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带班日记

              “茅”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一进班级,刚准备上课,就看到热心肠的浩辰举着手示意我过去。原来是城城被三年级的小朋友撞了,磕到了牙齿。

        我来不及去找其他老师帮看堂,嘱咐孩子们先把《三顾茅庐》自己读一遍,看看生字,就急着带城城去隔壁几个班找肇事者。不过三分钟功夫,孩子们已经自读好课文,我们就直接开始齐读。一般来说,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孩子们读得都是比较没有感情,最多称得上流利,今天倒很好,把刘关张不同的语气都用不同性格的声线捏了出来,这应该不是一日之功。

      果然一问,班里44个孩子,有24个读过《三国演义》,怪不得读到张飞的话的时候,故意都把声音放得粗粗的,显得十分鲁莽呢!想必明天的课文解读应该会很好上了。

      孩子们基本已经预习了,标了自然段,组了课后词语,圈画了生字词,好习惯。晓雨和雅婷还特地标注了多音字,若晨把《三国演义》的作者也郑重写在了书上。那我们就往深里讲。

        今天重点讲到的字是讨,我们照例用形近字的方法去记,发现这个字的“好朋友”可多啦。孩子们找到了守、村、付、时、纣、忖、衬、过、耐、对,越找越兴奋。我们发现,“商讨”“讨论”都是用语言,所以这个字是言字旁。

      除了重点讲“响”和“晌”形近字的分别,我们还讲了“茅”。茅庐就是茅草屋,以前很多建筑的屋顶都用到了茅草。我们讲到诸葛亮的《茅庐》,曹文轩的《草房子》,讲到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西南联大的茅草屋顶,孩子们听得很认真。

      婧涵问:“那‘名列前茅’为什么是茅?”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现场查了起来。原来,楚国当年行军,前哨发现敌情,就举茅草为号。逐渐的就引申为名字在前排,指学业优异。


          学校有美丽的风景

图片发自App

      看孩子们的作文,作文题目是写景色。有孩子写:“学校里就有美丽的风景。”可不是嘛!

      中午排着路队下楼放学,我提高嗓门,让前面领队的子涵停下脚步。孩子们一转身,看到前天才观察过的茶花,又开放了好多。不少孩子当场就叽叽喳喳起来:“这一朵当时还是花苞,现在就开了!”“这一朵也是,好漂亮!”

        路队走过小花园,上周我们赏过的樱桃花已经谢了,只剩一树绿叶。

      席慕蓉说:“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今天是春分呢,自此,又日渐长,夜渐短,万物清明,春光明媚。


            我的家乡最美

      给孩子们上《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这一本,真的是我历年最不爱上的了,里面大量的需要孩子们回家询问和查找的内容,不然孩子们的参与度少了,我讲的时候就没有共鸣。

      上次布置孩子们回家查找家乡的风景名胜,孩子们又是查找得寥寥,全靠我讲。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实验,孩子们自己学习去习得的东西,他们能记得70%,真正老师讲了他们听的东西,可能最后只记得30%,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查、动嘴去问,其实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也是一种常识的培养。

      今天身体不舒服,坐在教室后面凳子上,给孩子们讲苗族的吊脚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大鱼海棠》里客家人的土楼、江南的水乡和安徽的徽派民居,讲不同地理环境对各地食物的影响。涉及到好吃的好玩的,孩子们听得还算认真,也不少有点掉以轻心。

      瑞屹、孝文、欣悦在前面偷偷说话,被我叫起,责备了几句,不吱声了。最近班里总有那么一小撮同学在各种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上就窃窃私语,像小老鼠,还是得制止他们。


图片发自App

      留一点给镇源,让他在班里当着孩子们的面做讲故事的预演。早上带镇源过了一遍稿子,这孩子的学习能力是真的强,我一句一句教过,他当场一句一句跟读过,下午居然就能按照我的语气背出来抑扬顿挫,可见平时多善于听课和学习。上午说的几点口头禅或者是仪态方面的小问题,下午也绝不再放,真是不贰过的君子也。

