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非凡精读的书友,大家好。我是拉勾招聘的首席执行官许单单,也是《临界点》这本书的作者。今天我花一点时间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假设你有一个堂弟,他只有初中毕业,他来问你,对他的未来人生有没有什么指点,你该怎么给他规划呢?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的小孩,他今天只是一个三本的普通大学毕业,但他想进到一些顶级的大厂,你认为他有什么机会吗?你是不是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大厂往往只招聘那些重点大学毕业的人。


其实前面的两个案例,主人公都是我身边的朋友。第一个初中毕业的小朋友其实是我的亲弟弟,但是我帮他做了职业规划,他后来去了一个比较大的公司,三四年后他的年薪也达到二三十万,今天也是一个几百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另外一个三本毕业的人,是拉勾招聘合伙人的弟弟,但是今天他在腾讯里面工作,在两三年前年薪就已过百万。


同时我们在做拉勾招聘这么多年里,每年看到上千万人通过我们在找工作。我看到他们的职业规划,看到非常多的人其实比我的弟弟和我的合伙人弟弟学历高,聪明,可能更优秀,起点更高,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其实看起来是非常不顺的,走了很多的弯路。尤其我自己面试了非常多三十多岁的高管,也看到非常多的人在三十五岁的时候面临了职业天花板。


一方面是有些人起点很低,但是发展很好,年纪轻轻就年薪百万。另外一方面,非常多的人看起来起点不错,但职业发展却平庸,在三十五岁还遇到了天花板,甚至被裁员。那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职业发展难道真的就是靠个人努力吗?


基于我自己的这些亲身经历,我最后写了《临界点》这本书,希望帮助到很多年轻人,让他们也可以有一个哥哥姐姐一样的人去指点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少走弯路,也可以更早地实现职业的飞跃。下面我就花点时间和大家一起去分享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一、如何选择职业道路


我相信你一定听过“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大家都觉得这句话很对,但是难就难在怎么选择,以及如何努力。其实在我的认知里,人生规划分为选择和努力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如何做聪明的选择,第二个部分是如何去努力。


那我们第一部分先给大家讲讲如何做选择。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产生迷茫或者觉得没有人帮助,基本都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选择,或者有很多个选择,很迷茫。

1.做选择的第一个关键要素:眼界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困难,实际上是因为眼界不够,认知不够。所以我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写了如何开眼界,眼界才是一个人选择的开始。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2007年,我当时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在2007年的时候,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那个时候大家最想去的其实是国外的咨询公司以及外企,比如宝洁、联合利华等等,但是找工作非常困难,所以我最后去了腾讯。


今天大家可能觉得腾讯是一个比较大的公司,其实在2007年它只是一个两千多人的公司。我到腾讯工作,因为是拿不到想要的工作才去的,所以去腾讯之后依然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投简历找工作。大概在腾讯工作半年之后,我就拿到了一个很有名的外国咨询公司的录取通知,而且它的薪酬比我在腾讯涨了一倍。我非常高兴,认为刚工作了半年工资就能翻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打算拿到录取通知之后下周一就去提离职。


恰好在这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爬山活动,爬完山之后大家在一起吃饭,互相自我介绍。因为都是陌生人,我就开始介绍我在腾讯,但是我下周一就离职了。旁边就有一位师兄,他说:“那你为什么要从腾讯离开?”我说:“我去一个外企,这个外企的工资翻一倍。”他说:“翻一倍是多少?”我说:“翻一倍是二十万。”这个师兄淡淡地说了一句:“互联网行业其实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你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在有前途的行业工作,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


我其实很痛苦,因为那个外企的工作机会是我很想要的,而且工资涨了一倍。但是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第二天我还是放弃了离开互联网行业,继续留在了腾讯的战略发展部。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自己做的选择,而是有一个比我大了十几岁的人,他用他的眼界来指导了我的人生,帮我开了眼界。我才知道,原来二十万其实对比十万,并不一定是值得追求的事情,我也许可以有更多的目标。又过了五年之后,我的年薪已经好几百万了。所以可以看见,我五年之后的年薪几百万,其实是因为我开了眼界,有别人帮我规划。所以我才认为,职业发展其实选择是大于努力的。


但是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我的理解是,在选择之前其实一定要先把眼界打开,你看过更大的世界,你才能够知道什么才是我真的应该选择的。


