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的O型腿,有救了!

说起“O型腿”,很多人的脑海中往往都会有一些大致的印象:双膝靠不拢、双腿“罗圈”样、腿型丑陋······那么O型腿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父母一方有O型腿的表现,孩子的O型腿也一定没救了吗?

什么是O型腿?

O型腿,学名“膝内翻”。从人体正面观察,大腿、小腿所成角度大于180°(腿外侧角度)。自然站立时,双足的内踝可以触碰到,而双膝之间却有较大缝隙。根据这一缝隙的长度,可以将O型腿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双膝间距小于3厘米;中度:双膝间距在3~10厘米之间;重度:双膝间距大于10厘米。

若O型腿长期得不到矫正,同时较大强度、频率地参与体育运动,往往会给身体造成一些损伤。首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由于膝内翻的存在,膝关节内侧受到较大压力,造成了膝关节内侧关节面的损伤;与此同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被拉长,长此以往也会造成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很多跑步爱好者多发的“髂胫束综合征”也与此相关:由于髂胫束位于膝关节外侧,长期的膝过度内翻位将会造成髂胫束被拉紧,大强度运动时可能导致摩擦性损伤;另外是膝关节后外侧疼痛。由于膝内翻造成了膝关节内侧面的压力过大,人体很多时候会倾向于通过一些姿态改变而减小这一影响,所以一些人通过“外八”步态,使足后外侧着地力量更大,地面反力向上传导,造成了膝后外侧疼痛。

O型腿可分为“结构性”与“功能性”。“结构性”是指人体腿部的骨骼、韧带发生了形态改变,常规的矫形治疗已经难以将腿型复原;“功能性”是指人体腿部的关节位置发生了变化,骨骼形态并未发生异常,通常只是形似O型腿、或在运动动作中发生膝内翻,如下蹲动作。幸运的是,大多数人的O型腿都不是结构性异常,如果矫正及时、方法科学,腿型往往都会变得正直。

幼儿时期,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O型腿反映的是宝宝延续了在母体子宫内生长时的习惯。由于子宫内空间较小,胎儿只能蜷缩腿部。但在小孩开始行走前,由于腿部并不负重,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关注。孩子开始行走,由于过往习惯的延续且骨骼处在发育早期,呈现出O型腿是完全正常的;3~5岁期间,孩子的骨骼会逐渐成熟,这时候家长要着重注意纠正孩子的行走习惯,强调使腿部保持正直的习惯,使他们的腿部、身体的各个平面都要保持正直、水平;加强体育锻炼,但不要做太大强度的运动,如长跑、负重锻炼,但运动锻炼的一大必要性,就是使骨骼受到应力刺激,从而身体会自行调整力线。

8岁左右腿部形态基本确立,如果此时还存在腿型的异常,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肌力测试,并针对不同情况增加辅具,如矫形鞋垫,对孩子的运动习惯进行更大力度的纠正。

总之,正确的意识是改变腿型异常的第一步。正确意识,辅以长期的坚持锻炼、科学指导,大多数孩子的O型腿都能得到有效矫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祖传的O型腿,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