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有幸回到了那个承载成长记忆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叫做“黄河厂”的地方在我脑海里依旧挥之不去,令我魂牵梦绕,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或近或远,但儿时记忆却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图:ZK 文:WL
连霍高速华阴出口,是回厂的必经之路,曾经没有高速的时代,我们都是坐着厂里的班车(通勤车)往返于西安,那个时候的票价也就是在8元左右,随着油价的攀升逐渐增加到25元到30元。再后来,干脆没有了所谓的班车,社会车辆与火车成为了我们往返于西安与厂里的交通方式。
绕过现在的宝莲灯,穿过河坝,熟悉的画面出现在眼前——“黄河厂”我回来了。
看看那山,到现在还一直觉得左边的山尖像一个巨大的仙桃,而右边就像平躺着一个熟睡的巨人。这幅画面每天陪伴着儿时的我们……
路边的交通标的锈蚀程度,展示着这里的沧桑……
路面虽然经铺设了水泥,但年久失修,在连接国道的地方还是坑坑洼洼,记忆中的路面使用小石子铺设的,虽然没有水泥但还是平整的。路旁的柳树已经非常茂盛。河坝里早已没有了水的踪迹,取代过去乱石堆的是郁郁葱葱的野草,偶尔看到散养的鸡还有羊在河坝里觅食。
还记得这座断桥吗?曾经是一个水利设施,这么多年了,还是那座样子,貌似从来就没有投入过使用,但却是我们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当然也是我们晨读的选择地之一。
通往医院的大门还是那个样子,比记忆中多了一个广告条幅,据说医院已经归属与地方管理,因此广告还是必不可少的。当年的这里还有一个常常紧锁的大门,大门后的门卫室已不见了踪影……
继续前行,不远的地方就是体育场的大门,还是梦中的样子,只是少了记忆中的熙熙攘攘……
透过锈迹斑斑的栅栏,看到了每一个“黄河厂”人心目中的标志建筑物——体育场。
澡堂已经面目全非,还记得那个时候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去公共澡堂洗澡,而且不是每天都能洗的,每周的一三五或者二四六,具体已经记不清楚了。靠近体育场的是男澡堂门,而靠近招待所的是女澡堂的门,当时的我们,三五成群的去澡堂洗澡也是一大乐事。再后来,家里条件慢慢好了,都安装了淋浴器,澡堂也承包了出去,就再也没有去过那里洗澡了。
体育场里的水磨石桌凳还在那里,只是棋盘的纹路不再像当年那么清晰。
现在的体育场没有记忆中的大,这也许就是我们长大的缘故吧,两个标准的篮球场地,增加了两个崭新的乒乓球台。随着子校操场的禁入,这里成为了黄河社区居民唯一的健身去处。
这个滑梯,承载了至少两代人的记忆,我们小时候滑过,现在我的孩子也滑过。跟当年的我一样,这里也是儿子来厂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当年的滑梯,尚未竣工时已经是大大小小孩子们每天必去的地方,虽然还在打磨,但依旧阻挡不了孩子们的热情,也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条裤子……如今滑梯的面也出现了凹痕,破烂成这个样子,实在是有些伤感。
体育场的北门小院,一个曾经很神秘的地方,常常紧闭大门,不知道是什么机构,只能在滑梯边的栏杆上俯视到院内。
这里是当年的放映室,电影放映机就在这间屋里。每逢厂里放电影的日子,全家老少、方圆几里的人们都会赶来,自备小板凳,买一包两毛钱的瓜子。放映的内容不乏经典作品,什么《红高粱》、《焦裕禄》都曾在这里放映过,尤其受欢迎的就是抗战题材电影,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经典影片也是百看不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戏迷自乐班的道具存放场地。
主席台后的图书馆,不知何时变成了这个模样,裸露的砖墙告诉我们里边的荒凉。这里曾经收纳了多少我们的精神食粮,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金庸的武侠奇谈,科学画报等等等等课外书都是从这里借出来的。 一楼大厅也曾经是各种展会的举办地,什么职工书画展啊,产品交流会啊,职工交谊舞会都在这里。
曾经一尘不染的体育场,现在水泥早已开裂,落叶、杂草无处不在。
体育场里边的厕所,印象中很少使用,平常总是关着大门,只是在厂里有篮球联赛的时候开放过,确实比体育场外的厕所干净一些,还有灯。现在的这里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出了体育场的小门,就是家属区的一号楼了。除了过去裸露的排水渠被厚厚的水泥盖板封住以外,树木也不再是当年的小树苗了,郁郁葱葱的。
出了体育场,就是那个我们口中的“大商店”。黄河厂的大商店为儿时的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米、面、粮、油(撤销粮站以后),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基本上都是从这里买的。那时候我们扒在一米多高的水泥柜台上,向售货员阿姨描述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后来慢慢的,水泥柜台变成木质框玻璃的,再后来变成了现在的超市。