      一遍背完,害羞的镇源照样是脸红到脖子根,他缺的不是天赋,只是一次次被送上台练胆的机会而已。班里这样的孩子还有太多,这也是我总推不同的孩子上台的原因。


              分书的闹剧

图片发自App

      这一摞书摆在我办公室的椅子上,放了很久。

      之前是孩子们不收心,我作为“惩罚”,拒绝发书。这阵子是因为太忙,里里外外地跑,反而忽略了它们。

      孩子们耐不住了,一天来催请三四遍发杂志。那就发吧!

      找了个时间进班里发,一发没人应,二发没人应,这些书名也真的是陌生得紧。调出当时订阅杂志的初稿来看,大多数也的确不是我们班的东西。再仔细一看,有的上面写着四2,有的写着四3……想必是粗心的帮忙发杂志的高年级孩子们,糊里糊涂地把杂志全部送到了我们班来。

        徐老师不在学校,刚开学,孩子们又不记得自己订了什么了。于是整理出清单,贴在后墙上,让孩子们对着看。

        剩下确定不属于我们班的书,明天得当着孩子们的面,退回原班级;找不到原班级的,退回大队部。趁机做个“不能粗心”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的潜移默化教育。


                学会商量

      鑫瑜今天是值日组长,照例过来跟我告状:“泽宇又跑走啦!”

      泽宇这学期总是在值日的时候跑走,这种告状我听了好多回。倒不是他一点活儿都没干,往往是干一半,回家;或者是先试图跑,再被队友“抓”回来。

        这事儿很奇怪,是不是孩子每次都忘了?可他明明在值日表上周四那天签了自己的名字。放学以后手头的事相对不算太忙,我打电话给泽宇妈妈,请她在孩子到家以后,嘱咐孩子再来找我一趟。泽宇的家就在学校附近,很快,他就回来了。

      我问泽宇,是忘了,还是因为有什么难处?泽宇跟我关系挺好,一般无话不谈,这次嗫嚅了一小会,果然也跟我开诚布公了。原来是泽宇的爸爸曾经威胁孩子,作业必须在吃饭前写完,不然就会有十分严厉的惩罚。“要打我200下,或者绕操场跑20圈!”泽宇一边说,一边激动地跟我举胳膊比划。

        “那,爸爸真的这么罚过你吗?”“没有,因为我每次写作业都会在吃饭前完成,所以就没有罚过我。但是如果我值日了,我就写不完作业,就要被打了。”我估摸着,大致是泽宇爸爸想养成孩子写作业不拖拉的习惯,随口语言威胁了一句,却被孩子当了真。虽然看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的心里还是怕的,因此每次做完鑫瑜布置的活儿,就想着赶紧溜走,回家写作业去。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逻辑能力还处在萌芽时期,遇到问题很难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说教是一方面,教给方法,可能也是一方面。我教了他一些可能可行的方法,为了确认他有没有听懂,再让他重复。泽宇很认真地掰手指头:“可以先值日,如果作业写不完了,就跟爸爸说清楚理由,因为是做值日迟放学,所以才写不完作业的,可不可以把今天的时间往后延一点;可以跟鑫瑜商量,让他一次性把我的值日任务布置完,提前做好,然后等鑫瑜验收过了以后,再跟他好好商量可不可以提前走;可以跟老师商量,今天我要值日,放学比较晚,请老师把作业提前告诉我,我课间的时候就开始写……”

      嗯,是个记忆很好的孩子。我嘱咐他明天一定要记得跟鑫瑜道歉,解释清楚原因,并且向他保证下次不会这样了。泽宇如释重负,满意地走了。我突然在想,其实这不就是口语交际课的好素材么?下次再上类似的课,完全可以用这样生活中复杂的情境来让孩子演练,锻炼他们处理事情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练字打卡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21日带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