还有一个例子。2007年我刚工作的时候,周围的人全部都在讨论房子。每天我们的群里面,无论是朋友的群还是校友的群,全在讨论买房子的事情。大家作为一个刚毕业一两年的人,往往都在讨论:要不要买一个五十平的小房子,或者买一个七十平的两居?是在深圳的南山区买,还是在宝安区买?大家讨论的都是这些问题。那我在其中,也每天开始跟着讨论这些问题,并且把这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去努力。


有一天我一个师兄说,今天晚上有个聚会,也让我跟着去他家参加聚会。那天晚上,他和他的亲人朋友们开始畅聊世界哲学、宏观经济、股票、投资,甚至诗歌。我就作为一个刚毕业一年左右的人,坐在人群里面,受到很大的震撼。原来我们的讨论,可以不仅仅是一些娱乐八卦或者一些吐槽,原来这些人可以讨论我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东西,诗歌、音乐、话剧、世界经济等等。所以那天回去之后,我就在想,有朝一日,我也希望在我家里,在我的朋友圈里,可以和大家去讨论那些看起来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简简单单讨论一些游戏、一些吐槽或者一些娱乐八卦。


前面两个例子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大大地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可以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从而在五六年后,我的薪酬就已经是很多同学薪酬的好几倍了。


可能很多人会说,因为你是名校毕业,所以你有师兄,才有地方开眼界。我们作为普通人怎么开眼界呢?


前面我有讲到我弟弟的故事。其实我弟弟去工厂打工,那个时候我也刚刚二十六七岁,还没有特别大的事业。但是对比我弟弟而言,其实我已经是一个工作的人。那我就想,他能做什么工作呢?根据我当时的认知,我看到在公司里的职位里面有一类职位是销售。销售这个岗位更看重的是你的业绩、你的能力。你卖了多少钱,你就拿多少提成。所以我认为销售这个岗位相比较很多其他岗位而言,是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如此注重学历的。


所以我就跟我弟弟说,你可以去做销售。但是销售分成两种,一种是to C(面向个人)的销售,一种是to B(面向企业)的销售。那什么是to C的销售呢?就是你面对的顾客是一个个的个人,比如你在咖啡厅里卖咖啡,你在商场里卖衣服,等等。绝大部分我们看到的这些销售都是to C的销售。那另外一种就是to B的销售,就是把你的产品卖给企业。


我就告诉我弟弟,你不应该做to C的销售,因为to C的销售出卖的其实是你的时间。你应该去做to B的销售,因为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你的资源在增长。但是我弟弟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的小朋友,他是很难理解什么叫to C,什么叫to B的。所以我给他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比如镇上有一排饭店,如果你是面向饭店卖花生油的,你就去每个饭店推销,有一个饭店选择买你的花生油,那后续只要你的花生油不要出什么问题,他就会一直使用。这样的话,随着一年、两年、三年,越来越多的店铺都在用你的花生油,就算你在家躺着睡觉,他还在用你的花生油,那么你就有销售收入,你就有提成,这就是to B的销售。


但是to B的销售往往对人的要求是比to C高的,所以我就跟我弟弟说,那你先去尝试做to C的销售,至少去练一下你待人接物和说话的能力。所以他就先做了一年多to C的销售,比如在家具城卖家具,在茶叶城卖茶叶。大概做了一年多之后,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比较不怕人,不害羞,能够和人侃侃而谈了。我就说,那你可以尝试去做一下to B的销售试试。那个时候还有线下的招聘会,所以他就跑到线下招聘会去应聘一些大公司的销售,所以后来就进了一个比较大的太阳能公司。


当时应聘的所有人,除了他之外其实都是大学毕业生。因为相比较其他大学生,他是做过一年多销售的,而且因为他觉得他的出身比较低,他就比别人更努力,所以三个月后就成了业绩的第一名。又过了一年多,他就成了公司几百个销售里面的业绩第二名。


那所以可以看到,我未必找到超级牛的人帮我指点,有一个看起来比我知道得多的人能够给我指点,我依然可以让我的人生变得不一样。


其实很多人认为选择困难,其实是不知道如何选择,本质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就像我弟弟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他根本不懂什么叫to B,什么叫to C。但是我作为一个二十六七岁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人,其实to B和to C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当我讲给他听的时候他就理解了,理解之后,他就可以去做正确的选择。


