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初二男孩抑郁症了是咋回事,怎么办?

王金现

01

初二男孩,脸上皮肤干燥,面颊微红,身穿略有些磨损的旧校服,由父母亲带着来到咨询室。他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低着头,一言不发。

说实话,青少年心理问题一般并不十分困难。然而,最棘手的是孩子们的不配合,不讲话。男孩显然也是一副抗拒的姿态。

于是,我只好先听父母亲介绍情况。男孩不上学,是看到老师打学生。但老师并没有打他。家长的态度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挨老师的打是正常的,老师打又没把人打坏。可是男孩坚决不上学了。帮他转学校也不行。为此,父母也打了他。可还是不行。在父母看来,男孩不上学纯是闹剧。

我瞅着男孩,回应父母说:不上学,只是表面问题。孩子内心肯定有很多难以言状的苦楚。

男孩听到这句话,身体不由得抖动了一下。有些疑惑地瞅了我一眼。这些微细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他想要寻求我帮助的愿望。

每个孩子遇到问题时,都希望得到帮助。然而,面对身边人的不理解,他们很多时候,宁愿选择关闭自己,表现出一副漠然。我说他“内心有难以言说的苦楚”这句话,消融了他内心冰冷,松动了他的抗拒和闭锁。

我要求男孩,从门口坐到我身边的凳子上来。他果然没有抗拒。

我看着男孩的眼睛说:我想跟你聊一聊。让你的父母回避呢?还是让他们在场?

男孩说:让他们回避。

男孩从开始的漠然,到配合我,似乎没有沟通的过程。但事实上,他的动作和表情上的变化,是一直在跟我建立连接呢。

02

男孩说,在班级他成绩前五名。

这么好的成绩,怎么就不上学了呢?

我想,男孩肯定不情愿放弃自己的学业。这孩子是一个好学且上进的少年,这是心理咨询中可以利用的一项很好的资源。

学校有一个体罚制度。考试成绩最后一名的学生,当着全班同学集体的面,自己打自己。打得轻的话,老师就亲自动手。有的学生的手都被打破了。

同样,学习成绩退步太大的话,也要被惩罚。

男孩,内心反复上映着自己被打的场面。在承受肉体的疼痛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同学们的嘲笑和指指点点。他无法忍受那样的屈辱。

他好担心自己的成绩下降。他无法面对自己站立在众人面前被挨打的场景。

他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却说:挨一点打有什么,老师还不是为学生好?

但是,他一天比一天害怕。终于产生了辍学的念头。而且再也不愿意上学了。

03

听着男孩的讲述。我的心一直被揪紧着。

我体验到紧张和羞辱。我抚摸着有些疼痛的胸口说:好可怕。我看到一个画面,手指被打得血淋淋的。耳边听到的是同学们的刺耳的嘲笑声。我也感觉受不了。

我不相信现在的学校,还有这样落后教育手段。我甚至想打电话问教育部门。但我抑制了自己的冲动,而是分享我内心愤怒的感受,去理解男孩。

“有一个人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这会给男孩带来力量。

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恐慌自己的对错,似乎又要坚持自己,所以难以取舍。在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时,就以抗拒的姿态应对身边的人。

男孩显然被我“共情”到了。他说,所以才不敢呆在学校,怕一天自己被打。他想呆在家里上网课,并不影响学习。但是,父母亲根本不理解他,反而还揍他。“我都感觉自己没有活路了。”

父母亲带着他省直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是,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

讲述这些的时候,男孩子的眼睛当中闪着泪光。

我明白了。害怕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无法承受被惩罚时的羞辱;父母的不理解,又增加了内心的压力。这些就是男孩内心承受着的煎熬。这些才是他不愿上学的内在原因。

可是,父母和学校,没有人理解这些。似乎也没有人愿意,也没有方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更不用说感同身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所以,父母带孩子去医院,为孩子贴上抑郁症之类的标签。这有什么用呢?

04

明白了孩子内心状况是一回事,而从心理学理论上理解架构他的问题,直接关联着心理咨询的方向和目标。这个过程,用专业术语说,就是个案概念化。我要从哪些维度进行分析呢?

学习成绩,是维持男孩自尊的唯一支柱。他虽然不爱说话,内心却是十分要强的,爱面子的。如前所述,男孩是个好学且上进的人。

如果成绩下降被惩罚,那就意味着颜面扫地,自尊崩溃。因此,自尊的建立维度与维护,是首先要考量的。

其次,面对害怕和羞辱,他采取的防御方式或者应对方式,就是逃离。似乎离开这个鬼地方,就可以没有羞辱和害怕了。

但事实上,他回到家里,却要面对父母不理解,而产生的各种压力。父母只希望他上学。

逃避看似容易,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真是应了一句话,“成功难,失败更难啊。”

男孩并没有顾及到那么多。他只有一个偏颇的想法,逃离学校。

这说明,男孩在防御方式上,表现出的应对策略不具有适应性。

第三是情绪容受度。面对屈辱,他难以接受,容纳。他采取的是逃避和对抗的方式。显然是没有适应力的。

第四是思维上的局限性。

可以看出,青春期是孩子们人生的起步点,非常需要有人支持和指点。

但,男孩得到的不是被指导而是被打击。

05

从哪个角度切入来帮助男孩呢?我选择了以男孩的思维局限这个方面来突破。

男孩想在家上网课,靠自律能力,似乎并不影响学习成绩。而父母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待在学校呢?

