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他究竟是…?

大国布衣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南,处处留情,导致江南有很多的外戚,从而让大清国危机四伏。野史中确实是这样评价乾隆的,让他在历史皇帝长河中留下了骂名,消耗大清国力、后世之君由于没有钱,无法开创盛世。



但真正游玩江南的原因是这样吗?想想康熙当年开创盛世的时候不也是一穷二白吗?


乾隆六下江南的真实原因

体察民情


江南作为从古至今的富有之地,作为开明的一国之君乾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错误的,毕竟只有好的资源才能够考上状元光宗耀祖。



而江南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他去江南去看一下民间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毕竟自己身处北方,北方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南方却不知晓,大臣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他去江南游玩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体察民情,眼见为实。


检查吏治


上文说过江南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不过也是一个山高皇帝远地的地区,虽然国家大部分的国库税收都来源于此处,但是每年的税收都让乾隆不得不提高警惕,按理说江南的税收就可以将国库填满,但每次都只有三分之二。



所以他想要自己去看看江南的官吏有没有中饱私囊,“县官不如现管”用到这件事情上再好不过,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没错,但是老百姓怎么知道皇上是谁?


自己出了事情还不得靠当地的官员吗?所以一些地主经常送钱给大官,导致这些人私欲膨胀,直接将手放入了税收中,为此乾隆还大发雷霆,导致很多官员落马。



同时也是想要与当地的地主打好关系,告诉他们皇帝离他们并不远,江南地区的经济是乾隆皇帝打仗、游玩军费的保障,所以这些人他是得罪不起的。


要知道这里可是大明起家的地方,乾隆这样做并不是像大明示弱,更多的是为了经济能够有效的高速发展。


考察河道


京杭大运河是当时清朝的主河道之一,大量的税收与这条河道离不开关系,要知道当初隋朝豁出去亡国也要将这条大运河的雏形修建出来。



由此就能看出其的重要性,明清两朝的皇帝自然也不傻,都对这条运河比较重视,这就是国之根本,江南经济发达的原因之一。这条河道只要有一处地方受损,每年乾隆都会将大把的银子,投入到修建河道当中。


黄河的水是非常汹涌的,乾隆检查大坝的时候,发现有一块地方完全是豆腐渣工程,这样是非常危险的,黄河的水如果流到江南地区,这个地区不光往日的场景不现,甚至直接导致这片区域成为黄泛区。



因此杀了管制这片区域的人,并且从此以后下江南都会检查黄河大坝就是为了不出现危机,从而国家才有钱考虑对外战争。不仅康熙是一个战争狂,乾隆也是,所以要用银子的地方太多了,总不能让自己的大后方危机重重。


寻找生母及处处留情的谣传

乾隆皇帝去江南并非为了游玩,非要拿乾隆去找乐子来说的话,这样的说法是说不过去的,乾隆皇帝坐拥四海,完全可以将当地的官员将貌美如花的女子送入京城,送自己享用。



但自己坚持就是一定要去江南,其实无非不过就是为了:体察民情、检查吏治、考察河道。这三大方面。江南为大清国粮仓,历代皇帝对江南地区继位重视,而江南而是文人雅士辈出之地,能够在江南地区活的好名声,就等于活的汉人之心。


正确来讲,这是百利无一害的做法,但乾隆下江南耗费巨大,他一直在宫中生活,并不小的民间疾苦。对于红毯铺路,鲜花洒街这种做法在乾隆的意识里面是正常。



而江南大小官员正式利用这点大肆贪污,然后归咎于乾隆头上,所以乾隆下江南铺张浪费,其实是乾隆背了个大锅。


还有野史说乾隆下江南,明面是为了考察,实则是寻早自己的亲生母亲。

而这也完全是子虚乌有,乾隆的亲生母亲孝圣宪皇后一直都在皇宫里活的好好地。在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去世,葬于泰东陵。



包括当时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处处留情等故事,也都是一些小说的杜撰,乾隆一直被称为风流皇帝,但他的风流并非沾花惹草,


而是他的墨宝、诗词、功绩和到处“盖章”,以及他对孝贤纯皇后的专情,所以很多人对他的风流有误解。



而对于乾隆风流的说法来源之一是,“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他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