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就像一个坚持每天跑步的人,给自己定了一次跑上10公里的目标,但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10公里这个数据,而是坚持运动让身体更健康,同时培养坚持精神,并在跑步中享受自由,收获快乐。——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孩子该如何教育,学该怎么上,书该怎么读。
最近全国各地从高三党们开始,陆续迎来了久违的开学日,虽然中高考推迟了时间,但已近在咫尺。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听到很多人七嘴八舌的关于教育的议论,比较多的诸如“哪里的录取分数线高,哪里的分数线低”、“某人为了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每年花费多少多少钱在孩子身上,一家人挤30平米的小房子”......如此等等。
坦白的说,我绝不否认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但若从教育的本质来说,从上学的真正目的来说,这些行为其实是片面的,是缺乏理性的,是与学习的本质有所偏离的。这与“读书无用论”并列,叫做“唯名校论”,都是极端非理性的教育认知。
进入好学校,有更优质的师资,更好的学习氛围,固然对孩子的学习有益处。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绝不是孩子进了好学校就是超越了他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本身,主要包括孩子是否真的爱学习、是否积极上进、方法是否得当......如果不是这样,进再好的学校,学习氛围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山里娃经常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缺乏,可考入名校出人头地的比比皆是。没有比文革时期学习环境更恶劣的,但有的人破罐子破摔,有的人在眼前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不放弃,后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也就是说,对于讨厌学习、不求上进的人,再好的学校再好的学习环境也无济于事。
所以对于每个家庭,都请家长朋友们静心思考下,要想让孩子赢在起点,大人该做什么?
——从孩子降临到家庭开始,就从孩子自身出发,保持发现和引路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好品质,培养良好习惯,挖掘潜能,让孩子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考力、总结能力和行动力。
起码有了这些,好学校的能量才会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孩子具备了这些能力并得到充分发挥,上不上好学校,孩子都不会差。
这一点,必须明确。
笔者再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可以把上学比作跑步,把学校比作跑步的距离。一个坚持每天跑步的人,给自己定了一次连跑10公里的目标,但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10公里这个数据,而是坚持运动让身体更健康,同时培养坚持精神,并在跑步中享受自由,收获快乐。这才是真正该得到的,得到了这些,生活状态从此不一样,这时候还会在乎距离么?有什么意义呢?
相反,如果当前的身体情况最多能连跑6公里,可为了10公里这个目标不顾一切,超出了极限,累伤了身体,连基本生活可能都要受影响,与跑步运动的本质背道而驰,带来了本末倒置的莫大悲剧,然而本可以避免。
高尔基在《论文学》一书中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但是,目标绝不是一定要实现,而是让目标鞭策自己往更高处走,拥有无悔人生。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只是不挨饿不受冻,在当今社会这对于任何人哪怕文盲都没有问题,可是,谁愿意一生只做为了基本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底层?谁不希望有生之年活得更体面更精彩?
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如果在学习生涯中,有清华梦、名校梦伴随并鞭策自己,那就会为之努力,定会不断获得进步。
但是不是只有考上清华、考上985/211才可以呢?考不上就前功尽弃了呢?
当然不是。
我想只要有过十年寒窗经历的孩子们,几乎都有过清华梦、名校梦。但无论如何,即使每个孩子都“学不死,往死学”,即使有再好的教育制度,再好的师资力量,也不可能谁都考得上,否则就不叫清华了。
在名校梦不断鞭策和激励下的孩子,不管在哪里,都只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不断给自己制定新目标并为之努力,坚持下来就非常有希望能让自己从仅能考上专科,进步到能考上二本、一本,甚至是985/211。只要坚持下来,定能获得进步,无论考到哪里,都是优秀的。
这,才是真正的超越!
即便坚持了,努力了,但仍旧没有考入理想学府,或者高考失利,但都没有任何值得难过和遗憾的地方。
因为名校目标让孩子养成了优秀的习惯,把这种习惯继续带到象牙塔生活中,带到职场中,所获得的学历就会有更高的含金量,闪闪发光。
而这含金量的来源,并不是学校的名字,而是孩子优秀的习惯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它才能让孩子真正超越他人,实现一个又一个理想,过上体面而精彩的生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
同事的姐姐小莫,成长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小县城里,从小就十分要强,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按照高中时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然而,高考那年,她失利了,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
不小的落差使小莫备受打击,大哭了好几场,一度想要复读。在亲人和朋友的努力开导下,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决定不再复读。
进入大学后,小莫没有丝毫松懈,继续和高中时一样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努力学习,立志考研。室友们都开始放松了,每天把宿舍弄得很吵,很影响小莫学习,图书馆经常占不到位置,她立即决定去校外租房,不服输的精神在她身上持续发光。
可是,考研的那年,她又失利了。
这一次,她已经学会了面对挫折,内心非常平静。就在毕业前夕,国家某部委招聘,正好和她的专业对口,她前去面试,没有被录用。不久后同一个部委又一个岗位招聘,她再次去面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终被录用。
后来才知道,和小莫一同参加应聘的,多数是211/985院校硕士,只有几个本科生。
就这样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小莫有了新的目标。由于她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脱颖而出的能力,顺利应聘到了一家外企,收入比从前高了好多,工作环境和氛围也正是她想要的。去年又被一家待遇更丰厚更有前景的大企业挖走了。
让小莫走向成功的阶梯,并不是学历的这顶“帽子”,而是目标指引下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她不断超越,脱颖而出。
说到此一定会有不少人反驳,“说这么多有啥用?很多好工作就是看学历的,有的明确就是985/211。”
身为追逐理想的北漂,笔者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只有少数的特殊工作才对学历有明确的硬性要求,其他的虽然招聘时有写明标准,但面对能力出众者,会另作考虑。
很简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尤其在民营企业,谁能给老板带来的价值高,谁就会被看好,被重用,这个和学历并没有直接关系。尽管有些老板不懂业务的鱼目混珠者,但这样的必然活不长久,优胜劣汰早就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是毕业生,同样没有工作经验,名校学历一定程度上能给自己加分,但这只是开始,越到后来越要用能力说话,一纸文凭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
只要手握敲门砖,在价值方面不断给自己添砖加瓦,你就是出众者。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有出息,这没有错;努力让孩子上好学校,这没有错。但前提是,这个目标是在驱使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更用心,孩子们从小在大人的期望中为优秀而努力。
但是,如果就为了钢琴十级、XX一等奖、名校学历而不惜剥夺孩子本该有的快乐,不惜忽略了道德品质、良好习惯、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比学历名次更重要的东西,孩子在委屈和痛苦中长大,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挫折。
如果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就为了孩子上好学校花费财力和物力,作出不必要的牺牲,无异于投机取巧,为了本不存在的捷径而本末倒置。这样的状态下,好学校还有任何意义么?“书呆子”又能做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会危害社会,每一年自杀的名校学生不在少数。卢刚、马加爵、药家鑫在校时都出类拔萃,可发生的悲剧实在令人汗颜!
孩子的教育,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如何做优秀的家长?“别人家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这些问题都没有N选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复杂的综合结论。笔者认为,当前教育出现的各种不足,根本原因还是功利所导致,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认知带来的影响更明显。
但是,教育同其他任何事一样,不可能与功利完全脱轨。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找准平衡,明晰方向,把最关键的事作为第一优先级,让孩子具备收获精彩人生的各种能力,在哪里都能被积极的人和事带来积极影响,这样无论上不上好学校,孩子都比别人优秀,这些优秀足能让孩子无论是到达哪个层次,都能收获精彩的无悔人生。
家长朋友们,行动吧,教育不可逆转。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