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论语》与教师的治学与修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接到这个发言的任务,心里有些惶恐。毕竟在座的各位老师很多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我资历尚浅,不敢造次。但既然是任务,就要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最近在读论语,对治学也有点感悟,所以今天就以“《论语》与教师的治学与修养”为题给各位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我的读书与思考。
今天主要汇报第一章。《论语》开篇第一章有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字面意思可能大家都知道: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个解读对不对呢?对的。这是简单理解。之所以放在全书之首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此三句有深意,有统领全书的作用。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讲治学方法,也是做学问的三阶段:知识积累阶段(自修)、“闻道”阶段(共修)和“行道”阶段(验证所学)。

一、关于自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传达的治学方法是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这是治学之道。因为研究问题常常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需要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

1、学高为师----学习知识技能,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学习教育政策、教育教学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读有关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报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随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如果实践能验证有效,则心生欢喜。
我读文献时读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就在上周,一位大二的同学告诉我,她从课堂小组讨论活动中收获很大,她最近写的这一篇比大一时的同题作文写得好很多,感觉自己进步了。我特别为她高兴,也很有成就感,比吃了巧克力还开心。这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会心一笑的喜悦。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的喜悦。我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有意义,备课也更有劲儿了。

2、身正为范----学习为人,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重视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大学》《中庸》都强调“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哪怕不认识一个字,如果做人好,做事对,他也认为这个人有学问、有修养。
这与新时代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我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郭小良在课程思政工作坊指出,什么是课程思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课程思政。所谓“身教胜于言传”。例如,有个老师写字写得好,她的学生特别喜欢,立志要写得跟老师一样好,从此发奋练字。这是潜移默化,这是课程思政,这是榜样的力量。

二、关于共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是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快乐。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讨学问,碰撞思想,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是闭门自修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1、拜师

教师之间的共修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工作坊、研讨会、报告讲座等。疫情时代,线上资源很丰富,只要稍稍留意,就有机会亲耳聆听各路大咖的讲座。俗话说:开卷有益。一场讲座下来,哪怕只有一星半点的收获,也是值得的。有些伙伴因为听不懂就不去听,这样就错过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正如毛姆所说:“为了灵魂得到安宁,每天做两件不喜欢的事。”那就从听报告开始吧。

2、交友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蝴蝶,便买来一双跑鞋、一只网子,穿上运动服,追逐奔跑了很久,终于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中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子里恐惧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这就叫 “ 追求 ”。
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买来几盆鲜花放在窗台,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品着香茗,望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犹如吸蜜的蝴蝶。这就叫 “ 吸引 ”。
"追求",是从自我的角度考虑,忽视了事物内在的微妙规律,所以常常事与愿违。
"吸引"则是从完善自我、奉献自我出发,顺应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皆大欢喜。
共修的基础是自修,这也符合宇宙间古老法则----吸引力法则。所以,让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吧!

三、关于自修和共修效果的衡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是说,做学问的人,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这是关于自修和共修效果的检验。南怀瑾先生说,人若能真正做到为了学问而学问,就能不怨天,不尤人。知道且做到,这是知行合一。虽然要做到“不愠”是很不容易的,但值得为之努力。

1、自检

古今中外的智者都一致认为,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作为教师,我常常自问:
在要求学生做到之前,我做到了吗?
如果我辛勤的付出没有得到学生的珍惜与认可,我能“不愠”吗?
如果我的工作努力没有被同事们看见与理解,我能“不愠”吗?
如果有人指出我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批评,我能“不愠”吗?
如果做不到,那我要反思了,是不是我的教师道德修养还有提高的空间?
白岩松在一次报告中谈到,中国只有两个职业是带“德”的:其中一个是教师。教师负责人们的精神健康,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容易,育人难;而“德”字就将这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2、价值实现

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的要求,我相信,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都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一代高素质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把握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业务水平,提升科研实力。努力打造和提升自己,为学院的明天做出新的贡献!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5《论语》与教师的治学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