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唐开元十七年(729),三十而立的王维,得到朝廷重臣张说、张久龄的举荐,在集贤院出任校书郎。

    这是王维第二次出任朝官。

    第一次,王维是在二十岁中状元后,在太乐署任太乐丞。

    如果说任太乐丞,还兼管着朝廷文化领域,比如管理“中央乐团”等实际工作,此番任“校书郎”,则更具象征意义。

    却说这一日,王维正与几位同事闲聊,集贤院少监张久龄来了,还带来一个人。

    此人身材颀长,着一身素袍,头扎青巾,眉清目朗,器宇轩昂。

    王维发现,此人与张九龄并肩同行,尚稍前半个身位,足显张九龄对其尊重。


    主官到来,王维和诸多同事,纷纷起身相迎。

    张九龄微笑着作揖,然后清了清嗓子:“诸位同仁,我来介绍一位新朋友。”随后,指着来者介绍道:“这位是襄阳孟浩然,诗作甚佳!”

    “孟浩然?”王维心头一怔,顿生钦佩之情。

    其时,孟浩然的诗名,已经在长安,乃至大唐所辖疆域,广为流传。

    随后,张九龄向孟浩然,一一介绍在场人员。

    首先被介绍的,就是王维。

    张九龄的话音未落,孟浩然早已跨步上前,给小自己十来岁的王维,深深作了一揖......在孟浩然的心目中,王维的诗名,早已是如雷贯耳。

    王维见状,连忙还礼......

    现在看来啊,这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歌领域,一次极具意义的“相遇”,开创了一个时代。


    诗坛大咖闪亮登场,与在场大咖“相映成趣”,于是,大家相谈甚欢。

    说话间,屋外陡然降下一场秋雨。

    不多时,已是雨过天晴,天高气爽,万里澄澈......

    张九龄兴趣盎然,提议道:今日群贤毕至,恰逢新雨初霁,可谓良辰美景,应该联句作诗!

    众人齐声附和。

    我们知道啊,唐朝是诗的国度。只要是好友相聚,都是要营造“仪式感”的:与会者都十分乐意赠诗给对方;或者,在场诸君,彼此合作写一首诗,即为联句作诗。

    联句作诗,最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第一人先出一联,以下每人一联;

    另外一种,第一人先吟三句,第二人先对再粘,给下一个人出个上句,实际上也是一联。然后,依次类推。


    张九龄是长官,年龄又最长,故当仁不让,吟出第一联:

    孟浩然是客人,年龄又较长,理该第二个出场。

    孟浩然也不推辞,指着窗外,起声吟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带着浓重襄阳口音的诗句刚落,包括王维在内,举座皆惊......

    关于这件事,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这样写道:(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这其中,就包括“诗佛”王维。

    写得太好了,让人无处下笔!


    河汉,指的就是天河、银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啊,举目望去,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目光收回,却见秋雨几点,滴在院内的梧桐之上......

    作为写景高手,王维暗自感叹: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孟浩然却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妙极!

    在后世研究者眼里,“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正,一句话:妙不可言。


    据说当时啊,孟浩然自己也觉得诧异:咋回事?这两句“神来之笔”,怎么就如“行云流水”般,适时蹦了出来呢?

    他不由地把目光,投向了王维......

    王维正在由衷感叹,视线也移向孟浩然......

    于是,四目相对,两人会心一笑。

    这一幕,当然逃不过张九龄的眼睛。

    张九龄起身击掌,道:“诸位同仁,今日一聚,虽无清流激湍、流觞曲水,但得此佳句,也堪比兰亭雅集。老夫刚觅得一坛佳酿,看来是藏不过今宵。罢罢罢,老夫做东,我等举杯开怀,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耳朵已经“怀孕”,而且又有“口福”可期,在场诸位同仁,不禁击节叫好!

    有意思,王维与孟浩然的首次不期相聚,成就了一场佳话,也正式开启了“王孟诗派”的华丽大幕......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