印象中的大商店对面是一个冷饮店,那个时候毛票攒下的一块五就可以在这里喝上一瓶甜滋滋的津美乐,是件奢侈的事。至于什么时候变成超市着实想不起来了。
旁边的邮局已经变成了邮政储蓄所。这里曾是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阵地,在没有电话,网络的时代里,书信、电报、报刊、杂志全部来自这里。每逢圣诞节元旦的,这里是非常红火的地方,小伙伴们买明信片、买邮票都是在这里投寄到五湖四海,当时八分钱的长城邮票是最常见的。
邮局的对面就是我们口中的“小商店”,幼儿园时的零食大多数都买自这里。什么大大泡泡糖,无花果,卜卜星、甘草杏……想想都流口水!这里曾是爸爸妈妈们对付不爱上幼儿园小宝宝的重要阵地,每当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以买好吃的名义把我们哄骗到此。吃着心仪的小食品,全然忘记了拒绝上幼儿园的事情了,然后爸爸妈妈踩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音乐声中步入工厂的大门。
说到幼儿园,那是一个充满幸福回忆的地方。几乎所有被称作“黄河厂小孩”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当时的幼儿园里的玩具很简陋,只有钢制的两个转椅和一个滑滑梯,但每天为了抢到“1号”板凳,早早地就跑到幼儿园里。每天在这里晒太阳,做游戏。下班广播快响的时候,在阳台的栏杆上眼巴巴的等着下班的父母来接。只要父母走到厂门口,眼尖的我们看到父母,就马上告诉老师,老师也会默契的让我们离开幼儿园投入到爸爸妈妈的怀抱。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走路,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说话,在这里我们接受了学前教育,更重要的就是在这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只要偶遇一起上过幼儿园的伙伴总会感到莫名的亲切!
子校,另一个充满幸福回忆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从这里我们离开这片让我们曾经拼命想离开,可现在又魂牵梦绕想再去看看的地方。不多说了,上图。
曾经铭记在心的“陕西省华阴县黄河工程机械厂子校”地址变成了“华阴市黄河学校”。
学校也有寄宿的学生了!这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是很没有的,因为学校里的每名老师、学生的家距离学校的距离不过步行5分钟的路程。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是用的自由市场的门,后来改到厂区里边了,在后来就到了现在这个位置。曾经的两个门都已经废弃了。
看看我们的操场吧,不见了黄土飞沙。乒乓球岸由水泥加砖块变成了高档的,只可惜了这片当年征战过的足球场了,面积小了不少,旗杆旁边的主席台跟跳远沙坑也不见了踪迹,不过还是蛮好看的,真羡慕现在的孩子们。
远远看去,教学楼还是老样子,好想上去看看啊。
紧锁的大门,让人略微有一丝的伤感,过去的时光终究像这扇紧锁的大门无法穿越。
公示栏的传统还在啊,呵呵。当年各个班级争相表现,就是想留住那象征荣耀的流动红旗。每周一的校园工作总结,全校师生列队于操场中央,也不乏有些新奇的消息,哪个班的某某学生犯何错误了等等。
一楼铁门旁的教师会议室还是老样子,专业的会议桌椅取代了当年简陋的桌椅板凳。
看到了吗?楼道的栏杆加高了,课前课间,栏杆旁可是我们的聚集地啊。不多说,看官们各自回忆…… 写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总觉得缺少点味道,原来是非常重要早餐味道。这个味道又是哪个“黄河厂”小孩所不提及的呢?看图!
没错,那就是擀面皮、豆腐脑跟甑(jing)糕,这三样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味道,也是一兄弟在醉酒后仍念念不忘的味道。 擀面皮,早已不是当年的那家了,听说搬到了西安某地,自从搬家以后,那味道就成为了记忆,还记得当年我们用烧饼夹擀面皮吃的景象吗?多年后我去外地出差,同样的吃法却遭到了鄙夷。 豆腐脑,依旧是原来的味道,不得不说,华阴的豆腐脑无论从口感还是味道上还是上乘的,嫩、滑、爽口无可比拟,馒头的完美伴侣。 甑(jing)糕,为什么要标注读音,这是一种传承,我们从小就这么念,现在也还这么念,黑黑的铁锅里,枣子与江米的完美结合,甜丝丝的味道…… 细心的看客里发现了吧,图片里少了一样,那就是米线。原来6毛钱的米线还能看到牛肉片,可现在4元的米线里只有寥落的几个虾皮了,不提也罢。
看完了,继续开始煽情。那时的我们快乐活泼,虽偶有课业压力,但总有化解之术。踢踢球,唱唱歌,山里翻翻螃蟹,钓钓小鱼,野地采采野草烤个红薯…… 总之现在的房子越住越大,却越发现总敌不过那30几平米的小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现在不停歇的脚步催促着我们奔跑在路上,何时能够挺下回望我们过去的拥有。小伙伴们,当不开心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童年,当负重前行的时候,想想我们的过往…… 不要让新的记忆磨灭了旧的记忆,不要让现在的艰难掩盖了我们所拥有的欢乐。常回去看看吧,黄河厂的小伙伴们! 文笔有限,煽情无限。欢迎来拍砖,拍了就说明心里还有我们那个不可磨灭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