那大家可能会问,到底怎么开眼界呢?你举了几个例子,貌似都是因为有的人是你的弟弟,有的人是你的师兄,所以你有了眼界。其实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你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其实就是读书。


在我看来,我毕业之前其实花了非常多时间去读各种各样的书。但是对于开眼界,最重要的书是什么呢?我觉得其实是读传记,尤其是读自传。我在毕业之前读的一些自传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比如其中一本是惠普的前总裁写的一本自传:《勇敢抉择:卡莉·菲奥莉娜自传》。


我当时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人,对于职场是完全无知的,不知道到底工作是怎么回事。我看了她的自传之后就理解,原来一个年轻的、没有背景的人,在一个大公司里面通过努力发展,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公司的总裁。其实这就给了我很多的勇气,让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职场里面成为一个总裁。所以我认为读自传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种开眼界的方式。


另外一种方式,古人说行万里路,其实就是旅游。


你如果在一个小城市,你可以去一个大城市看看。你如果在中国,你可以去国外,去比中国更先进的国家和城市看一看,看看那边有什么,那边的人是怎么发展的,那边的商业是怎么样的,这都能够开你的眼界。


第三个就是阅人无数。


这其实更多的是在说如何找到一些你认为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见多识广的人去指点你。我认为这些是比较重要的事情。但是你会觉得,我是一个普通人,我如何才能找到人去指点我呢?那我们本书的第二章,核心就在讲人脉。


2.做选择的第二个关键要素:人脉


但是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关于人脉有一个两极的推论,有的人认为人脉就是投机取巧,是负面的、腹黑的,就是巴结别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脉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一切人脉,认识足够多的人,加无数的微信。其实在我看来这两个都是不对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人脉。


那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叫人脉。我们认为人脉是那些对自己有所指引、有所帮助的人,这样的人叫作人脉。在我的书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逻辑。第一条:人脉的本质是交换;第二条:人脉的背后是真诚。


那普通人到底如何获取人脉呢?我们有一些小的技巧分享给大家。


比如,你如果已经在公司里面工作了,你是个非常基层的员工,那这个时候你想要获取人脉,该怎么获取?


你公司里面总有一些大你六七岁,甚至十岁,可能高你一两级、两三级的人。无论是你的部门还是其他的部门,总有一些人会让你觉得他看起来比较聪明,看起来比较优秀,你希望五六年后你也成为他那样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可以加他微信,或者给他写邮件,问问他能不能请他一起吃个饭或者喝个咖啡。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并不会拒绝你的,而且就算有一两个拒绝,你也可以邀请更多的人,最终总有人会和你联系。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拉勾做首席执行官已经做了九年了,我们公司也有一个一千人左右的团队。我们有一个基层的员工,他有次突然间给我发微信说,单单总,我想给我下个月定一个业绩目标,我如果完成了,你可不可以和我喝咖啡?我说,那肯定可以。所以他就努力地在下个月完成了更好的业绩,之后我发了一个信息说,单单总,我的业绩目标完成了,现在按照我和你的约定,我可以来找你喝咖啡了。那我就对这个小朋友特别好奇,我也觉得这个小朋友也不是马上要找我去讨论什么,或者问我要什么利益,而是希望用更好的业绩换一个和我聊天的机会。就算他没有更好的业绩,他来找我,其实我也会和他见面的。


后来这个小朋友就和我一直都有沟通,我作为首席执行官并不会直接给他涨工资,也不会给他安排什么职位,但是他和我聊天也不是求我给他涨工资,而是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建议。那我当然也会在喝咖啡的时候给他很多的建议。


所以,绝大部分有一定成就的人其实都是助人为乐的。你在公司里面,如果有一些看得上的人,或者你很希望和一些人成为朋友,其实你是可以非常大胆地去给他发个信息,写个邮件,约他喝杯咖啡,喝杯茶,相信这些人不会拒绝的。


除了在公司里面找,你也可以在行业里面找。另外现在有这么多的微信群,这么多的社交软件,总有一些你认为可能对你有帮助的人,你就大胆地去联系他,然后约他喝个咖啡,约他吃顿饭,约他聊一聊大家往往都不会拒绝你,只要你走出这一步就可以了。


