中国书法的欣赏/文:孙献鸿

书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当中,无数的书法家和名不见经传的写手,把中国的文化和书法不断地糅合,又不断地扬弃,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书法艺术。我认为,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 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才能够拉近我们和书法的距离,并进而走进书法世界,领略书法艺术的动人风景。今天,我从两个方面谈谈书法的欣赏。第一部分,谈谈欣赏书法和书体之间的关系。可能有的朋友认为这个话题有点远,其实,经常欣赏书法的人都会知道,这个话题十分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真正走进书法世界,必须把分类这一逻辑工具引进来。因为书法和种种艺术一样,书法和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一样,一直是以多元美呈现给大家的,而这多元之美,最容易作为抓手的就是书法当中的体的分类。书体,可以大致认为是伴随着文字演变而产生的书写样式,或者是不同的书写者创造的富有个性的书写样式。前者,是随着文字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发展的,比如人们常说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书体,大致按照先后出现。当然,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出现有一个“伴生”现象,在这里不作详细介绍了。书体的后一个含义,是说不同的书写者创造的富有个性的书写样式,指的是在第一个含义之下,不同书法家的个性创造,比如人们常说的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等等。欧,欧阳询,柳,柳公权,颜,颜真卿,赵,赵孟頫(音府),他们四位书法家的楷书都是各具特色、千古流传的,分别被称为欧体、柳体、颜体、赵体。不光是楷书,在历史上,篆书、隶书、草书、行书都有很多代表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书法光辉灿烂的独特样式。了解了书体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再去欣赏书法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抓手,因为欣赏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内在性的要求,或者说,因为这些书体的存在,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就不会非常笼统地谈论和品评了,就有了一些相对的具体的欣赏依据和角度。下边,我们以篆书为例,简单谈谈篆书这种书体的欣赏。篆书大致包含甲骨文、大篆和小篆,到秦朝时候小篆已经非常成熟。就小篆这一部分来说,它属于静态书体,书法讲究结体匀称、整齐,小篆的笔画呢,贵在内涵,没有多少起伏,作品特别注意整体气息。到了清朝和民国时候,人们把石鼓文、隶书甚至楷书的元素渗透到小篆当中,比如有的作品才出现较多的倾侧,产生了较多的动态感。有的作品把楷书悬针的元素加进去,小篆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韵味。有的把隶书或者大篆的元素加到小篆里边,大大丰富了小篆作品的内涵。但是,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的“篆尚婉而通”依然是小篆这种书体的基本欣赏原则。同样,甲骨文和大篆也有着相对独特的欣赏着力点,需要我们多多学习,多多欣赏,增强欣赏水平。第二部分,谈谈通常情况下如何欣赏一件作品。一幅书法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怎么欣赏呢?这里有两个问题,是我们欣赏者需要面对的,一个是欣赏标准,一个是欣赏方法。前者解决的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是好的?是美的?后者解决的问题是具体的欣赏流程和关注点。欣赏标准。除了第一部分讲的书体问题,还要涉及到中国艺术审美的问题。因为书法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芽、开花、结果的,所以,要想很好地欣赏书法,就要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积淀,很难深入地欣赏中国书法。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似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也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我们认为,有一个相对快捷的办法,可以帮到大家,就是多看看古代书法论著,看看书法家们想了什么、追求什么,他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他们的乐趣在哪里。这样的书法论述有很多,比如 虞世南《笔髓论》、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 苏轼《论书》、项穆《书法雅言》等等。就是说,要做好书法的欣赏,需要丰富我们的接纳背景,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知识、书法审美知识,需要我们不断积累,这是欣赏书法的内在依据和丈量优劣的标尺。其次,谈一谈具体的欣赏方法和过程。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沿着顺序欣赏。整体--局部--整体。面对一件书法作品,首先统观全局,这是哪一种书体?在这一书体里边,受到谁的影响很大?或者说作者是从哪里获得了很大的营养?对其体貌、艺术风格等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下一步,如果对这件作品感兴趣的话,开始注意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笔划质量、内容与形式的契合程度、节奏处理、落款等局部甚至细节,仔细观看研究,根据掌握的审美知识给他评价一番,比如是否形神兼备,是否生动活泼,是否优美古雅等等。然后,您可以远距离统观全局,较之于刚刚开始的初步印象,重新予以把握和评价。此刻,您完成了对这件作品的完整欣赏。2、让作品复活。书法家创作作品的时候,从首字第一笔开始,到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一直在动,他把自己的情绪、感觉都融入到作品里头去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纸,她就那样安安静静地挂在那里或者躺在那里,如果您是一个有着书写体验的欣赏者,我们不妨把这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朋友,来吧,展开联想,就好比手里拿着毛笔,从作品的第一个字的第一个笔画开始,体验艺术的律动与微妙变化,这样子,您和那些单纯的观赏者将会有着很不一样的艺术感受。3、挖一挖背景。如果您对一件作品感兴趣,建议您不要停留在“欣赏这件作品”的层次,因为这可以认为是前景,如果知道了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您的欣赏就从图画上的山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山,立体起来了,厚重起来了,刚才的作品就耐人寻味了。这背景,可能包含了很多因素,比如作者的时代书风、地域流派、人格修养、艺术趣味、创作时间、相关事件和心境、人物与场合、书法家思想与技法的变化等等,了解这些背景对于作品的欣赏大有裨益。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但会让书法欣赏妙趣横生。总之,书法欣赏过程是一个欣赏者和作品对话的过程,当我们对于书法演变的历史有了较多的掌握,对于书法美学有了较为丰富的积淀,掌握了较好的书法欣赏方法,审美欣赏与评价能力也就提高了,可以对作品进行饶有趣味的欣赏,也能够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第三部分,说说书法欣赏当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一讲的最后,就书法欣赏与评价当中的两个问题简单提示一下,希望对大家欣赏书法有帮助。一个是流行书风问题,一个是书法与道德问题。流行书风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流行书风成为一种现象。这些作者往往借鉴古代民间书法、日本书法的元素,试图创造书法的新样式,甚至有的作者把西方绘画的元素和西方心理学的原理拿来尝试,写出了很多让人们感觉到富有新意的作品。因为有一些作品,与我们传统当中的作品反差很大,很多人接受不了、欣赏不了,甚至干脆把这类作品称之为丑书。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需要对很多作品进行区分。如果作品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等为主要特征,创作的目的是推动书法的创新,从而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我们也要包容,因为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少数人在探索,在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和历史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第二类作品,没有对于书法的基本理解,也没有传统书法的基本功夫,没有对书法的虔敬态度,为了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肆意在笔法、墨法、结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等方面做出奇特改变,产生的作品有的已经不属于书法作品,成为行为艺术,甚至沦落为杂耍,有的与书法艺术不沾边,成为丑陋的涂鸦了,已经没有任何审美价值了。  书法与道德问题。大家知道,书法的历史演进一直与传统的文化思想相伴而生,或者说,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总是有着一定的价值观的,比如最最简单的“好看”,再比如中和、古雅、平正、匀称、奇正相生、道法自然等观念对书法价值观的确立,有着很深的影响。唐宋以来,很多人也会把写字的优劣同书写者的道德品质挂起钩来,比如唐朝柳公权提出“心正则笔正”,北宋苏轼提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清朝傅山提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他们将道德优劣作为书法价值高下的重要尺度。进入当代,呈现出中西交融的姿态,道德已不作为艺术评价的必要尺度,但在书法领域,能否以德服人、书法家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口碑,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的社会认可度。可见,在公众眼中,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并不单纯来源于作品本身的艺术品位,还有赖于书家的人格魅力。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书法的欣赏/文:孙献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