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摘抄

《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

刘祥

二、写作,为了反思我们的行为

>> 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些看来、听来或者经历过的事件检省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并以之为我们的教学行为的试纸,随时检测我们教育精神、教育情怀的酸碱度,那么,我们又怎么会总是在类似的错误中挣扎,并因为这样的挣扎而耗尽心血,直至心生倦怠呢?

四、写作,为了提炼我们的精神

>> 一个人的教育理性,40%来自专业阅读、专业实践和专业思考,60%来自专业写作。只有动手写时,才会发现思维力的欠缺,才会更好地阅读、思考和实践。

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 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二、视野逼仄,观点陈旧

>> 二、视野逼仄,观点陈旧

三、认知错位,内容失当

>> 你所展示的这节课,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体现出足够的教育理性和教学机智了吗?

四、叙议错杂,缺乏条理

>> 为数众多的作者,只会从自身的感性经验出发思考相关教育教学问题,不懂得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分别从教师、学生、他人、当下需要、未来需要等不同视角综合考量。

五、求大求全,内容空乏

>> 抓住一个具体问题作纵深剖析。任何一篇文章,都无法解决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面面俱到,不如各个击破。

六、扬短避长,自设障碍

>>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多写一写教育叙事、教学叙事和案例分析,多对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性问题进行微观解析,多探究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技法,便是抓住了自身的专长,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第2讲 教育写作的秘密

>> 我不过是因为陷入了教育写作的误区,未能简洁明快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才失去了让文字公开发表的机会。

一、选题应简单,立足教育解疑难

>> 事实上,学校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优秀选题。只要我们不幻想着通过一篇文章破解某个重大的教育教学难题,不奢望用有限的两三千字解决若干个教育教学困惑,便可以从无数个简单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捕捉到值得深入探究的无数个写作主题。

>> 事实上,如果同行们都能够养成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及时用文字将自己的思考表现出来,便绝不会再为教育写作中的选题问题而烦恼。

二、观点需新鲜,换位思考除成见

>> 二、观点需新鲜,换位思考除成见

>> 如果作者能自始至终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作独一无二的生命,能清晰地意识到分数和名次仅是衡量个体学习质态的一个样本,仅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朵浪花,则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灵魂,有了教育的良知和责任,也便能够得到认可。

>> 很多的教育写作者,只将学生视作自身教学能力呈现的道具或看客,写出来的教育叙事、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总是充满了过分浓郁的主角气味。

三、素材勤积累,多读多思多实践

>> 主体的阅读量不断增加,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观察能力不断提升,思考能力不断完善,进入大脑中的写作素材也就日渐丰富,专业写作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临。

四、写作无模式,厘清思维是关键

>> 有套路是指几乎所有的议论性文章都离不开“引—议—联—结”“叙—析—评”“引论—本论—结论”等基本结构形式,无套路则是指每一个论题背后隐藏的事理各不相同,对这些事理进行认知、挖掘与剖析的逻辑思维路径也千变万化。

>> 教育写作中的角度,大体上包含了作者视角、同行视角、课程视角、学生视角、社会视角等类型。教育写作中的层面,亦可区分为宏观与微观、现实与未来、已然与应然等类别。

五、语言有特色,简洁明快不绕弯

>> 如何修炼语言功力呢?最基本也最关键的一点,是表意清晰、重点突出。写作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时,要注意故事叙述的详略。重要的细节要善于渲染,无关紧要的内容要善于概述。要尽量不作直接议论或抒情,把事理藏到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

>> 修炼语言功力的终极目标,在于尽己之力把文章中的语言表述得简明、连贯、得体。

第3讲 教育叙事的写作技巧

>> 教育叙事的写作目的,不在于告知读者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件事情,而在于用叙事“再现”特定的教育情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典型样本。

一、选材——小中见大,平中藏奇

>> 一、选材——小中见大,平中藏奇

>> 作者渴望表达并试图借此表达而传递出自身的教育觉解,读者愿意阅读并能从中获取某些感悟与启迪。

>> 发现教育智慧,收获教育理性,陶冶教育情操

>> 优秀的教育叙事,其展示的故事恰恰应该是琐碎的、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是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故事的精彩只在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寻常”。

二、立意——尊重常识,敬畏规则

>> 教育叙事中的教育元素,无外乎教育理性、教育情怀、教育智慧。

>> 某些看似精彩至极的教育“智慧”,细加分析却可能发现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反教育”成分……

>> “尊重常识,敬畏规则,顺乎人性,满足当下需要和未来需要”。

>> 这样的规则,不以剥夺师生的休息权、娱乐权、阅读权、个性化发展权为出发点,不以少数人的行政意旨为起因,不以过程中的痛苦为手段。

>> 教育中的顺乎人性,并非听任个体行为的自由放任,而是以人类成长过程中应该拥有的美德为基础,运用教育的雕塑功能,逐步把受教育者身上的不健康成分剥离出去,使其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公民意识、有生存能力的合格人才。

>> 教育叙事中的故事,还要关注师生当下需要和未来需要间的和谐

三、结构——文体鲜明,详略精当

>> 三、结构——文体鲜明,详略精当

>> 勿用直接点题的议论性话语,替代了生动细致的描写。

>> 教育叙事的开头,或是开门见山,用最精练的语言,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或是巧设悬念,把最精彩的细节放在故事的开始,突出核心矛盾;或是直接描绘人物语言、行动与心理,迅速勾勒人物性格。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头,都应迅速入题,快速展开矛盾冲突。

>> 教育叙事的结尾,或是首尾呼应,或是卒章显志,或是移情入景、移情于事,或是戛然而止……

>> 主体部分的写作,重在巧设波澜,凸显人物性格,展示矛盾冲突。

>> 详写与教育理性、教育情怀、教育智慧相关的情节,略写与主题无关但在情节发展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 教育叙事只有坚守了记叙和描写的主要表达方式,才能写活教育生活中的独特故事,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教育样本。

四、形象——个性突出,问题典型

>> 要将这些目的落实到故事的叙述中,就必须详细生动地描述出教育者的言行与心理。唯有将教育者的所思所悟所为描绘出来,读者才能从中收获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才能在他人的叙事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这一点而言,教育叙事的主角其实应该是教育者。

>> 无论是教育者形象还是被教育者形象,都只能在真实言行、真实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详略得当地选择素材,不能借助虚构手法,进行想当然的艺术加工。

二、方法失当,治标并未治根本

>> 可以设想,该生走向社会后,犯了罪或者闯了祸后,又怎么会用积极的态度承担责任呢?那时,该生一定会思考:我该撒一个什么样的谎言,把这罪行或祸端遮掩过去?谁能帮我策划这样的“双簧”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从写作开始:教育写作实用技巧30讲》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