3.做选择的第一个核心标准:相对优势


前面我们讲到人的发展要开眼界,开眼界需要有人脉,需要人来指点。但是尽管有无数人指点,每个人的意见不一样,最后该如何做选择还是靠你自己。那么别人给了你一些建议之后,你该怎么决定自己的道路呢?尤其是关于人生,关于职业发展,你该怎么做抉择呢?这里面还有两个核心的标准,第一个是寻找相对优势,第二个是要有长期主义。我们先说什么叫相对优势,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首先第一步,你要理解自己。比如我的性格总体上不偏外向,我是一个相对偏内向,同时善于去思考的人,但我不是一个特别“嗨”的人,所以我可能就不能做销售,可能就不太适合做市场。但是有的人像我弟弟,他可能就特别善于和朋友们在一起,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特别开心,所以他后来做销售就做得特别好。所以我觉得还要提前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相信你也听到过长板理论和短板理论。很多人会认为,你应该补这个,你应该补那个,你看到非常多的人很优秀,你也希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但实际上背后这个逻辑是错的,其实真正在个人职业发展里面,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应该发挥你的长板优势,也就是说找到自己相当优秀的地方,把它发扬光大,做到最好。短板的地方,只要不要致命,你暂时也不用管它,因为任何人做事情都有一个团队,你短的部分要靠团队来补,但是你的价值是靠长板来输出的。


所以才说,你要理解你自己,知道你的优势在什么地方,这就是你的长板。然后在选人生方向,在选职业方向的时候,选那些顺着自己的优势,顺着自己特长的地方。

假设你已经通过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你的特长,后面还有一些具体的关于相对优势的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我还是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中国读的,没有出国留学过,那我后来从腾讯跳槽去了一个做中概股研究的公司,所有做这个分析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过,他们往往并不在中国工作。我是极少数这个领域里面没有出国留学过的,我英语也不如他们好,但我们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看的报告也都是英语。


这时候我就想,那我怎么和他们竞争?我虽然是一个没有留学过的人,但是第一,我在中国,所有的这些互联网的APP、互联网的网站我都在用。另外我和用这些网站的用户是离得比较近的,我能很方便地采访他们。所以我就把我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和这些公司的人的沟通上,还有对这些公司的用户的调研上。这样的话,我就能够比国外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我的竞争对手们更多地了解一手信息。所以我在真正做分析工作的时候反而看起来并不比他们差,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比他们好。


另外一个就是我弟弟的例子。我前面讲到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是他去了一个公司做销售之后,他比他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的同事们都工作得好。为什么?是因为相比较那些大学生而言,我弟弟在进了这个公司之前是做了一年多销售的,他更知道怎么和这些基层的老百姓打交道,把东西卖给他们。


总结一下,无非你要和你的同伴们去对比,和你的竞争对手们去对比,看看我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所以我们在工作里面应该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在什么地方,然后找到我们和其他人的差异点,并且把这个点发扬光大,可能就能够获得指数级的发展,就能够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或者比我们的同伴获得更好的发展。


4.做选择的第二个核心标准:长期主义


关于选择的第二个核心逻辑就是长期主义。


说起长期主义,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不就是骗我们老老实实待着少拿钱,长期坐冷板凳吗?其实我们说的长期主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如何用长远一点的眼光来做正确的选择。那怎么做呢?我讲一个最简单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就是跳槽。


很多人认为,跳槽肯定就是找一个好公司,找一个大公司,找一个工资高的公司,大家觉得跳槽无非如此。但是我认为跳槽的核心逻辑是:我这次跳槽是为下次跳槽做准备的。如何解释这个事情?为什么说这次跳槽是为下次跳槽做准备的?


我们在拉勾上面能看到互联网行业平均换工作的周期是十八个月,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人基本上这次跳槽和下次跳槽之间只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那你这次选工作该怎么选呢?那其实本质上是说,我这次选哪个工作,选什么公司,选什么岗位,选什么行业,是为我一年半或者两年之后的下次跳槽做准备的。


如果说我现在想两年后去一个大厂,或者两年后我希望拿到一个工资更高的录用通知,或者两年后我希望转行,那么我先想清楚两年后我想达成什么,这时候我再来看,我这次应该去选择什么地方。


我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他其实是一个三本毕业的程序员。那他刚毕业的时候其实是进不了大公司的,因为大公司基本上只在重点大学招聘。所以他只能去一个小一点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一两年之后,他的目标是想进大厂,他就来找我,我就给他建议说,那你现在是一个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程序员,你在一个特别小的公司工作,而且你这个行业又是一个偏传统的行业,其实对你技术的考验以及给你未来的简历加分,都是特别少的。如果未来你想进入到互联网行业的主流大厂里面去工作,你现在这个背景是不够的,所以你现在应该跳槽。


