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效率秘籍:给你30分钟,你能征服行政总厨的魔鬼厨房吗?

写在前面



尴尬极了!主厨邓恩·利普玛(Dwayne LiPuma)的厨房员工才刚全体离职,他就得面临今天40位客人预约的午餐。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老板说隔天还有一场140人规模的宴会料理要准备。为了制作这些餐点,利普玛的餐厅老板给了他19个新聘的厨房员工,但其中有些人甚至没有在高级餐厅工作过。除了利普玛的助手和一位糕点师傅,其余的人完全不知道餐厅的菜单上有什么菜色,更不用说如何准备这些摆盘讲究的美味佳肴了。



他一定会搞砸的,对吧?我们就等着看他出洋相吧!但是,到这一天餐厅关门休息为止,来用餐的每位客人都将心满意足地离开,其中有些客人为了造访利普玛主厨的这间餐厅,甚至好几个月以前就已经预约好座位。


最神奇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些客人压根不会发现桌上的美味餐点,竟然是由一群新进厨师准备的。这是奇迹吗?非也。其实这对利普玛主厨来说是例行公事,3个星期后他将训练出一批有自信又有实务能力的厨师,紧接着又会有另一批新人取代他们,这个循环每3个星期就会重复一次。


什么情况?这些新厨师其实是即将从美国厨艺学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毕业的学生,这一场餐厅大作战其实他们在毕业前的倒数第二堂课。如此不可思议的训练节奏之所以可能成立,并不是什么奇迹,而全要归功于一套工作系统,那就是“各就各位”。


厨艺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专业的厨房工作,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将菜肴计划融入自己身体是基本功。主厨维利·迪弗雷纳曾拿下詹姆斯比尔德奖 (James Beard Award),也是纽约创新餐厅“wd-50”以及“Alder”的老板。迪弗雷纳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方法,能够和自己的清单“合而为一”。当年他还是厨艺学生的时候,就已经进到主厨阿尔弗雷德·柏特利 (Alfred Portale)的餐厅“Gotham Bar and Grill”工作。


从学生时期踏进厨房的那天起,一直到后来成为当时另一位传奇新秀让-乔治.冯格里奇顿的副主厨,迪弗雷纳不曾中断一个习惯:每天回家的路上,他会拿出一本小本子和一支笔,写下所有他第二天应该做的事,清单列完后,他会把它撕下来、揉成一团。然后他会再写一次清单,这次全凭记忆,然后再撕掉、再揉烂。第二天早上去上班的路上,他会重新写一次清单,好像在玩游戏一样不停的“耍”自己。


日复一日,迪弗雷纳将一个一个清单烙印在脑海,多年以后,他还保留着装满当初写清单用的记事本的鞋盒。有时候他也会拿出来随意翻阅,每一张清单都像一部微电影,播放着他的回忆,上演着多年以前某个夜晚发生的一幕。迪弗雷纳要求他的主厨们也写清单,写的不只有该做的事,还有任何他们可能应该做的事,他说宁愿将多余的项目划掉,也不要为时已晚、缺漏半项。



壹、主厨事先规划+倒着计划



今天,厨艺变成了一种现代产业,同时它也让料理专业变成一场人与食材、人与厨具、人与时间的综合博弈。一个成功的主厨不仅要懂得烹饪,她还必须预测顾客会想要点什么料理、什么时候想要。


一名现代化的主厨必须活在两种时间思维里:


一个是当下:计算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点,所需要用到的资源;


另一个是未来:从未来某个时间点回溯至现在,以分钟、时数回推,计算料理需要的时间。


主厨利普玛教给学生的第一堂课就是“菜单组合”(menu mix)的理论概念:预测菜单上每个品项要准备的量。学生每天都必须备料,而每当有1百位客人预约,每个品项就要准备10份,例如说如果今天的预约人数是40人,那么菜单上的每个品项都要准备4份,所有品项需要的食材都必须按比例准备。


有经验的主厨都知道,菜单上受欢迎的品项常常会跟着时节变动。如果是外烩的餐饮活动,计划就必须从摆盘开始:


首先想像摆上桌的成品,接着主厨就会以回溯的方式计算时间:这些料理从摆盘到上菜需要花多久时间?


