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有的家长各种教条,用心良苦却招致逆反;

有的家长温声细语,反而收获“听话”娃娃。

这跟“棍棒下面出孝子”大相径庭。难道古代孩子更吃这一套?

非也。

樊登老师在《对白》中说:我们的大脑都比较喜欢押韵、顺口的句子,只要是押韵、顺口我们就倾向于觉得这是至理名言。然而,很多流传下来的“韵味口头禅”并不正确——包括这句“棍棒下面出孝子”。

现实赤裸裸地摆在面前,科学数据也做了支撑:孩子越是被管,越像一只被激怒的小兽般蹦跶。温柔平和的教导,像一把梳子,不仅梳理小兽毛发,也能安抚他们那跃动的心。

为何?别急,下面我就从心理学角度,列出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一 为何我对管教如此逆反?因为大脑爱得深沉

大脑,这个身体的总指挥官,它时刻在评估、计算,如何扩大个人利益、避免伤害。于是,在支配我们伸展意愿的同时,它还命令我们启动防御,赶走限制。

基于大脑的这种工作模式,我们可以找到下面这些因素。

并非反抗你,我只是在保护我自己

试着回忆你管教孩子的话语,有没有发现,我们语言背后都是否定。

从日常不带感情的纠正——筷子要这样拿,坐姿要端正……到做错事的批评——你不会对人礼貌吗,我就是这样教你的……

再试着想象,当你被否定时,有何感觉?

不舒服。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不舒服

哪怕这个人的话如“天上有太阳”这般确定、正确,你也不愿被否定。于是,感觉到被攻击,大脑开启防御机制:轻则我不干、不配合,重则当场回怼,闹得不可开交。

即便当面不表态,也会在心底翻涌,使劲记下“小账”,留痕许久。

所以,严厉管教,意味着这人做得不好。被否定后,陷入对抗,显得越管越难。孩子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大脑左右”了。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不服!

2 控制感太美妙,我真的好想要

心理学家陈海贤在他的书《了不起的我》中说: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刘嘉教授更是说:

人对生活的控制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从追求控制、获得控制、到最后再失去控制的一个过程。

同样的事情,自己做和别人控制着做是不一样的。自己做是自己在发出意愿,自己在控制。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让人身心舒畅。

而当孩子被管教,被要求,甚至不得不服从“声色俱厉”的父母,他们会感觉自己像个木偶。所以,他们要“争夺”对自己的控制权——即便你说得再对,依然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我不想做木偶

3 想减轻负罪感,就惩罚我吧!

不少家长会用到惩罚策略,在学校,老师更是跟这招结为最亲密的伴侣。

但若你够有心便会发现,纵然天天被惩罚——“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好像特别有黏性,即便“惩罚”这把刀夜以继日地努力,也未见成果。

那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不是这把刀只是“徒有其名”?

还真是。

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在他的书《认知盈余》中说:

惩罚和危险会减轻人的负罪感,从而让人更不守规则。

举个例子,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按时接孩子,规定迟到罚钱。可不成想,迟到的家长越来越多。

为什么呢?迟到这事儿本身我挺内疚的,但你既然要惩罚,惩罚就是我的代价呀,我已经付出了代价,接下来就是名正言顺地“迟到了”。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用到神兽这儿:你已经惩罚了我,我交了“税”的呀。下意识里,我可以放肆地不思悔改了。

再说说我的“光荣历史”。上中学时,我不喜欢政治课,我也不想背书,每次政治老师都罚我站墙角。站着时,你以为我在自我批评吗?不可能!我在想放学吃什么,下课玩什么……

这其实也是大脑的开脱呀,为了让我们感觉舒服,大脑真的是“用尽了洪荒之力”。

或许短期内孩子迫于对惩罚的恐惧,从了。但长期来看,这一点儿都不是个好主意。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4 要想让我自己改,外部坚决不能施巨压

心理学上还有个概念叫认知协调。它是说,咱们脑袋里如果有两种声音,就会觉得不舒服。必须一方压倒另一方,维持协调。

比方说,爱吃甜食的人,看了一广告:糖分摄入过量将导致肥胖和疾病。她就会不爽:因为她爱吃甜食,和外界吃糖太多有危害是矛盾的。

这种情况下,她有2条道儿走,第一,改变内在认知,我不吃糖了。这样两种认知就不冲突了;第二,寻找支持——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加强自己的内在认知。

改变内在认知,自己意识到,当然最好。但人好奇怪,当外界理由太强烈时,内在认知就不改变。

现在,假设一个小孩,他想扔东西,觉得快乐,这是内部认知;而老妈不让踢,是外部限制。家长严厉,孩子可能会管住脚,但内心是不协调的呀。一边想,一边不敢。那为了解释自己的不协调、支持自己的内部认知,他会说这都是我妈不让我干的。继而,私下里:打着灯笼找舅舅——照旧。

如果妈妈只是温柔地劝了劝,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件事是我自己不想做的(毕竟外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理由不充分)——内部认知改变。

在这里,大脑不想让我们矛盾,矛盾引起焦虑。所以,得想办法解释矛盾。哪方面的“理由充分”,就引用它。这一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太过严厉,反而不会引发内部改变,形不成孩子的自我驱动。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严厉、惩罚、各种管束,可能短期有效,相当一部分家长也很乐意使用这些当武器。但长期来看,是隐患。它们会像一层壳,束缚孩子的生长,一有机会,便是报复性反扑。

所以,教育孩子、规范孩子行为,还是要循循善诱。如何诱?根据上面的起因,我这里有一些针对性的方法。

二 “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上方法

狐狸,就是大脑。在亿万年的进化里,它已身经百战。无论什么样的战场,都奉行先保存自己的原则——要让自己舒服,要抵御攻击。已然有一套模式。

近300年来,世界的变化速度远超大脑的适应速度,它还来不及根据当今需求做出进化上的调整。所以,咱得根据它的特点,设计行为,以达到个人目的。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1 把我放到聚光灯下,用亮点带动暗点

我们总想改变一个人,盯着他们的缺点,让他们补差。结果越补越差。原因在于缺点时刻在提醒一个人:你不行。处在自信被打击的状态,会产生抵抗,也易陷入习得性无助。

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然后用优势带动劣势。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叫“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它不找缺点,找亮点。

比如,一个妈妈带孩子找心理医生,说孩子总不听自己的话。那心理医生就会让他们使劲回忆,有没有一次是听话的?

