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推理(2)组合排列(3)逻辑论证(4)原因解释
题目特征
1.题干和选项中存在明显的逻辑关联词 例:“如果……就……” “只有……才……”
2.提问方式为: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解题思维
1.先翻译 以箭头的形式表示两者间的关系
2.再推理 结合推理规则推理出答案的过程
(1)翻译规则之“前推后” 等价关联词:(前→后)
(1)就:“如果……就……” “只要……就……” “要想……就……”
(2)都:“所有……都……” “全部……都……” “要想……都……”
(3)一定:“为了/要想/如果……一定……” “……是……的充分条件”
(2)翻译规则之“后推前”
(1)只有……才……
(2)不……不……
“不到长城,不是好汉”可以直接翻译为“不长城→不好汉”,也可以翻译为“好汉→长城”
(3)除非……否则不…… 除非……否则……
除非 A 否则不 B:B→A
除非 A 否则 B:-B→A
(4)……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是……的必要/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条件
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
(3)推理规则之“逆否等价”
符号表示:A→B=-B→-A(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确定(可能、可能不) 例:非北京人→中国人
(4)且和或
A 且 B:二者同时成立 等价关联词:和、既……又……、不仅……而且……、……但是……
A 或 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 等价关联词:或者、或者……或者……、至少一个 否一推一,-A→B
要么 A,要么 B:二者只有一个成立 等价关键词:……和……只能有一个 可翻译为:A→-B 且-A→B
“或”关系为真,否定其中一项可以得到另一项
小技巧:一个打“×”,一个保留
(5)推理规则之“德·摩根定律” 去括号,“且”“或”互变。
-(A 且 B)=-A 或-B
-(A 或 B)=-A 且-B
四组翻译:
1.如果……那么……:前推后
2.只有……才……:后推前 谁是必不可少的,谁放在箭头后。
3.……且……:同时成立
4.……或……:至少一个
三组推理:
1.逆否等价推理:A→B 等价于_-B→-A_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2.A 或 B,推理规则:否一推一 其中一个画“×”,另一个保留
3.摩根定律:-(A 且 B)=_-A 或-B_ -(A 或 B)=_-A 且-B_
重结构,轻内容——字母代入来做题【以下哪项中的推理形式/结构与题干中的推理形式/结构相同?】
给出两组对象信息,最后给出线索,一般让做信息匹配,即为组合排列题
(1)组合排列题型的识别
(2)排除法、代入法以及最大信息的应用
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
①快速找到“谁是谁”
②快速确定“谁不是谁”
代入法: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
(3)辅助技巧(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列表格)
(4)材料题的应用
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题干条件不确定——优先代入
设问中有“可能”、“不可能”——考虑代入
设问中有“补充以下哪项条件可以推出”——考虑代入
(1)最大信息(题干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以此作为推理起点
(2)符号:“>”、“<”----------往往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
(3)画表格【信息多】---------几个对象,3 个及以上信息。 列表之后,优先填入确定信息
(4)题目出现“5 个人分成两组”即为“3+2”的题目形式。2 人情况相同、2 人情况不同,则情况相同的2 人一定属于“3”的一组
1.解题方法和非材料题是一样的
2.当某题没有附加条件时,得出的结论可以应用于其他题目
3.题干信息较多的时候,可以尝试列表
4.当提问方式带“可能”“不可能”时,优先尝试代入法
5.优先代入与给定信息相关的条件------优先代入和题干相关的选项,代入哪个选项可以多推出一个结论,优先代入该项。
6.根据自身特点,考虑性价比
论证题与组合排列题不同,有更快的技巧去推理,题干的意思比组合排列题更难理解一些。论证题也有解题方法,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不将其当作逻辑题,而是用言语的思维做论证题。做言语题的方法运用到逻辑中是无法解题的,什么方法都不使用,而直接阅读解题更是无法保证正确率,要使用技巧做题。
论证:以论据来支撑论点成立的过程,叫做论证。
论证三要素:论点(观点、结论)、论据(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例子)、论证(隐含在其中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一道题目的核心是论点,加强/削弱针对的都是论点。在做论证题时,论点是最为重要的,一定要明确题目的论点是什么。判断题目是论证题后,要先找出论点。
找论点与论据:
一、典型提示词:
论点提示词: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推出/可知,据此认为
论据提示词:由于、因为、鉴于、根据
论据常见形式:原因、数据、事例、实验或调查内容等
二、首尾句原则:题干没有关键词,可以试着从首句和尾句中找论点
三、结合提问方式——问啥找啥
四、下定义、提问题、说现象,“但”之前都可略读或不读
削弱题是要“怼”题干观点,对于论证三要素,削弱即“怼”论点、“怼”论据、“怼”论证过程。
(1)削弱之否定论点(力度最强&最常考)
选项特征:与论点表述的意思相反
文段特征:文段只有论点、无论据
文段的论点和论据话题一致
常见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质疑/反驳/削弱/反对上述论断的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削弱题型的解题步骤:
1.读提问:明确加强/削弱题型
2.读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
3.做预设:根据论点和论据的特征,预设削弱方式
4.读选项:带着预设确定答案
如果总是会忘记文段特征,建议拿到削弱题,优先考虑否论点,因为否论点的力度最强且考频最高。
解题步骤:找出论点→预设答案→对比选项
易错选项特征:
1.跑题项:讨论主体不一致,讨论话题不一致,不明确选项
2.注意论点中的时间限定词,针对“迅速”“马上”“……时间内”
3.论点在讨论一种比较关系,选项只说其中一个,错的可能性较大
4.遇到类比项不选(类比项的力度非常弱,目前考试中几乎没有选类比项的题目)
5.遇到副作用项要警惕,一般不选。
特殊题型:论点为 A→B,如何削弱呢?解题方法:A→B 的矛盾命题为 A 且-B
鲁滨孙定理“A→B”等价于“-A 或 B”,“-(-A 或 B)”为“A 且-B”
(2)削弱题型之拆桥(力度仅次于削弱论点)
选项特征: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否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
例:龙龙身材好,龙龙特别帅。
(1)否定论点:龙龙不帅。
(2)若没有否定论点,考虑否定论证过程,即拆桥:身材好和帅没有关系/身材好推不出/不代表特别帅。
什么时候考虑拆桥?
