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有感

《浮生六记》是由沈复写的种自传体散文, 作者虽然只是一个幕僚, 但是颇有才华, 文章清丽脱俗,引经据典,并且天然去雕饰,即使写夫妻之间的情趣,也是顺畅自然。 

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是,整本书没有写什么大事, 就是写日常,唯一的大事就是沈复中年的时候,为家族所不容, 生活贫苦,芸娘又身染重病,到最后芸娘终究是没撑过去,早早的离他而去,并且还是在儿女没在身边的情况下,实在是凄凉苦楚。 

《浮生六记》共分六记, 前三记主要写沈复跟芸娘之间的故事, 后三记主要写沈复的游历经历,可惜最后两记丢失了,没办法看到他最后的人生状态。但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还是恣意洒脱的, 过的既有居家的闲情雅致, 又有游历四方的洒脱。

一 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沈复跟芸的结合,并没有经历什么坎坷,他们很幸运, 没有经历封建家族的包办婚姻, 沈复遇到芸的时候,就说非芸不娶, 他的母亲便为他求娶了, 芸也心悦他, 两人还没成婚的时候, 芸就为沈复藏粥, 偷偷把沈复带到她的房间喝粥,后被她的表哥撞见,还被她表哥取笑了一番。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夫妇两人都颇有浪漫主义情怀, 例如芸正与人聊天,沈复自然的走过去,坐在她的身边。 芸初初嫁入沈家的时候, 每天早起侍奉婆母,沈复感恩她的做法,也每日同她一起早起。 芸扮作男装去逛庙会,后又怕婆母责怪, 心生退意,沈复反而鼓励她去, 两人终于一同出行。 他们一起品诗论词,一起游园赏景, 一起体会田园风情, 一起赏花弄草。

他们夫妻感情甚笃,芸娘死后回魂这一天, 沈复与旁人理应回避,沈复为了见芸娘一面,特意等在屋中,可惜终究是一场空。芸娘虽早逝,但半生的伉俪情深,情投意合是多少夫妻望尘莫及的,在我看来,他们仍然是幸运的。 

我很多时候觉得慧极必伤不见得是真的,但这个词却真真应在了芸娘身上, 芸娘少时听一遍《琵琶行》便全文背过, 无人教她识字,自己便找了《琵琶行》这本册子,独自照书认字。后来还自己做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这样的佳句。 她小时父亲早逝, 她凭着自己的绣艺便能养活全家, 嫁给沈复后,生活中的一些巧思也都是芸娘想出来的。 

两人中年的凄苦也是来源于他们的浪漫主义, 根本上的原因是依赖于封建大家庭生活, 自己的经济没有独立, 一旦脱离大家庭就很难生活, 芸娘因喜爱憨圆 (名妓之后), 便想为沈复纳为妾 , 憨圆本来有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憨圆转嫁富商,这件事打击到了芸娘。 

后来芸娘因为公公纳妾,书信往来有对公婆不敬之语, 与憨圆交往为婆婆不喜等原因, 被公婆不喜,不得已脱离大家族出来独自生活。 起初沈复靠卖字画,入不敷出,后因沈复给人作保,欠债人逃跑,债务落到他们身上,两人最终不得不求助于友人,离开家乡和儿女出去暂居友人家, 好不容易等到沈复找到一份幕僚的营生, 两人能够搬出去住了,沈复又很快丢了这份营生,加上芸娘病情加重,两人的贫困,缺少金银求医问药,最终芸娘没有熬过去,早早的离开了沈复。 

二 布衣素食的诗情画意

沈复夫妇的生活无疑是贫困的,虽贫困也无疑是诗情画意的,沈复其人颇有文人的清高,并没有那么看中名利,较为追求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这一切也为中年的凄苦埋下了基础,脱离了大家庭之后,女儿送作友人的童养媳,儿子早早放弃学业去店里做学徒。妻子重病却缺少金银寻医问药。

虽然这一切并不是单是沈复的错,但以当时封建年代来说,女性都是通过男性去接触外界社会的, 男性作为一家之主,必然要撑起养家这个责任, 可是因为沈复的“不思进取”, 他们的生活愣是从一个小康家庭发展成为一个贫困的家庭,所以在我看来,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仍在沈复。 

但沈复这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山川河水,也曾寻得知音,共渡二十余载,也曾在舟船之上,得遇佳人,共渡潇洒时光。也曾旅居海外,看异域风情。也算不枉此生。

只愿他们来世投入富贵之家,不为名利所诱, 不为花花世界所惑,安享岁月静好, 白头偕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浮生六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