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书笔记 4

第四章(1)

母亲白赵氏明白这个底里,表现得十分通达十分宽厚,一面教授一面示范给她,怎样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捻子,怎样把捻子接到锭尖上纺成线,纺车轮子怎么转着纺出的线才粗细均匀而且皮实。纺成的线又怎么浆了洗了再拉成经线,怎么过综上机;上机后手脚怎样配合,抛梭要快捷而准确;再进一步就是较为复杂的技术,各种颜色的纬线和经线如何交错搭配,然后就创造出各种条纹花色的格子布来。
织布机

看到这一段,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曾见过奶奶和母亲她们就是这样做的。好久没想起奶奶了,以前也从来没有想起过这些情节,没想到这一小段描写,竟然把埋藏的很深的记忆唤醒了。

记得当时,奶奶曾教过我,好像是把棉花摊成一个个大概筷子长度那么宽的棉片,棉片的长度随意,然后把棉片裹到一根筷子上,一定要裹瓷实了,裹成直径三厘米左右的棉花卷——也就是捻子。

纺线

捻子准备好以后,奶奶会盘腿坐在炕上开始纺线,先把捻子的一头接到锭子上,(这个如何接上去的,我不知道了)然后一只手摇着纺车,一只手拿着捻子往后拉,随着纺车轮的转动,把做成捻子的棉花纺成线,线不停地缠绕在锭子上,而手里的捻子越来越短,一个捻子快完的时候就再接上一个,锭子上的线满了就再换一个,就这样直到把捻子都纺完。

这个我学着纺过,但是两只手配合不好,纺出来的线不是断了就是粗细不匀,甚至线中间还会出现小小棉花团,操作起来不像奶奶那样轻松自如。

纺好的线是需要上浆的,这样可以增加棉线的强度,而且织出来的棉布挺括不易缩水。如果需要的是有图案的棉布,那还需要给棉线染各种色,如果只是单色的就省事多了。

纺好的线一部分一根根拉成经线,绕到一根轴上(暂称为轴吧,那个东西实际叫啥我不知道了),根据需要的图案并排把经线穿过综(zèng),综有两个,这个综的作用是把经线一根一根分开,并且在织布过程中把经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梭子才能从中间穿过,梭子里带的就是纬线,经线上下交替是两只脚控制,纬线左右穿梭是两只手操作,不仅要手脚协调,还要手疾眼快,这样织布才会又快又好。

织布

要织出各种条纹花色的格子布,就要会设计各种颜色的纬线和经线如何交错搭配,这是比较复杂的技术活,隐约记得母亲说过方块格子条纹相对简单些,有一种就锁子链的图案就比较难,很费脑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鹿原》读书笔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