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政,偏偏明朝太监泛滥成灾,难道物极必反?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登上帝位后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十分害怕宦官专权。但谁曾想,明朝的宦官却把持朝政最久,握权极大,明朝也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朱元璋是否做错了什么?下面,请跟随着小编的脚步来看看。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汉唐时宦官的专权情形,所以极力采用抑制宦官的原则。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宦官的权力从此被彻底打压,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利也没有。此外,朱元璋除了不允许他们兼任外臣的官职外,官位也抑制在各省次官之下,最高的职位是四品,这个制度可能是沿袭唐朝的制度。同时为了避免宦官与外界的沟通,朱元璋禁止外部的所有单位与宦官有公文书信的往来。

那朱元璋充满信心而计划周密的宦官抑制政策为何会轻易被推翻呢?其中有何错误?事实上,并不是宦官抑制政策本身不好,而是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才使宦官抑制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朱元璋虽然模仿汉髙祖除掉功臣,只封自己的子孙为王,但是关于其他的事情他就不知该如何处理了。

而在使用宦官这个问题上,打破种种禁令的其实是朱元璋自己。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宦官人数的急剧膨胀上,尤其是到了他统治的中后期,宦官的人数基本呈阶梯式增长。宦官机构及其官职设置变动频繁,宦官数量不断增加。在洪武年间,明代宦官机构及官职设置就已基本形成定制。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他不仅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内臣不得擅自做主。顺便提一句,虽然朱棣任用宦官是为了夺取政权并稳固自己的江山,但却让明代的宦官悄悄迈开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

到了朱棣的孙子宣宗朱瞻基上位后,更是直接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本来读书习字,传授知识是好事,但却无意中打开了葬送大明朝的潘多拉魔盒,他让这些太监们学会了知识,犹如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总之,明代宦官势力之所以越来越大,其实是因为皇帝为了巩固皇权,给予宦官极大的权势,赋予宦官诬告免罪的特权,让他们得以借助特务机关,实行恐怖政策造成的。而论源头,还是朱元璋晚期统治策略有误,致使宦官势力开始探头。有句话叫做物极必反,或许前期打压的有多厉害,后期宦官专政才会有多泛滥。这也是值得人深思的一点,你认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政,偏偏明朝太监泛滥成灾,难道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