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陶渊明:桃源深处愿无违(一)

——品读《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一首《归园田居》被陶渊明写得真切有趣,生意盎然。诗中“一去三十年”应为“一去十三年”,从他开始做官断断续续到最后辞官正好是十三年。

他曾祖陶侃,是东晋大司马,到他这里,8岁死了父亲,“弱年逢家乏”,“少而贫苦”。 世勋贵族的名头和遗产带给他的好处虽在,却微乎其微,因为东晋已经被刘裕把持,曾经有多位大官延揽他,他却拒绝说:“志不及也。”没有适应官场的性子。有人说他迫于生计,也有可能是时人看重他的名气,从29岁开始,陶渊明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吏,但每次时间都很短,不得不参加农事劳动,来维持衣食,但是“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不得不出仕,最后一次是41岁的时候做过85天的彭泽令。关于他辞职的著名慨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有气节的人,也有人说这是他顺利归隐的借口。

一、世间虽苦,心向自然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坐标在今江西九江,这里想必宁静而且很富饶,桃李罗列,还可以种桑养蚕,正是老子所说鸡犬之声相闻的地方,一个“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的既清且净、既闲且静的理想所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这段文字,写人与自然是如此地平静和谐,赞美了美丽的村居风光。写出来一种宁静,虽然有狗吠,却来自深巷;有鸡鸣,来自桑树之上。给人的感觉是鸡和狗也都是很自由自在很满足的。人呢?住的屋子打理得非常干净,人的内心有一种闲情逸致。这段文字很像是陶渊明在玩他的无弦琴,非常投入感情,富有言外之旨趣,感受到非常纯粹的自由和喜悦。

诗人总是习惯去创造一个诗的世界。在这个源自于想象的王国里,他是最富有的人。我们几乎可以想象作者还没有退去宽袍大袖的衣裳,也没有为未来的生计多做顾虑,而是面对着眼前的自由自在,抓起笔管,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在浪漫的色彩之外包围着的,是一种将错就错的感性,可也是把回归本性、重返自然放在第一位的生命选择。我们把前四句和最后一句结合看,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梗概和心路历程。

诗意是说他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适应时俗,而是靠近山林喜欢大自然。为了生存也曾挣扎着适应,在官场混迹了十三年。就像是得不到自由的鸟和鱼,总是想要过自在的日子而不可得。终于现在能在田野里开荒劳作,过久久向往的田园生活了。也是在修养上守拙也是在心性上返回了自然。

南朝萧统在《陶渊明传》里说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可见身上魏晋名士的气度还是颇为鲜明的。但是“竹林七贤”人已已矣,陶渊明在晋哀帝到南朝宋文帝半个多世纪里,独树一帜,依然在自然和笔下找到了精神和风度永存的理由。这个主动脱离富贵与官场的人,在他的诗文中宁静了,并借着他的诗文安抚了后世百代。诗人(公元365-427),卒后友朋私谥“靖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6-18陶渊明:桃源深处愿无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