那跳槽到什么地方去呢?你应该跳槽到一个纯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去工作。这个公司不需要特别大,但尽可能也是有一定规模的,比如说一两百人的规模。这些公司的招人标准其实是低的。你应该先跳槽到这个地方去。但是因为你原来的所在的行业是偏传统的行业,因为传统行业里的程序员难招,所以它给的工资是高的,那么你到一个互联网行业工作,你应聘的时候,如果也要工资要涨百分之二十,别人可能不愿意给你录用通知。别人可以找到其他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人。


所以我说,那你这次跳槽不要在乎工资一定要涨,你就是为了从一个传统行业跳槽到一个互联网行业里面做程序员,而且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公司。那别人给你录用通知的原因,是因为你的薪酬要求是相对低的。但是你要知道,你跳槽到这个行业里面做了两年之后,你从这个公司离开,那你就在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公司里面做了两年核心的程序员。那这个时候你再去跳槽大厂,别人觉得你的简历是符合他们需求的。


所以才说你这次跳槽,这一次做选择,是为了两年后的下次跳槽做准备的。如果不是因为你两年后想进入到互联网行业,想进到大厂,这次选择的时候你就不会选择工资不涨,甚至略有降低,而且去了一个互联网行业里还相对小一点的公司,你是不会做这个选择的。


所以我们说,长期主义并不是说我要拉多长的时间,也不是说我要坐冷板凳,而是说你知道我现在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两三年后做下一个事情做准备的。一旦为这个做准备,你就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是我们讲的长期主义。如果大家理解了长期主义实际上是用长远一点的眼光来帮助我们做当下的抉择,那么我们顺着这个,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


对于每个人来说,行业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职业选择的核心是要选择那些有前途的产业、朝阳产业。但怎么选择朝阳产业呢?可能很多年轻人觉得我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朝阳产业,我们讲第一条,可能是开眼界,要找到别人去指点。因为你自己年轻,你可能没有认知,你也不知道宏观经济怎么样,你也不知道行业发展规律怎么样,可能你去找一些比你厉害的人去指点你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那除了找到人,我有没有什么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呢?如果是为了判断什么行业是朝阳产业,其实有一个小的技巧,就是看投资机构都在投资什么行业。投资机构,我们主要指的是VC(风险投资)行业,比如天使投资、A轮投资、B轮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往往是投资未来的。所以你可以去网上去搜哪些行业最近拿的融资特别多,代表这个行业资本正在进入,也代表所有的那些做投资的聪明人认为这个行业未来会快速发展。所以通过上网去查哪个领域得到的融资多,你自己可以判断这个行业可能是有前景的。


那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现在互联网行业有非常多的人面临了三十五岁危机。那三十五岁职业天花板到底是怎么来的?我在2019年那一年面试了好几百个三十多岁的人,大家都给我提了这个问题。那这个问题的解法怎么办呢?其实依然是用长期主义的思路来解。


如果一个人今天三十五岁了,他已经到了职业天花板了,我们说到达职业天花板的核心原因,是因为企业不想用很高的价格去雇佣一个和三十岁的人能力一样的人。但我已经三十五岁了,我的能力的确和三十岁的人一样,那我下一步该怎么办?我怎么去补这个能力呢?


假设我们说两年跳槽一次,三十五岁的这次选择是为三十七岁那次选择做准备的,那三十七岁的你如果希望成为一个更大公司的更高的管理者,如果此刻你是一个高级的小兵,那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补的就是管理能力。你去一个大公司,别人不给你管理的职位,那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去一个小公司,这个时候你往往能拿到一个更高级的职位。你在这个更高级的职位上,通过一定的锻炼,两年的时间,其实你是能展现出你有带大一点的队伍的能力,你也有当领导者的能力。那这个时候,你以前有专业的能力,你又在一个小一点的公司做过管理,那两年后,可能你再去应聘职位的时候,大家看见你补了你的管理能力,那可能就可以弯道超车。


还有一种方式是,如果说你在一线城市,三十五岁的时候竞争压力已经特别大了。那我可以选择去二线城市,现在非常多北上广深的同学选择回到成都,回到武汉。我们看到北上广深的人才其实都在往外流出,反而是成都这些城市人才在流入。就是因为你在一线城市可能发展得没有那么好,但你发挥你的相对优势,到了成都,可能你一下就变得特别厉害,你就能够得到很高级的职位。


