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问题,确定主题,创新方式一一让学科教研回归本真

        学科教学研究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最佳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学校教学品质的助推剂。但纵观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耗时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脱离学校教学实际,片面追赶时髦,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形式主义教研活动,不仅没有达到促进教师的素养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预期目标,反而让老师们疲于奔命,一脸迷茫的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

第四大学区主题教研

      其实,所谓的学科教研,就是要通过集体的研讨和交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找到一些教育教学的有效捷径。让学科教研回归本真,就是要在接地气、有实操、有引领上下功夫,在学科教研主题、教研形式、教研内容、教研过程上做文章,做实实在在的教研,做符合自己学校和老师发展的教研。

      一、教研主题——立足学科,精准选题

      作为老师,我们从来不拒绝学习和借鉴任何优秀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经验。但作为学校,教研主题的确立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追求形式或时髦,一定要优先考虑学校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研主题的确定中,最好结合学校各学科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老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短板需求,精准选题,方能确保在后期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精准施策。在教研主题确定时,最有效的选题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通过老师问题征集,学科教研组研讨筛选,学校教学中心审核确定,最终制定学期或学年教研计划,然后按照时间节点逐次开展即可。

第一大学区主题教研

      二、教研形式——讲座引领+学科组活动+大教‘研模式

      教研形式的设定直接影响着教研效果。要让参与教师带着问题或思考有效参与,每次教研活动时,必须让老师们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因此,在教研形式上可以尝试采用 “讲座引领+学科组活动+大教研”形式开展。即:研前(讲座引领+学科组骨干研讨+个人备课磨课)+研中(集体观摩)+研后(集体反思研讨+提炼总结+经验推广)。具体来讲:

主题教研模式

      研前,针对教研主题,要聘请专家通过讲座引领,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前期的指导,也可以推选学校学科中相关主题做得好的优秀教师进行微讲座经验分享或指导。然后学科组骨干教师一起研讨,确定具体执行观摩课的老师,按照学科组骨干教师建议进行备课、磨课。

      研中,按照计划安排开展集体观摩活动。在观摩课时,要求参与教师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观摩。

      研后,参与观摩的教师进行集体反思研讨,每个人按照讲座、观摩课,结合自己的反思,形成相关的心得。教学中心或学科带头人再结合大家的意见或建议,提炼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或经验,在反馈给大家,让大家在课堂教学中按图索骥,实践推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三、教研内容——从一节课到一类课转变

      教研内容事关教研的成效。每个学科根据其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都会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来。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定上,有效的教研一定要关注从一节课到一类课的转变。如"聚焦估算教学,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主题教研就是集中研讨估算教学。

      学科教研是交流有效的方法的,学科教研,就要抓住学科特点,一类一类有步骤的去解决。不要专注于一节课或一篇文章去打磨研讨。一定要提升到一类课,这样的研讨才是最捷径、最有效的,教师也才能学得来,用得上。通过一次活动,参与的老师就能获取这一类课的有效教学方法,并懂得如何使用。

四、教研过程——让每位参与者成为活动主角

      有效的学科教研活动,不是单打独斗,更不是少数教师参与,其他老师被动参与充当观众完成任务的形式主义。要让教研互动取得效果,必须是学科组教师的全体参与和互动,力图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不论是听讲座,还是上课,课后的反思研讨,都要让每位教师都积极思考,积极准备。打破一人讲、指定教师讲、流于形式的完任务敷衍讲等诟病,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或方式,比如现场抽签发言、撰写相关反思心得、现场点评交流等,让每个老师都带着思考动起来,全员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就有可能碰撞出更多有效的花火来。

      总之,学科教研活动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学校品质的重要举措。让学科教研回归本真,开展接地气、有实操、有引领的教研活动,就一定能助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让教师幸福快乐的参与教研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足问题,确定主题,创新方式一一让学科教研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