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就是了解你自己

说实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点震撼的,因为非常厚,一共有637页,还不包括后面的专业术语表,和所有孩子一样,成年的我们也会感到畏难。

虽然我个人认为这本其实并不那么好啃,但是静下心来读完,你会发现真的非常受益。与其说是儿童品格的由来,不如说是窥见了自己性格的塑造。

育儿之所以非常有趣,是因为每一个家长乎通过观察孩子,开始逐步了解自己,不只是妈妈深有体会,如果你是为潜心研究教育的爸爸,那么你也一定会有一样的感受。

一、关于情绪和感受

每个人确实具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儿童对日常事务不同反应的早期气质属性,被许多心理学家视为人格的重要基石。

在我接触正面管教的理论之前,我其实能想得起来的感受词汇寥寥无几,事实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在terrible 2的时候非常焦躁,难以控制情绪,不懂得如何表达,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成年的我们,自己本身就不懂得如何表达情绪,也就是说,你以为的“熊孩子”,其实只是你教他的方法不对。

其实,情绪和感受还有微妙的不同之处。情绪比感受更丰富。这么说吧,情绪包含了具有积极或消极特征的感受,还包括相关的生理反应(心率变化、皮肤点反应或脑电波等),同时,情绪还会引发或伴随感受的生理变化的认知活动,以及伴有某种目标。

很神奇的是,婴儿一出生就能表现出感兴趣、痛苦、厌恶、满足、愤怒、悲伤、喜悦、惊喜、害怕等初级情绪,其中恐惧是较晚出现的初级情绪,一般在孩子7-8个月的时候形成,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分离焦虑期,8-10个月达到顶峰,1-2岁期间逐步降低。

情绪能力,作为儿童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它包括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在学前期,以上三个方面和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个人适应能力息息相关。

孩子因为受到遗传影响、环境影响等,会形成不同的天生气质,然而,不同的气质大致可以组合成容易型、困难型和慢热型。作为家长,先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可以更好的匹配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二、关于依恋

母婴依恋,是但凡你对儿童心理学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会被高频度提到的一个词。那到底什么依恋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情感的依赖。

安全依恋的人,会从互动中感到快乐,面临压力和不确定情况时,依恋对象在场就会让他们感到安心。

与此同时,依恋是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依恋一定是双方共同奏效的,如果一方没有对另一方有依恋,很快另一方也会感到不安全。

那么婴儿是怎么形成依恋的呢?0-6周的孩子,处于非社交性阶段,不会产生任何依恋,但是会偏爱微笑表情的脸。

6周-6/7月的孩子,处于未分化的依恋阶段,非常喜欢有人陪伴,开始希望被关注。

但是到了7-9个月时,孩子就到了特定的依恋阶段,这个特定对象一般是妈妈,如果平时妈妈疏忽照顾,孩子的依恋对象就会是那个照顾他最多的人,他们会在分离的时候表示抗议,希望有长久的陪伴。

到9-18个月的时候,孩子会产生多重依恋关系,也就是孩子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妈妈,她会开始观察家里的其他人,会对参与照顾他的其他人,同时产生依恋感。

虽然母爱是天生的,孩子也很神奇的就是会偏爱妈妈,但是,儿童对父亲的依恋非常重要。在1975年,迈克尔.兰博指出,父亲往往是儿童在发展中那个“被遗忘的奉献者”。

在国内,我们常抱怨男人们比起在家育儿,似乎更愿意在外工作,实际上许多爸爸们是不懂得如何参与。如果,爸爸在照顾孩子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愿意花更多时间,那么孩子会在6-12月时,就对爸爸形成安全依恋。

在依恋形成的时候,你会发现妈妈更多的是抱孩子、抚摸孩子、跟孩子说话,或玩躲猫猫的传统游戏;而爸爸们则偏向于游戏,特别是意想不到的游戏来逗孩子开心。

如果有妈妈的陪伴,以及爸爸作为玩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会非常开心,这会有助于孩子的优良品格形成。

三、关于成就

阿德勒心理学里说,每一个孩子,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可以简单理解为安全感,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被善待的。而价值感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成就,就是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去爱别人,帮助别人。

在社会化这个大群体中,每个人都有个与生俱来的基本目标,就是掌握动机,并追求目标为其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在婴儿早期时候,孩子们受掌握动机的引导,就会从日常成就中获得乐趣。

比如孩子2岁时,学步儿开始预期别人对自己表现是表扬还是批评。

3岁的孩子能够根据行为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成就,还会根据其达到这些标准的程度而体验到自豪或愧疚。

3岁半到5岁的孩子,对于赢得比赛就会感到开心,但是输了比赛并不认为是“失败”,这种自我评价就是从日常的动机引导下逐渐形成的。

事实上,孩子们都是从他信力到自信力的过程,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知道做这件事的对错,或者说边界在哪里,而是从父母的表情来判断这件事情的意义。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过错,反应过于强烈,很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孩子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是极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从而降低内动力,如果我们能多多引导孩子关注做事的过程,让他们知道努力的重要性,孩子不会轻易给自己下定义,而是会以一个优质过程视为成就。

这是一本教科书级的读物,非常适合想要科学养育孩子,或者了解自己的家长们来阅读,同时,当你的孩子偶尔做出你无法理解的事情,这本书也许能给你答案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孩子,就是了解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