总而言之,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两三年前、三四年前造成的,是因为那个时候你就没有好好地思考。那既然已经遇到问题了,也不用懊恼,同样,你在哪里跌倒了,你就在哪里站起来。你在这个时候去做规划,就用两三年后你的需求来指导你今天的选择,那这个时候工资一定不是最先考量的,而是其他因素。三十七岁你希望得到什么,你今天就选择去做什么,那这个时候,自然三十五岁的危机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职业发展的背后都是长期主义。而我们说的长期主义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坐冷板凳一坐坐十年,而是说不要用今天的认知来做抉择,而是用两三年后、三四年后我想要什么来做今天的决策。


这个道理说出来大家一下就明白,但是实际上我们观察这么多人的跳槽,其实大部分人在跳槽的时候不是这么选的,大部分人跳槽的时候就是选我要去个大厂,我要工资要涨百分之二十或者百分之三十。绝大部分人跳槽虽然说是为了长远发展,虽然有职业规划,但是我看到绝大部分人其实就是看钱的。我们不是说钱不重要,而是说你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把钱当成最重要的那个东西,至少不要当成这次跳槽最重要的选择因素。


在两三个录用通知里面选择的时候,如果另外一个录用通知、另外一个工作对你两三年后的发展很有帮助,它的工资可能会少一点点,其实我们会建议选择那个对两三年后更有帮助,但薪酬未必是最高的工作。


二、如何做聪明的努力者


前面这一部分我们讲了如何做选择。首先你要开眼界,其次你要有相应的人脉来指点你,最后你要找到你的相对优势并且有长期主义的眼光,所以你会选择一个对的道路、对的方向让自己去做,这些就关于选择。那现在假设你就选择了一个方向,选择了一个职位,那么我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让我在这个职位上脱颖而出,获得真正的发展?


我们说选择大于努力,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真正想说的是要做聪明的努力。所以我们下面讲的部分就是我如何做聪明的努力。假设我们讨论职场,我们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词叫作被看见,第二个词叫作“假装”。我们一一拆解这两个词。


1.聪明的努力者应该被看见


第一个关键词叫被看见。


很多人性格内向,有些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词,很多人就用这样的词来激励自己,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不对的,因为酒香还是怕巷子深,金子埋在沙土里面,它就是埋在里面了,就是出不来。你既然是一个金子,你为什么不主动说,让别人看见呢?


所以我们说,在职场里面,被看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那到底什么叫被看见呢?我举一个我们公司的例子。


四五年前的时候,我们公司来了一批应届毕业生,当时我们招的是管理培训生。我们开会的时候人很多,会议桌坐不下,所以有的人就会坐到后一排去,这个时候有个应届生就选择了坐在了前排。当一个人开会时坐在前排,他就不好意思去玩手机,就必须聚精会神地参加这个会议。当大家去发起讨论,问大家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因为他更聚精会神,没办法玩手机,所以他会参与讨论。这个时候他作为应届毕业生就被我们这些管理层看在眼里,觉得相比较更多的毕业生而言,他好像是一个更积极投入的、愿意发言的,也更自信的人。那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公司很基层的员工就被高层看到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不错的,所以后面当有一些复杂的、难一点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想找一些聪明的人去试一试,我们觉得这个小孩是聪明的,所以就选择让他去试一些新的机会。


所以两三年后,他就能把某一件新的事情做得还不错,大概三年左右就晋升成公司某一个部门的总经理,成为公司里面职业发展非常快的人。这一切的起点只是因为他开会的时候坐在了前排,而不是坐在后排。


从这里这个小例子大家可以知道,在职场里面其实被看见是很重要的。但是被看见有没有什么技巧?我们可以给到一些小的技巧。


第一个,就像前面说的,开会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坐在后面。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害羞或者都偷懒,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只要是人多的会议,能坐后排绝对坐后排,都是主持人或者班主任使劲地吆喝,大家才往前排坐,这就是绝大部分人的行为。你如果能和绝大部分人不一样,你选择主动坐在前排,就给了这个团队、这个组织一个好的印象,觉得你是一个非常支持和积极的人。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小的技巧。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公司里面大部分人都要经常地开会,大部分人也要去做汇报。往往大部分的汇报者是在开会的那一刻才打开自己的PPT(演示文稿),或者把自己的演讲稿给大家分享。那如果你在每次开会之前,都提前半小时或提前一小时把内容通过微信或者通过公司的邮件分享给参会的人,让大家可以提前看一看,大家就会觉得你好像是一个提前准备好内容的人,这也是很小的技巧。