有。

当时双方是什么状态?

妈妈可能说,当时我说话的语气怎么怎么样,孩子说当时我觉得妈妈有理等等。于是,心理医生说,下次你们还这么做。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这就是推广亮点。别总盯着孩子纠正。多发现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把优点普及在别处。

另外呢,还可以在生活做点儿延伸。

比如,想让女儿学会用筷子,我不讲有利于你精细动作之类的“废话”。我就把筷子放到她身边,等她拿起来时,我就肯定:你想尝试一下用筷子呀,真让人刮目相看。就冲这个动作我给你点个赞。

她听到表扬,心态开放,立即想尝试更多。目的达到。

她喜欢绘画,我还会说,你绘画时总在探索不同的画法,你这么乐于尝试,是如何做到的?你肯定把这种方法用到别的地方了,给我分享一下吧!

这样分分钟给孩子更多自信,促使他们不自觉地把“成功经验”带到别处。当他们开启尝试,你要仔细观察,及时肯定。好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大脑就吃这一套。引用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在《赞扬与责备》中的话就是:

渴望被关注,被赞扬是人的本能,跟后天修为无关,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不要吝啬你的称赞

2 放着,我来!

不要事事代劳,专制起来像个暴君,包办起来像个老妈子。

人都是要控制感的。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想自己来。只有给孩子自由,他们才能生发出真正的自律。

所以,我们得让孩子在成本小的事情上试错,成本大的事情上获得虚假的控制感。

成本小的事情,比如出门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时候上厕所,自己来。哪怕外面下冰雹,他穿了背心出去,自己承担后果,下次就记住了。这就是试错。试错大脑才能收集信息,反馈调整。

学习就是成本大的事情,放任孩子不学,落下一学期,下学期就跟不上了。那这种事情上我们可以给孩子“虚假的控制感”,让他们感觉是“我在主导”。最简单的,给选项:这段时间你想写哪门作业呢?可以给我讲讲你的安排吗?

我要做数学。好嘛,你做呀。

我还有一个进阶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做计划。今天有几件事是必须做的,我会事先提醒。我不管你如何打算,把这几件事列进去,写到你的日程表里,其他的你自己安排。

当孩子写好。我让她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完成后,她会觉得是自己在主导。

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来试试!你会收获“真香体验”。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3 很多错误都是可以弥补的,要不要这样疾言厉色?!

樊登老师的视频中有一句话很戳中我:

教育孩子很多事情上不要那么较真。有必要吗?

对呀,有必要吗?睡前不去尿,半夜尿一床,有必要上升到道德高度,叨叨个没完吗?我们就是要让孩子收获一个疾言厉色的家长吗?我们的目的是教会他们做事。

尿床后温和地问问孩子:你知道为何会这样吗?我不尿床是因为我睡前做了准备。来我们把床铺好,先睡觉,白天你帮忙洗床单。

这样既教会了孩子如何应对,又把焦点放在了事情的解决上。如此,孩子才能学到东西,而不是把精神都用来应付你的情绪。

看,我们可以不严厉,岁月也能静好向前。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4 让我养成自律的,是你的温柔

前文说,外部条件太过充分(外部压力太大,家长太严厉),人的内部认知就不容易改变。依据这条,我们要温和——让孩子觉得外部理由不充分,这是我生发出来的意愿。

当孩子想吃糖,我们不乐意,便可温柔地说:恐怕今天你不能吃了。你已经吃得够多了。我不会给你买了亲爱的。

接下来无论神兽如何斗争,只一句:不行的宝贝。

最后,他败下阵来。为了维护认知协调,外部理由又不够充分,他自会解释:我自己不想要、我控制住了自己、吃糖真的不太好……

这跟《正面管教》中讲的道理是相通的。不允许孩子做某事、为孩子树立边界,我们都要坚守“温柔坚定”的原则。当他们探索了自己的安全范围后,便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稳定的自我,感到安全、自主。

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

现在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越严厉孩子越不听话,是因为人在被否定时,大脑启动防御机制、人都想追求控制感、惩罚会让人减少负罪感、认知协调;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针对性地改变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多肯定孩子、给孩子适度自由、不用惩罚当武器、温柔坚定,促进内部认知改变。

接下来,我想引用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的一句话:

人之所以会发怒,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别人。

我楼下的邻居曾问我,你吵不吵孩子?

我不吵。

他很惊讶:不吵你怎么让他听话?我总是吵,一打一骂就乖了。

这不就是典型地用“怒气”来控制他人!

你可以不必这样。就像樊登老师说的:我都没对儿子大声说过话,这是我最骄傲的地方。

愿这也能成为我们的骄傲。

愿我们的孩子被温柔相待,被正确引导。

与诸位共勉,谢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得越严孩子越不听话:明白大脑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会选择棍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