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将军晶老师《“文学的课堂”与“策略的课堂”》笔记

        语文教学目标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向真、向善、向美、心中有爱,让学生会理解、会想象,还要让学生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有区别:语文上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数学、科学等不同的学科解决问题要用不同的策略,语文课当然更要有不同的策略。

     

“文学的课堂”。推荐书目:《教室里的文学课》。读诗歌,如《绿》这一课,作者说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阳光是绿的,这些可能是绿的吗?是作者写错了吗?通过诗句可以想象到什么画面?比如想象到一江春水的画面。这首诗其实是写作者的感受,通过比较阅读《绿》和李宗璞的《西湖漫笔》中“雨中去访灵隐寺”来领会作者心中的感受,让学生学会联想,与诗人产生共鸣,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先读懂散文,再领会“神”,要抓住“神”来体会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贾平凹的《月迹》,仅仅让学生知道月亮的足迹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知道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从盼望、高兴、紧张到失望,刚开始害怕月亮消失,想让月亮属于独自一人,后来知道月亮像三妹一样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每一个人的。读散文要让学生会判断、会找美、会审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读童话,如《海的女儿》,单单抛出问题“小人鱼会不会杀死王子?”让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激起了学生的兴奋,其实远离了童话。小人鱼做了三次选择,三次选择分别要失去什么?她会失去家人、健康、生命,她失去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选择?因为她一直在追求, 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其实小人鱼就是安徒生,他在追求自己对文学、对写作的热爱。读童话就是要让学生从童话故事中明白人生的真谛。读小说要借助人物、情节和环境来感受。比如《在柏林》一课,借助人物、情节和环境来感受战争的残酷及对和平的渴望。比较曹文轩的《火印》和奥莱尔的《在柏林》,两篇小说是不一样的。《火印》是资料性的内容,直接写战争的残酷,小说《在柏林》却不一样,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间接写战争的残酷。情节设计方式不一样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小说开始就告知读者老妇人神志不清是因为三个儿子都死在战场上而导致的也是可以的,但是比较后知道原文将真相放到结尾既合理又震撼。最后一句环境描写“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反映出人们知道真相后内心的挣扎和反思,此时那两个嘲笑老妇人的小姑娘会在想什么?后悔?自责?作者为什么不写?“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因此,“文学的课堂”不要虚,要与语文要素相吻合,让学生读经典、爱经典,学到各种阅读的方法。

    “策略的课堂”。推荐书目:《如何设计阅读单》,让孩子成为阅读高手。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策略单元,三年级是“预测”单元,四年级是“提问”单元,五年级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单元,六年级是“有目的地阅读”单元。要教好策略单元,就要遵循五个原则:一.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二.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三.需要更下位的方法、技术。四.要尽可能地把策略可视化。五.要遵循“三分讲七分练”。

      一.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比如要想让学生弄明白中心意思是什么,就要让学生围绕中心意思来组织材料。以“夏天是万物迅速长大的季节”一段为例,让学生找出中心词是“万物”、“迅速”,文中的万物都有什么?让学生在文中圈起来,万物有“植物”、“自然界中的事物”、“人物”。表示“迅速”的词有:“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等,这些词都是表示“夏天是万物迅速长大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然后再通过朗读来好好体会。

        二.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学。批注要“朴实”,比如《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让学生从三个角度去批注,提问的角度、表达的角度、写作的角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高阅读的速度策略单元,其中《搭石》这一课很美,不仅要好好品读,还要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会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需要更下位的方法、技术。这句话就是说老师要把具体的方法教给学生,比如三年级的预测单元:让学生边读边预测,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测的具体方法。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列举ABC三位老师的做法,其中C老师做法最好,不仅学一些知识,还要让学生边读边预测,然后说说是怎么预测的?老师更要根据学生的预测总结归纳出预测的具体方法:依据上下文预测、依据生活经验预测、依据阅读经验预测、依据插图预测等。再教学生预测的技术,如:预测写在文章的旁边、依据的内容可以划线……最后要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这些学到的方法来预测其他的文章。再比如四年级“提问”的策略:老师要教会学生8种具体的提问方法。1.依据局部提问。2.依据全文提问。3.从内容角度提问。4.从写作角度提问。5.从生活角度提问。6.从“什么”角度提问。7.从“为什么”角度提问。8.从“怎么”角度提问。还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术,比如:把问题写在便利贴上。更下位的方法再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其实就是推理,老师要教得很细。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理解“明朗”的意思,让学生读上下文后进行推理,发现文中的“放晴”、“亮晶晶的水洼”、“蓝天”就解释了“明朗”。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后学以致用,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他的词语。

        四.要尽可能地把策略可视化。以预测策略为例,学生预测的依据是什么?不光让学生用嘴巴说出来,还要给学生一些时间写一写呈现出来。比如:我的预测是“不会成功”,并把依据写了出来,依据是:(1)大部分儿童小说的结局都是美好的;(2)“三”结构的小说,第三次往往有变化;(3)罗伯特其实是个非常善良的老师。只让学生说固然很省时间,但是说和写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写虽然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写过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写过后记住了、印象深刻了、会学以致用了,这样就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再比如:《新型玻璃》一课,让学生比较阅读后做出表格,把异同点写出来,从表格里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同的玻璃的构造和功能是不一样的。写的呈现方式不要太形式化,做到明了、适合即可。

    五.要遵循“三分讲七分练”。老师在课堂上不要满堂灌,做到“三分讲七分练”,甚至要做到“二分讲八分练”。如:讲《竹节人》一课,可以用尽量少的时间把重点讲完,然后让学生去说、去写、去画、去制作,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进行有目的地练,让学生在练中提高,在学中成长。

      总之,不管是文学的课堂还是策略的课堂都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好好去读。

      当然,也希望给老师一些时间,让老师有时间静下心好好备课、好好读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将军晶老师《“文学的课堂”与“策略的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