所以说,我们被看见,本质上我希望让我的相关方看到我,知道我是优秀的,知道我是努力的,知道我是有能力的,知道我是渴望成长的。那这个时候,别人有一些新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到你,就会给你,从而你就得到了机会。


所以我们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不要埋没自己,不要做一个沉默的人,而是要在公司里面,在人生里面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能够比别人多做那么一点点。这其实不是心机,而是说你真的理解我多做那么一点点就能让我脱颖而出。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小,但是非常本质的技巧。不然一个部门里面十个人,为什么非要提拔你?一个公司里面几十个应届毕业生,为什么要给你更好的岗位?其实背后一定是你比别人多了那么一点点,才使你得到职业发展的那一个真正的关键点。


2.聪明的努力者应该学会“假装”


那很多人会觉得,我想被看见,但是我的能力不够怎么办?我觉得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我觉得我是一个还没有准备好的人,那很多人就因为这么想所以躲在后面了。其实我们第二个关键词讲了一个技巧,如果你觉得此刻你很想得到一个东西,但是你又觉得你没有准备好,其实有个技巧叫作“假装”。你可以假装你是一个准备好的人,从而获得机会。


我同样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大学的时候感觉到我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可能会比较难成功,感觉好像外向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更容易成功一些,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是我因为相对害羞,又不好意思突然间变得外向。有朝一日,就在我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那个阶段,我就想,既然我认为开朗的人好像更容易成功一些,那我就要努力地变成一个开朗的人。大部分人会觉得,性格怎么能改变呢?我就会觉得,先不管性格能不能改变,我想变成什么样,我先变一下试试。


所以在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在想,既然我是新到了一个学校上研究生,也没有人认识我以前什么样子的,那我就装成一个开朗的人。所以我就想象,开朗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开朗的人穿的衣服都比较颜色鲜艳一点,所以我当时就把自己头发染成了棕红的颜色,还穿了一件相对花的T恤,然后见到所有的人都强迫自己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因为这就是我想象的开朗的人的样子。


虽然是假装的,但是过了一两周之后,好像我和大家沟通也就变得比较开朗了。后来熟了之后,我告诉我的同学们其实我是一个内向的人,这些同学们都不信。大家觉得,你如果是一个内向的人,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开朗的人了。我就发现,其实我假装成功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见,其实性格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里,你在社会里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去改变自己的形象。所以说“假装”是一个好的技巧。但是我们不要把“假装”想象成虚伪,这和虚伪是两码事。我们说的“假装”,是你如果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先根据那个人的样子去模仿,去想象他应该是什么样子,那么你就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长此以往你就发现其实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


前面我们讲了选择和努力,帮大家总结一下。选择就是首先要开眼界,那怎么开眼界呢?可能有人脉是一种开眼界的方式。那有了人脉之后如何做选择?我们说,你可以寻找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并且有长期主义的眼光,用未来想达成什么来做当下的选择。所以这些就帮助我们做了选择。有了选择之后,我们下面就是如何更好地努力。假如我能力不够的话,我该怎么办?我们提了两个方式,第一个是要被看见。还有,我如果能力不够怎么办?我如果害羞、胆怯怎么办?我可以假装,让自己向优秀的人学习,装成他的样子,慢慢就做到了。


但是经历这一些背后,大家看到这都是一个个的点。那到底有没有什么本质的规律,可以让我们掌握一个东西就可以?这本书的关键词叫临界点。


三、关键词:临界点


其实我们看到,万事万物背后有一个规律,我把它总结成1.01。那什么叫1.01呢?也就是说在1上面只要多一点点,可能长此以往就会不一样。比如大家都知道,1.01的365次方,就是每天多一点点,一年下来可能就是三十几。那如果是0.99的365次方,一年下来可能就是零点零几。


图片


1.01和0.99同样都经过365次方之后,其实差距是1500倍。可以看到每次差一点点,时间长了可以差1500倍。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公式,但是也都觉得这就是个鸡汤而已,和我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恰恰想告诉大家,其实这才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


