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的讲述者

和孩子们一起读王安石的诗歌《读史》,诗中写道: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行藏自有旁人评说,史籍都是他人记述,当时所写,已因“黮暗”之人而“承误”,更何况流落街头巷尾,在茶余饭后的辗转之中,泥沙俱下,真假难辨。

这种讲述不由自主,所以不可靠,只能引得我们一声叹息。

如果讲述者就是本人,就可靠了、真实了吗?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里,主人公亨伯特本身精神不正常,他迷恋、囚禁12岁的洛丽塔,但是在行文中,他的回忆深情,忏悔诚恳,感动自己痛苦流涕,也容易骗过读者的眼睛。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靠叙事”。

“不可靠叙事”是一个文学术语,简单说就是,作者故意选择一些在感知视角、理解能力上受到限制的叙述者,用他们被扭曲、遮蔽的视角去观察讲述。这样就会造成,事实真相跟叙述文字以及读者感受到的内涵之间产生偏差。

我们对自己的经历也经常是“不可靠叙事”。心理学领域,埃利斯ABC疗法特别提及: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今天是高考成绩放榜的日子。

空气里涌动着不安的因子,你会怎样讲述你的高考故事?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靠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