完成料理制作需要花多久的时间?


将料理从厨房运送到外烩场地需要花多久时间?


每道料理中所含的食物的各自需要的料理时间是多久?


需要花多少时间准备每道料理的食材?


我需要多少时间准备料理要用到的工具和设备?


如果想缩短准备时间的话,要追加多少人力?


主厨这种回溯式规划技巧令人羡慕,但这种技巧也可以应用在厨房以外的地方。在进入学术圈并成为烹饪史著名学者以前,艾米·德鲁贝克(Amy Trubek)最初曾是厨师和外烩从业者。她还记得父亲当上中西部一间知名大学院长的那天,拨了通电话给她。


“Amy!”他说,“我要把其他副院长全送到厨艺学校。”特鲁贝克满腹疑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爸爸答道:“因为我发现自从你到厨房上班、到厨艺学校就学后,行事变得很有组织”,她爸爸接着又说,“你知道如何在期限内,有头有尾地完成项目。”德鲁贝克将自己的转变全归功于“各就各位”之道,特别是从出餐时间开始、回溯规划的这个方法。



贰、制作一份诚实的记录



对于在厨房工作的人而言,决定与安排任务比较容易,毕竟厨房内的工作都是实际的肢体行动。比起创建一份测算表、写一篇文章、成交一笔交易,我们会更清楚将一块牛排煎到7分熟要多久。


因此,要判断某件办公事项会花多少时间,对我们来说较难,而这种信息非常珍贵。制作一份诚实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平常到底用多少时间完成了例行公事,以及出现频率高的任务。


那么,现在就来举个例子,看看从事创意咨询行业的人可以怎么练习,假设你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你通常会花多久时间发想一件LOGO设计案?有时候你给自己3个星期的期限,零零星星加起来一共30个小时;有时候你可以在4小时的头脑风暴中,激发出一堆好点子。因为你没有刻意做过纪录,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我建议你准备1张纸、测算表,或是任何时间追踪软件都可以,挑选几种最重要的任务,记录1个月内处理这些任务所花的时间,然后检视这些累积起来的时间是否都经过有效利用。


再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名教师的话,备一堂课需要花多久的时间?如果你是学生的话,读完50页的教材,需要几个小时?如果你是主管的话,1个小时内通常可以完成多少小型任务:比如回复邮件这种事务?如果你是销售人员的话,制作1份新客户的档案,又需要多少时间?


或许有些任务对你来说,就是特别难完成,这项练习也可以套用在这类任务上。你要做的就是决定任务的“最小执行单位”,比如说你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发散思维LOGO设计,那很好,发散思维设计的最小执行单位就是一小时。你估计商标设计从开始到完成, 大概需要30个小时,那你就必须考量、调整其他案子花费的时间,确保自己准时做出成品。


我从事策划咨询之余,还有写作的习惯。拿我自己举例,我知道某类型的文章,2个小时内我大约可以写500字,这对规划时程来说是很有用的信息。但是,假如我当初没有刻意去记录的话,那我就不会有这项重要的信息。



叁、找到你的“弥思值”



惯性的“泛计划者”也有个练习,我们要学着找到你的“弥思值”(Meeze Point)。也就是说,假设在不超出负荷的前提下,你一天能执行的“行动数量最大值”。这里所说的行动可以是一场会晤,也可以一项任务,这个数字是你每天工作量的临界值。


比如,你可以试着从“一星期选一天来练习”这一小步开始做起,找出你的“弥思值”,就能慢慢带领自己脱离过度规划的泥潭。星期五是最合适的练习日,因为这一天的我们最没有过度规划的压力,你可以练习以下8个步骤:


