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说话需谨慎,三思而后言

人们常说“祸从口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好话可以让你荣升三级,良田万顷;一句坏话也可以让你跌入谷底,甚至殃及生命。可见好好地说话对一个人的人生是何其的重要。

王阳明曾因为不满刘瑾等宦官为非作歹,还上书朝廷,为受害同僚讲话,最终导致自己也遭受迫害。所以,王阳明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警示人们在讲话上要十分谨慎小心,三思而后言。



近话远说,言不可尽善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说话的一种策略,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更是一种智慧,好的说话技巧往往能带给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语言策略上,有种方法叫近话远说。也就是说话转个弯,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顾及了双方的面子,使自己和对方都有台阶下。对于不宜直言的问题,绕个弯儿说话,有时会让自己化险为夷。说话绕弯子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有时确能化解过激的行为。

古时候有个县官很喜欢画老虎,他画的虎不像虎更像猫,他喜欢展示自己,每画完一幅画都叫大家来评说。他喜欢听好话,若有人说不好听的话则受罚,轻则挨揍,重则流放。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县官得意地说:“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那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那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那人:“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那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差役巧妙应答避祸。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那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故事中,被点名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还是绕着弯说话。让县官在众人面前保住了脸面,又让自己避免了一场灾难。

王阳明强调讲话要谨慎,但是也主张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在各项与说话相关的原则中,讲真话一直被视为正直人士的标签,似乎一个人不说真话就算不得真诚。不过,讲真话有时候也得分聆听对象,分地点场合,要学会有所鉴别,有所取舍。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句话中其实蕴含着传统的说话智慧,看似有些“明哲保身”的意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态度更贴近现实生活。



多听少说,好话不过头

王阳明曾说过:用言语诽谤别人,这种诽谤是很肤浅的。尽管舌头没有骨头,但也应该特别小心它的厉害。因为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因此,管好自己的嘴,学会说话处世很重要。

隋朝的国子博士徐文远,碰上李密,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

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对王世充却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我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察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等到王世充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懂得管好自己的嘴巴,人之所以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巴,是为了让人多听少说。

王阳明在封建官场摸索一些生存的门道,他认为赞扬的话不能够全部说出,就算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好意,有时可能会弄巧成拙,甚至被人抓住辫子。

人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认可,但赞扬必须恰如其分,恭维人的话不能过了头,这样对方会不自在,觉得你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因此而不信任你。

清朝的重臣李鸿章,位高权重,文武百官都想讨他欢心,好得到他的提携。合肥知县也想送礼,可他囊中羞涩,于是请师爷前来商量。

师爷看透了知县的心思,信心十足地说:“这事交给我吧,包你让李大人刮目相看。”

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为他准备的礼物上路了,他日夜兼程赶到北京。等到祝寿这一日,知县带着礼物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下一跪:“卑职合肥知县,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看都没看他一眼,随口命人给他沏茶看座,因为来他这里的都是朝廷重臣,区区一个七品知县,李鸿章哪能看在眼里。

知县连忙取出寿联,双手奉上。

李鸿章顺手接过,打开上联: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这叫什么句子?天下谁人不知我夫人是二月的生日,这“三月庚辰之前”岂不是废话。于是,李鸿章又打开了下联:

“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两宫”指当时的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敢怠慢,连忙命家人摆好香案,将此联挂在《麻姑上寿图》的两边。

这副对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自然对合肥知县另眼相待,称赞有加,而这位知县也因此官运亨通了。

一副对联既抬高了李鸿章夫人的地位,同时又做到了不偏不倚,好话不过头,点到为止,没有盲目哄抬,自然深得被赞的人喜欢。



妄言不说,言满天下无口过

王阳明说过面对讥谤、无礼要做到不发怒不怨恨,而这需要博大的的胸怀。总是要求别人的人,一定是不受欢迎的人;能容天下者,方能为天下人所容。你想要彩虹,就得宽容雨点,如果雨点滴到身上的那一刻便勃然大怒,又怎么能在彩虹出现的时候去欣赏美景呢?

多说赞美的语言,这是会说话的一种技巧,赞美是一种良好的修养和明智的行为,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赞美使人轻松。”赞美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美和得到赞美的人们。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你在赞美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同样是愉快的,经常去赞美他人的人往往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赞美,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尤其是有“我”有“你”再加个“他”,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就更多了。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要少言,二要多说好话。

王阳明曾很赞同孔子所说的:“多少言数穷,不如守中。”其中之意“并非让人完全不开口说话,只是说应该说的,既不可多说,也不可不说。所谓“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

苏轼在翰林院供职时,他的弟弟苏辙在处理政务的机构为官。他们有个故交来求助苏轼去向令弟打个招呼,谋份差事。

苏轼想了想,跟他说了个故事:“过去有个人很穷,无以谋生,就去盗墓。他挖开一座古墓,见有个全身赤裸的人坐在棺内对他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提倡裸葬,没有财物可接济你。’盗墓人无奈,又费了好一番力气挖开了另一座古墓,见有个皇帝躺在棺内对他说:‘我是汉文帝,墓里没有金银玉器,只有陶瓦器皿,无法接济你。’

盗墓人颇为丧气,见有两座古墓并排在一起,就去挖左边这座墓,直挖到精疲力竭方才挖开。只见棺内有个面带菜色的人对他说:‘我是伯夷,被饿死在首阳山下,没办法帮到你。’接着,伯夷又说:‘我劝你还是别费力气再挖了,还是另找个地方吧,你看我瘦成这样,我弟弟叔齐也好不到哪儿去,也帮不了你。’”

听完苏轼所说的故事,那人顿悟,于是大笑扬长而去。

苏轼以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运用了三个典故,将自己兄弟俩严于律己、不谐流俗的意思,逐层循次地表达了出来,语言生动流转,妙趣横生,取得了非常好的婉拒效果。既说出了自己的原则,又让故人会心而去,言满天下,不留罅隙。

可见,言满天下无口过,是智慧,也是艺术,好好说话更是一门大学问,做人懂得把握言语的机妙,何时该说,该说什么,如何说,自然做人无过,所以与人说话就该常持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说话需谨慎,三思而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