1.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
2.提问方式为“削弱论证”时,优先考虑拆桥
3.没有否论点的选项
拆桥的不同形式:今天特别热,因为今天出太阳了
①出太阳推不出天气热
②出不出太阳跟热不热没关系
③有时候出太阳也不热
④出太阳不是影响气温升高的唯一因素
“时髦”考法
论点为某物质好,论据为该物质中的某些元素好
解题方法:这些元素占比较小,少量的它们没有用
力度比较:否定论点>拆桥>否定论据
(3)削弱之否定论据
题型特征:
1.题干中出现支持方、反对方观点相反的情况,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
2.结论是推测(推测无法验证的历史或者未来)或者建议(典型提示词:建议、应该等)时,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
选项特征:与论据表述的意思相反
论证题解释论点为什么成立,而对策讨论怎么办,故论证题中对策类一般不选。
(4)削弱之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
什么是因果论证?
1.论点包含因果关系
……是……原因;
……导致/使得/有助于……;
……增加/降低/加强/减轻……
2.给出一个已知问题或现象,论点是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①因果倒置
一般情况下,出现因果倒置的选项,优选
②他因削弱:针对同一主体,引入新的原因
承认结果,同一个主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可能的原因,若论点是其中一种原因,则可用另一种原因进行削弱
选项未涉及主体,不属于他因
他因选项与无关选项的区别:1.看与论点主体是否一致 2.看是否为论点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
1.削弱论证的解题思维:
(1)读提问:明确题型。
(2)读题干:找论点、论据。
若题干只有论点,考虑削弱论点;
论点、论据话题一致,考虑削弱论点;
论点、论据话题不一致,考虑拆桥;
提问出现“论证”,考虑拆桥;
拆桥常考查“……不是……的唯一标准/唯一因素”。
含量较少,无法起到作用,必须大量的元素才起作用
遇到支持者、反对者,出现双方互“怼”,考虑削弱论据。
(3)一定要看清论点的表述,一定要分析清楚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4)力度比较:削弱论点>拆桥>否定论据。
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只针对论点,为削弱论点的特殊情况,故力度较拆桥和否定论据强。
2.哪些选项不选
1.跑题选项
2 不明确选项
3 对策类选项
3.特殊题型
(1)论点为“A→B”,正确选项一般为“A 且-B”。
(2)论点为“A 比 B”,选项只提及一个,一般不选。
(3)论点为因果关系,考虑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
常见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加强/支持/赞同/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以下哪项为真,是上述论断成立的前提/假设/最能支持论证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加强上述论断的是?
(1)加强之搭桥(力度最强)
题型特征:
1.论点和论据讨论的话题不一致
2.选项特征: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两者之间有关系
3.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
解题思维:找论点→找论据→分析论点论据之间关系→对比选项
类比选项一般描述二者相似,若没有描述二者相似则不是类比选项。(不选)
加强题目,选项中是推出关系,一般考查搭桥方向(论据→论点),论点→论据的选项往往是易错项。
(2)加强之补充论据
1.必要条件: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
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且无搭桥选项
解释原因和举例支持是非常常见的补充论据进行加强的方式。
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
举例支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题干的论点是做法,且问“前提”,优先考虑做法可行。
常考必要条件:做法可行、做法必要
加强力度比较:搭桥=必要条件>解释>举例子
普通问法即“最能支持、加强、证明……成立”,只要不是“前提、假设”,均称为普通问法。
普通问法,此时优先考虑解释原因和举例子
类比选项一般不选
警惕不明确选项:“不知道”。
时间类题型
关注论点中的“迅速”、“很快”、“短时间内”、“50 年内”。
时间限定词的削弱表述:
(1)永远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2)在这段时间之内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时间限定词的加强表述:
(1)在这个时间内可以。
(2)甚至会更快、无需这么长时间即可解决。
提问方式为“哪项是题干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或者“哪项最能加强论证”,优先考虑搭桥。
不能搭桥,或者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时,考虑必要条。件
搭桥:
有搭桥项,优先选。
搭桥方向:论据到论点。
补充论据:
解释强于举例,必要条件就是没他不行
针对选项:
1.搭桥选项应该包含论点或论据的关键词
2.主体/话题不一致的选项不选
3.不明确的选项一般不选
4.类比的选项一般不选(典型特征:两者类似)
5.时间一致≠情况相同
6.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
7.加强/削弱:关注论点中的时间限定词。
题目特征
提问方式: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矛盾)?
解题思维
1.找现象或矛盾(转折词:但是、然而……)
2.给理由——能够解释矛盾双方
原因解释题要求的选项是能够解释题干现象的,如果某个选项仅仅是复述题干的现象,则不能选该选项
不升反降。重点是解释“反降”。迷惑选项通常只能解释“不升”,但是不能解释“反降”,一定要警惕迷惑选项
论证题一般不选对策类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