1. 列出至多3项今天必须完成的行动,其规模可以大到需耗时5小时,也可以小到只花5分钟就结束。各事项的大小尽量相互平衡,用平常心规划就好。


2. 将这些行动事项按照合适的时间点,标记在行程表上。


3. 接下来就不要再规划任何事情、也不要再安排新任务,当然你可以做一些不在计划内的事,但前提是计划好的三项要确实做到。


4. 坚决遵循行程表:准时赴约、准时开始任务,如果有紧急事情发生,导致你必须把行程表先摆一边,那建议你将这次练习改期。


5. 这天工作结束后,记录这3件行动事项的完成度。


6. 如果3项都确实完成了,下星期规划练习日时,列出4项行动;如果3项并未完成,下星期就维持3项。


7. 每个星期都练习一次,直到连续3周下来,你来到每周均无法完全执行所有列出项目的临界数值为止。例如有时候你可以完成9件行动事项,但从来都没办法突破10项,那你的“弥思值”就是9。


8. 等到你找到自己的“弥思值”,就可以开始把这个规则应用在其他日子里,将这个数字当做你一天之内可完成的最多行动事项量。


透过这个练习,我找出我的“弥思值”是10。



肆、不要从明天开始,而是从今天开始,就建立“今日弥思”



因为客观环境,导致自己必须成长进步才能跟上的现象,叫做“被动成长。”反之,则为“主动成长”。因为惰性是人的天性,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因此“被动成长”比较容易锻炼人,比如做厨师、参军。


而我们从事商业,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则不同,没有那么多客观环境要求你不得不磨练自己的“刀法”。这就造成了,在职场要想进步,“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在没有客观压力来逼迫的情况,张三是“要我做”的心态,李四是“我要做”的心态,成长速度注定是不同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规划是主厨每天的例行事务。而我们则必须自动自发地养成规划的习惯。要想达到干净利落的工作状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系统性地规划好时间。“今日弥思”是什么?这是你个人工作天当中的“各就各位”习惯。这段时间的你,可以:


1、整理外在及虚拟空间的整洁。

2、理清你的思绪。


3、规划你的一天。


通常来说,花多久时间做这件事?30分钟而已,每天起早一点,到早一点,长期下来工作成效就能突飞猛进。



伍、将行动排进时程



“行动”就是你这一天计划要做的所有事情。任何一项任务(比如买奶油、打电话给某某人、准备新广告的设计稿等)都是一种行动;任何一场约会(比如员工会议、多方通话会议、约小丽吃午餐等)也都是一种行动。


对计划而言,任务和约会没什么差别,因为这两者都需要花时间,也都需要你置身其中。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两者不同,是因为我们总是用不同的工具记录它们:待办事项清单和日程表。事实上,对主厨来说,两者之间不该有差别,对我们而言也一样。


没有一并写明约会安排的待办清单,会导致我们的任务不断拖延和增生,完全忘了考虑做这些事实际可用的时间;而一份只有记录约会安排的行程表,则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手上的时间很有弹性,事实却不然。


当心灵上、精神上的目标(通常会出现在待办清单),和我们需要实际出现在某场合的时间(地点通常被行程表左右)撞在一起时,令人不知所措的压力就会出现。


我们之所以要将行动(任务与约会放在一起看)按照次序排进时程表,就是为了提高完成这些行动事项的概率。待办清单是很好的收集型工具,而行程表这个工具最适合用来引导我们完成每天的工作,因为行程表是有限制的,一个人一天可以利用的也不过就那几个小时。


将行动排进时程里,可以帮助我们做决定,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遵守时程、按部就班。行程表迫使我们必须诚实地做出时间安排。这就是主厨看待时间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陆、以终为始:先计划“料理成品的模样”



面临复杂、步骤繁琐的项目,主厨们会这样规划:想像料理成品的模样。很多明厨规划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料理成品画下来。面对手边的项目,我们也要先想像呈交出去的时刻,然后从那一刻开始进行回溯式规划,倒逼出每一个环节该是什么样:


你需要哪些资源才能让成品看、读、摸或听起来是完美的?


什么时候需要这个东西?


你有把可能的拖延、假期和突发状况统统考量进去吗?


你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再校正和检查吗?


为了完成这件事,需要在其他事情上妥协吗?



结语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尖主厨之所以能高效工作,关键在于他们把每天最早的30分钟发挥到极致,一开始就做出纵览全局的规划。造就主厨魔鬼效率的独门时间管理方法,你也可以轻松掌握!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家效率秘籍:给你30分钟,你能征服行政总厨的魔鬼厨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