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的爸爸

      007有一个很令人眼睛发光想着又容易实现很有动力的愿景,让你孙女的孙女知道奶奶的奶奶的经历,趁着周末重读了余华的“活着”,算下来主人公福贵应该是我爷爷的父辈那个年代那一辈的人。记得很早的时候看活着时候还是在初中还是高中,被拍成了电视剧,(我特意在视频网站上查了下,只能找到电影版的,找不到电视剧版的)。

      按照时间脉络粗略推算一下福贵的履历表: 191?年出生,地主家庭出生,富二代,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一直到结婚当爹,二十多岁有了女儿,还是在吃喝嫖赌,一样不落,193?年终于堵光了家里的一百多亩地,开始悔改(还真是遗传,福贵爹年轻时候同样的经历),开始辛苦挣钱,才悔改不多久,在街上跟人打架被抓壮丁,194?年国民党败,被俘虏活着回来,回来了可是女儿凤霞因为高烧又聋又哑,好在一家人可以在一起,1958年,土法炼钢, 生活的悲剧又接着来,196?,儿子死于自己的天真和善良,献血被不知轻重的无良医生抽血过度,而需要献血的是自己在部队的好哥们春生的妻子,196?,女儿凤霞找了个好人家,好日子不久,196?女儿死于生育,女婿死于工伤,而唯一留下来的孙子,苦根死于暴食,因为平时太难吃到像样的食物了。这样,应该是那个年代很普通的一个故事,可能是太苦太累了竟然能看出一丝温暖,一丝乐观。

    生于85后的我,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但是我很好奇自己爷爷的爸爸那一辈的背景,也许是想试着理解上一辈,祖辈和祖辈的上一代故事,把福贵当成自己爷爷的爸爸重新看了一遍,而自己爷爷的爸爸,虽然每年的春节都会去祖坟拜一拜,但是很少能从父辈那一辈听出来一些很具体的事情来,可能父辈对自己的爷爷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几岁之前,没有什么印象。不知道上一辈的记忆停留在哪里,或者沟通太少了,只知道爸爸的奶奶是吃素食的?85后出生的我,以及后来二三十年的变化,已经跟父母成长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国家在后面的二三十年走完了欧美国家一两百年走的路,所以我们跟父辈有一两百年的代沟?

    查到的数据清末的识字率不到5%,到1976突飞猛涨到76%,2007年增至97%,而识字不一定等于有阅读习惯,有阅读习惯而不断改善自己思维的在这97%里的少数吧,而养成有阅读习惯,写作习惯真的能解决线下实际的问题吗?我实际生活接触的有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的。真的很少。。今天看到李笑来的一句话,我们在学校的经历,太容易把写作的成分和文学挂钩了,嗯,我是严重的后遗症患者,一直有故事情节的阅读比重占的成分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在故事中逃避现实?最好的学习是跟拥有这种技能的人多交流,恩,太多碎片化,有条理地写出来说理性,说明性的文章,真的需要重新刻意练习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爷爷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