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配音 是人类力量的延伸

问我,喜欢配音的初衷是什么?

我说,因为喜欢那种配音的体验。作为素人,我们只有一个躯体。

可是伴随着对虚拟世界的喜爱。自然而然角色代入其中。

我可以用声音配饰自己喜欢的角色,可以是上帝,听上去就蛮牛的。可以是国王,王子,对就是那种有和公主对手戏感情戏的那种。

也可以是一只狗。甚至可以是一个石头。

在声音的世界,我构建了很多超出本我的景象,按照传媒圈的话说,叫拟态环境吧。

人类力量的延伸,这个词,是在最近高晓松和韩寒的谈话节目中习得的。

韩寒说他年少的时候是练长跑的。

后来觉得长跑很丑。因为长跑有一种无力感。谁跑谁累,你跺脚你也麻。怎么能跨越身体的极限呢?这就是人类力量的延伸。

赛车也好,飞机也罢,可以说是人类对跑的延伸。

那么以前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的就义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力量的延伸呢?

伟大的事情不讨论。因为怕说错,所以说不得。

说说配音吧。

一段时间,可能是缘于生活工作压力吧,觉得配音很累,很疲劳。

我觉得那就是为了配音而配音。特别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书,不得不把他做成有声读物的时候。

后来我就特别害怕触碰有声书,除非真的想胁迫自己看完一本书,或者认为作者本身是一个特别值得尊敬的先生,想通过一本书的世界,走进他。

前些阵子为那子纯先生的《国企用人之道》配声。很漫长的一个阶段找不到所谓的感觉。因为这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部有着浓浓东方文化色彩经管类知识典籍。我猜,本书读者也大多是从事管理的体制大佬,所以对这本书的录制过程相当的还算精心。在角色定位上,想让声音有一种高级感。

精心制作了一个版头,也就是书名。我脑海中的声音不是传统的有声小说,而是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或者是锵锵三人行。按照王明军先生的话说,要点洋味儿。

正文可麻烦了。

那子淳先生的文章对体制内的一些现象针砭时弊。读起来并不轻松。可是又想让听着不那么难懂,口气尽量缓和。再加上时刻不忘那子淳先生的提醒建议“把声音立起来”。

于是在三个声音要素组成的xyz中,努力的寻找着平衡点。

这个周末,很安静。拿出《国企用人之道》继续赶录。那么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延伸是什么?是修齐治平吗?我想作者本人一定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望。我突然间觉得自己高大起来。我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录制这本书,从而能够继续,体会到作者通过这本书所达到的人类力量的延伸呢。

转过来一想可能又不对。一个国企的领导干部可以讨论企业的人事问题。一个普通的操作工人老师傅是否可以讨论身边的人事问题?事情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主观上被我们加以左右。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一种国企老师傅的角度和和语气来品味国企用人之道。

或者说我们能否以一种体制外的社会旁观者的角色来观看或者品读这一事物?

总之无论如何。为了能够实现力量的延伸。我告诉我自己,我应该在声音的力量上,也许不是生命的力量,确切的说是声音的视距上或者聚焦上让他更能够有一种纵深感。

无形之中,功利之下,也产生了一种延伸。

最近一年,配音生产压力小了(可能是脾气太臭,把客户得罪差不多了)反而在为一些屏幕角色赋予声音的时候,很说很释放,很舒服。

往大了说,每一次配音都是一次生命的体验。

声音是桥,南斯拉夫的桥,或许也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26 配音 是人类力量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