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图片发自App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这是一篇争辩的文章,有辩论才有看点,一个人再滔滔不绝也没有两个人争锋相对来的精彩。

此时是秦惠文王当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盛了,秦惠文王也是有抱负的,想成就霸业,但这个霸业怎么成就却是需要好好琢磨的。

伐蜀与伐韩这是两个机会,但只能进行一个,攻打哪一个,司马错与张仪是有分歧的。

张仪的名气远远大于司马错,估计有大部分人压根就不知道司马错这么个人。

面对分歧张仪先发言了,他果然不愧纵横名士,面对秦王,滔滔不绝,舌灿莲花,指点江山,大有天下尽在我手之态势。不过,张仪的分析听着带劲,具体实施的话困难较大。他要挟天子以令天下,此时的天子就是个摆设,天子说句话都没人听的,更何况你还挟天子,能令的了天下?这完全就是战略失误。当然了,天子虽然是个摆设,但摆在那里大家一起看可以,你一个人独吞那就不好意思了,其他人就得合起来打你。

张仪对蜀的态度也不似大国气象,大争之时,谁敢嫌自己土地多?并且巴蜀之地还是很富裕的,可张仪却说“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这眼光也太短浅了吧。

反过来看司马错的分析,他主张攻蜀。攻蜀有什么好处呢?一举三得: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去灭个国家,大家觉得这没啥啊;夺了蜀国财物,大家也不觉得贪婪啊;关键是我灭国还是打着“禁暴正乱”的名声去的大家会觉得这是正义的行为。

这……无语,都说张仪嘴皮子厉害,这是没遇上司马错,司马错说完自己的观点,顺带也批评了下张仪的观点。

你去劫天子,这不是找刺激嘛!背个恶名还没好处,自找死路。

秦王一听,大腿一拍,就按司马错说的办,伐蜀。

司马错这个人虽然名声不显,但这番话下来完全是大师级别的,战略眼光不容小觑,最关键的是他还能领军打仗,收了巴蜀,这种文武全才也不知道历史上埋没了多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