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审判》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 [奥] 弗兰茨·卡夫卡  译者: 文泽尔 

故事梗概: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说实话整本书看得我懵懵地,仿佛跟着小说里的主人公莫名遭受着一场无妄之灾。在我看来,主人公从刚开始被告知有罪后可以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在对体制的默认下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小说的所描述的,K.即反抗又犹豫,从第一次选择听凭事情自然发展到自我说服道“反抗是无用的”,并最终顺从地跟着押他的人走。可以说K.对“审判”和整个审判制度的反抗正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社会强权的反抗,K的软弱正是我们的恐惧和妥协,很多时候正式因为后者——有时即使是很小的一部分——也使得反抗成为徒劳。

或许,还可以有另一个版本的走向,犹如电影《我控诉》,原型为法国著名冤案“德雷福斯事件”,讲述的是1894年法国陆军参谋部犹太籍的上尉军官德雷福斯被诬陷犯有叛国罪,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此后不久即真相大白,但法国政府却坚持不愿承认错误,直至1906年德雷福斯才被判无罪。这部电影里,波兰斯基更多的展现了在体制的压迫下,从始至终拒不承认莫须有之罪的受害者德雷夫斯,在强权之下虽反犹但仍坚持本心并勇敢为不公发声的法国反间谍处处长皮卡尔,最终面对震怒的德雷夫斯支持者,法庭不得不再次重审,被迫赦免并释放了他。

类似于这样以真实事件作为切入口,从“危机-英雄-质疑-维权”发展式的电影能举出很多,如《萨利机长》式灵魂拷问,《理查德朱维儿的哀歌》式人性对峙,但可惜,小说里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它来自即将失去家园的犹太人崩溃的身份认同,透着对战争近在眼前、社会秩序岌岌可危的恐慌。因为战争的发生,一切都在变化,真实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纯粹到令人绝望的,真正的《审判》也就成了他作为孤独者的自白。

而更有趣的是,我起初想看卡夫卡的书是来自他的一句语录,“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可见,卡夫卡也曾热爱过生活,但终究成为了笼中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