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孙敬的年轻人特别勤奋好学,经常把自己锁在屋里面不停地读书。他可以从天亮读到天黑,有时读的连饭都忘了吃。但时间一长,难免会有困意,他害怕影响自己学习,就找来一根绳子,将绳子一头绑在他的头发上,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一来,只要他忍不住打盹,绳子就会狠狠地撕扯他的头皮,他也就能清醒过来,继续读书。这样努力读书的他,后来成为了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面对这样的故事,老师只告诉我们要刻苦努力学习、多读书。却忘了告诉我们多读书但不要读死书。不然一年读三百本书,读完忘完,一点也用不上,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孙敬也是将书中知识变成行动,才有了后来的他。事实证明,读书的最终目标是将其转化为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和生活。然而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对怎样转换、如何实践还是一头雾水。
而日本作家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恰好能帮助我们解决如何把知识化为行动的问题。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作者大岩俊之根据自己在创业时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的经历撰写而成。由于这本书运用了很多案例并且语言通俗易懂,因此他的方法很便于我们去学习模仿。此书虽然有五个章节,但作者大致将它划成了三个部分,并在这本书中运用大量案例去讲解如何读书、做笔记,以及如何将书中知识化为行动这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如何去读书。主要讲述了将书读快、读准、读牢的方法,运用各种理论,如二八原则等,说明了读书也有方法的本质,强调读书也有“断舍离”。
第二个部分是如何通过做笔记巩固书中知识。这部分则聚焦在做笔记的实用性方法上,通过画思维导图、关键词编故事、将书中内容复述在笔记本上三个步骤来巩固书中内容,加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第三个部分是如何将书中知识化为行动。在这个环节里,则探讨了如何化知识为行动的问题,指出了行动的关键是不断细化目标,迈出最小的一步。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是一名创业成功人士。在独立创业的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为了创业成功的目标,作者从一个阅读理解力为零的懒人变成了一年读三百本的人。但大岩俊之逐渐发现读的书如果不能运用起来,那和没读过没什么两样。于是他开始探索将知识变为行动的方法。经过大岩俊之不懈的学习,他掌握了读书和行动的方法。再加上他创业之前在一些公司担任法人销售所获得的经验,于是他终于创业成功了。现在他已是各种读书会的讲师,举办了许多场演讲。
初读《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本书就觉得它很实用,尤其是有关将知识化为行动的部分让人觉得获益匪浅,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三点。
设定目标让阅读更有动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目标去做事,就像大海上盲行的船,所有的风都是与它逆行的。假若拥有了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无论是做事还是生活,这个目标就像探照灯一样,指引着你前行,让你有劲使,还不会使错地方。
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12岁见到用蒸汽做动力的车子的那年,就立下目标——10年内完成一辆以汽车做动力的车子。后来他离开家乡到工业大城底特律当一名最下层的机器学徒,工作之余,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每天劳累的下班后,仍然苦苦研究着自己的发明。29岁那年,他终于成功了,在试车会上,记者向他提问:“你成功的要诀是什么?”福特坚定的回答:“因为我有远大的目标。”
一个小小的目标尚且为人带来如此大的动力,读书亦是如此,只要在读书前设定一个目标,那读书将变得更有动力。例如,我看了一本《高情商沟通术》,那我想看完后学习到几个沟通的小技巧。为了得到这些小技巧,看书也就变得更有针对性,同时为了赶快找到这些技巧,看书也变得动力十足。
但在这儿需要注意的是,设定的目标不要过于庞大。例如我学习速度法没多久,我就想在一个月挑战100本书。这样的目标不能称之为好的目标,因为它脱离了自身的实际,盲目设定的后果是你不能完成,并且完全放弃目标。作者也在书中强调,如果所设定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就没有办法顺利达成,从而逐渐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进行情感训练,将记忆深刻化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类都是情感动物。”这话不无道理,正是因为人有情感,有时候才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事,像动物一样只凭天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情感不只会让人变成冲动的动物,它也让人类变得细腻、温暖和聪明,让人类拥有难以忘怀的记忆。试想一下,你之所以对一些回忆印象深刻,是不是那回忆里蕴含了你饱满的感情,所以让你至今记忆深刻?
那为什么情绪发生变化时,记得就特别牢呢? 那是因为人类大脑的正中位置附近有一块叫做“海马体”的区域,主要负责接受记忆。海马体的邻居是扁桃体,负责处理情绪。当你的情绪有所变化时,扁桃体就受到一定的刺激,而这时它的邻居海马体就会认为这是个重要的信息,从而将它作为记忆储存起来。
由此可见,情感是人类智慧中绝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同时,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学习启示——进行情感训练,凭此强化记忆。
那该如何做呢?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情绪。让自己感性却又不失理性,学会恰当的发挥情绪,就能顺利训练情感。
例如,你读书读到特别棒的内容时,不妨发自内心的感叹一句“原来如此”;你看电影时,看到伤感的片段,也可以释放情绪表示难过。等等这些,都是训练情感的方法。
情感训练的得当,记忆力也不会差的多。
细化困难是实践的第一步
很多人觉得有些困难就像一道鸿沟,难以跨越,却殊不知鸿沟上也可以架艘小船,每次划上几天,或许鸿沟就这么跨越了。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的脾气很差,经常对身边的人出言不逊,他的爸爸为了帮助他,让他每次想发脾气时,就在花园的木栅栏上钉一颗钉子,小男孩照做了,长此以往,男孩终于不再乱发脾气。
这样的小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细化困难的重要性。假设这位父亲想一次就改正男孩的脾气,那恐怕难以做到,并且极有可能会让男孩的脾气更差,然而这位父亲采取了细化困难的方法,一点点纠正男孩的差脾气,让这种纠正简单易行,轻易就能迈出第一步。
了解了细化困难的好处,那又该如何去细化困难,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论?关于这点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方法。
首先先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再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可以通过向自己提问来描述,如达成目标时,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会是什么心情、会看到什么、听见什么、感觉到什么?
做到这一步后,再明确自己的位置,用百分比表示自己现在正处的状态,并用“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百分之百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多少?”接着问出“现在是百分之多少,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让你更理性的把握自己现在的状态。
为了实现目标,再设想在原先基础上再加10%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为了缩短这10%的距离,再次进行提问“为了达成加1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呢?”这时候请想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最好五个以上。再从这五个行动方案中选出一个最想做的,并问自己“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
最后一步,就是再次提问“为了能这么做,我一周里可以做些什么?”再尽可能多的写出来,然后去实施这件事。
这样的行动看似麻烦,但坚持下去,就会越发得心应手,目标也变得触手可及。
大岩俊之通过《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行动,因为读书的关键不在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有多少行动。同时,大岩俊之也通过如何读书,如何牢记书,以及如何将知识转化成行动三个步骤具体的帮助我们去“行动”。看到这里,大家已经对这本书的大致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将知识转变成了行动,但只有行动还远远不够,行动了不等于吸收了,从书本获取理论,再从行动获取经验,最终合成自身的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读书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