在学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面对在学校遇到的各类事情,怎么去处理?这就是在培养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啊。

男孩的思维很单一,只考虑到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你愿意放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吗?我问男孩。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这个孩子具有上进的品质。就是说,男孩的上进,不允许他放弃自己的前途。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帮助他厘清自己的目标,澄清自己所要做出的选择而已。心理咨询,决不是改变他什么。

男孩果然摇头。

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解决问题的很好突破口。

回到学校,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接下来,是要帮他处理在学校遇到的困难了。

06

“假如我有一盏阿拉伯神灯,你希望产生什么神奇的改变呢?”我问。

一是改变父母的态度,支持我不上学。二是改变学校教育中的陋习。三是改变我内心的想法。男孩这样回答说。这表明,他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寻找出路。

我肯定并赞赏他思路清晰。然后共同探讨三种方法的可行性。之所以说是探讨,是我把自己摆放在他的伙伴的位置,而非居高临下的指导者的身份。

男孩很上进,很爱学习。万一学习成绩下降,一定是另有原因。所以可以由父母跟班主任沟通,杜绝被羞辱场景出现。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实现了男孩提出的改变父母和学校的两个愿望。

我说,这一点,我可以做男孩父母的工作。这时候,我是以伙伴的姿态来帮助他。

但是,男孩说,他改变不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触景生情。还是受不了那种屈辱。

07

男孩为什么觉得自己改变不了内心的想法呢?

因为他的自尊,是建立在被老师的认可,和同学们的接纳上的。显然,在屈辱的情景下,得到认可和接纳,是自尊的扭曲。而男孩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想象你成绩下滑,受到惩罚。你的手被打得流血。(男孩颤抖了一下)。看着老师充满怒气的眼睛。看着同学们满是嘲笑的脸。对老师说这样的话:这体罚不是我的耻辱,是教育制度的耻辱。对同学们讲:你们嘲笑的不是我,是在发泄你们内心的恐惧,你们也害怕有一天被体罚。

我采用的是想象冲击疗法。从男孩变化的眼神当中。我看到他在想象中演绎那个场景,而且内心的力量在增长。

我说:你的羞辱感,是在为学校教育制度落后买单。你内心的恐惧,其实是所有同学内心的恐惧投射到了你身上。现在是时候把这些还给他们了。你是个上进的孩子。你是一个对生命有追求的孩子。你不应该受此惩罚。

我讲这段话,其实是在对他进行催眠,暗示引导他建立健康的自尊方式。

男孩显然接受了我的引导。他说,要继续上学。他看着我眼神里,没有了漠然,更多的是依赖。我理解他要摆脱对学校某些老师的扭曲的信任,在寻找新的健康的信任,以维护他的自尊。

08

我义不容辞地扮演了他的理想化角色。想给他树立一个榜样。

我讲自己中学时期的故事。曾经给一个暗恋的女孩递纸条遭受全校学生唾弃。一度辍学回家。经初中同学劝导。认识到,放弃学业真的太可惜了,因为那个年代,考上重点高中真的不容易。后来我顶着压力,回到学校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我还讲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我说,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跟什么样的人计较,跟什么样的事情计较。你现在因为学校的落后教育方式,而牺牲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值不值得呢?你非常爱学习,非常上进。就像当年韩信跟那个屠夫计较的话,承受不了那个屈辱的话。他不会成为大将军。

所以,在学校经历的事情,正是用来培养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就像大树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它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材。

讲这些,其实是在培养男孩对屈辱的容纳承受能力。不是吗,越能容纳承受屈辱,就越能成就大事。

我还说:你要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要不要为这些暂时的屈辱而放弃自己的前途?

男孩说他要回到学校去。

我要他不要快速做决定。可以在家里再呆几天。也可以到大自然当中去看一看,领悟生命。生命真的不容易。能够承受多大的波折,你才能够有多大的担当。

我说,如果决定回到学校,要注重跟老师建立情感连接。及时跟班主任或者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困惑,会得到老师人的支持的。如果老师很了解,你的上进好学,那么即便有一次考试失误,他也不会像惩罚其他学生那样惩罚你的。

男孩脸上泛出红晕。我想,他内心可能已经燃烧起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了吧。

09

在这个案例中,男孩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和中度焦虑。这是关注孩子的症状。

但是,只盯着所谓的症状,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心病还是要用心医。

家长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无法深入了解孩子内心历程,只能关注孩子不上学这一外在行为,想各种办法矫正孩子的行为,甚至教训他,这对孩子只能是雪上加霜。

中学时期,是孩子生命发展中的青春期。这一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从依赖走向独立。在自尊应对上,情感适应上,人生规划上,都离不开适当的心理支持。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能简单化地认为,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更不能在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想当然地去改变他,那是在损害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咨询结束后,我跟孩子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在孩子回到学校后,以家长身份跟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师生关系。

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是跌跌撞撞的过程。家庭,社会要扶上马,送一程。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孩子内心啊。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 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荐文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文字之光的主编韩涵微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之光】|初二男孩抑郁症了是咋回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