我下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是本质。比如前面我们讲到一些例子,其中一个是说一个公司的新员工在公司开会的时候喜欢坐在前排,其他人坐在后排,因为他坐在前排,所以他就被看见,所以大家就认为他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人,是个聪明的人,是个优秀的人。大家就给他更多的机会,他就在更多的机会里面得到了训练,所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所以就长此以往,正向循环起来,三四年后和他同时入职的人还在原地踏步,或者只是一个成熟一点的员工,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部门的总经理,只是因为起步的时候多做了一点。


所以可以看到,其实很多事情的发展,就是你最开始的时候多了一步,有了这一步之后,它就会不断地循环。所以我们说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1.01的概念。


但是也有一个0.99的概念。那到底什么是0.99呢?比如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坐在前排,你坐在最最后一排;比如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准时到,你往往都迟到五分钟。其实会议两小时,迟到五分钟也没什么,但你如果经常迟到五分钟,别人就会认为你可能是一个爱迟到的人,或者说你是一个不积极的人,那大家在有新事情的时候就愿意优先给别人,你就变成0.99。如果经常这样,那就是0.99乘以0.99乘以0.99,你就变成最末尾的人。


所以这里面就存在1.01和0.99,我们认为绝大部分成功的人和成功的事,其实都因为找到了1.01的那个关键点。


所以我在书里面提到一个理论:临界点以内,就是1以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1以外的部分是一分耕耘十分收获。就是因为你每次开会比大家早到几分钟,你开会的时候把文件早发几分钟,恰恰就是在1之外多做了一小部分让你得到了额外的收益。你长期这么做就会不断地得到额外收益。所以我们说1.01的概念是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概念,其实它的关键是说你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找到那个1。


那到底什么是1呢?其实就是平均数。比如你在公司里面,大家都是产品经理,那你是不是产品经理里边看起来比别人更优秀的那一个?大家都去面试,十个人面试同一个岗位,你是不是这十个人里面比别人看起来更好的那一个?所以那个1就是平均数,你要时刻警醒自己在这个1以上的位置,只要你到了1以上,你并不需要比大家努力多少倍,但是你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演会是大家的很多倍,这就是指数级的发展。


你无论如何不能比那个1要差,所以我们说很多人觉得我已经挺努力的了,但其实努力本身不重要,是努力在0.99还是努力在1.01才是质的区别。你要在你的观念里面植入一个观点,就是我做所有的事情,那个1到底是什么。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没有想过1这个概念的。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临界点》,它有个副标题叫“如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人生”,也就是说1就是临界点。


如果说整本书希望给大家留下一个什么新的知识,我们认为最关键的知识或者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希望你在你的意识里面呈现出1这个意识,就是我在做所有的事情的时候,想想我是不是在1以上的地方。


经过前面的分享,我们讲了如何做选择,如何聪明地努力,甚至最后讲到了1.01这背后的根本规律。但这些其实都是一些思路、一些理念。那有没有什么是心法?我们认为心法才是一切的源头。


书最后有一个结论,我们认为成功的源头是你认为你是一个成功的人。当有了这个动力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


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你是一个努力的人,当面临一些机会选择的时候,你愿意选择那个看起来稍微有一点点难度的,需要跳一跳才能做到的,甚至有一点点冒险的选择。恰恰就是在一次次的跳、一次次的冒险、一次次的追求过程当中,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你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那些认为自己不行、自己很弱的人永远选择安逸,选择安全,选择从不冒险,那么他们就会在原地踏步。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人的时候,你就会敢于去做选择,你才愿意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你才愿意去找人来开你的眼界,你才愿意不断地去假装,不断地去寻找你的相对优势,这一切的动作的背后其实是因为你觉得你值得,你觉得你也是一个优秀的人,你也渴望这辈子能够有所成就,希望你的人生有所意义。当有了这个底层的涌动之后,外面的那些事情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


那么,你就拥有了成功的钥匙和成功的源头,掌握一定方法之后,你也可以跨越你人生的临界点,获得指数级的发展。


今天的分享到这儿就要走向结束了,如果你觉得这期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你也可以去买这本书,里面有更详细的每一个点的论述。只要跟着这个指南一步步地走,相信人生就不会迷路。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有收获,也欢迎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去分享给你的同学、朋友、家人们,谢谢大家。希望你可以快速实现人生指数级的增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