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之美》看到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之美

有人说大脑就像是操作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去进行升级,当我们的认知越来越高级时,工作能力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最近在看《系统之美》一书,了解到什么是系统,构成系统的要素有基本元素、元素之间的连接、运作规则等。大家不妨看看,我是如何用系统的相关概念来升级对原有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的。

当我尝试用系统思维去看小组工作时,我突然有了新的领悟。其实小组工作的历程,从开始所有人都不认识彼此(此时只有基本元素社工、各个组员、场地等),到在社工的带领下,组员开始认识并建立信任的关系,并一起制订了小组契约(基本元素之间发生互动及连接,小组契约可看作系统运作规则),之后出现的小组动力,实质上就是系统运作起来后的力量流转和状态,而且系统有自己的功能(小组的功能),系统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从这个角度去看,小组工作的底层逻辑,就是社工从零开始建立人际社交系统的过程,而这个人际社交系统是对家庭系统、朋辈系统的一种模拟。人本来就生活在角色系统之中,我们的行为模式受到所在系统(环境)的影响。而在同类型的系统(相似的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多会重现,一些问题的行为模式将会暴露,社工也就可以借此机会对问题行为模式在小组里(人际社交系统)进行干预,当组员在小组中发生改变,自然也有机会把这种改变带回去其原来的家庭系统和朋辈系统中,使得系统原有平衡被打破并开始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社工俨然就是一个系统的建构者,这个过程类似于把积木搭建出一个“城堡”。

同理,在社区中要去做一个好的项目,同样也是把散落在社区中的元素,组织起来,让元素之间发生关系,连接,并逐渐地互动起来,当这些元素能够很好地糅合起来自行运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系统诞生了,此时社工实际上就可以退出,因为系统不会因为少了一个元素就运作不了。如果因为少了社工的参与,系统就崩溃,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不够优秀的系统(项目)。

于是,不难发现,家综评估时评估专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孵化社区组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啦!社工的服务不能满足于和停留于把一群老奶奶、老大爷组织起来,定期打太极、学习手机微信。有了人群聚集,有了活动主题,有了固定的聚会时间,有了场地后,还得继续思考,这个群体是不是还缺个自己的队伍名字啊?队伍是不是缺个领头人呢?毕竟社工的带领者角色只是暂时的。还有社工原来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逐步地让渡给有能力、有意愿的服务对象呢?直到最后社工只是负责提供场地、给队伍带领者一些简单的协助。

好了,整个升级过程就是这样,可以讲,当我有了这个系统思维的相关概念后,我去做小组和社区工作时,大脑中就会多了一个框架,相当于我要建房子脑海里是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图,那么我就能够拥有一个清楚的工作方向,工作中不易失去焦点,另一个好处是当我进行工作反思时,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在哪里,并能及时修正提升工作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系统之美》看到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