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是能梳理思路,沉淀思考的一个方式”——鲁迅。时隔半年,该要叕叕叕叕更新啦。
一.人的时间花在哪了
Emm一开始又抛出了这么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不过这也是我本次更新想要记录的思考之一。
我相信弄清楚“当人们可以主导自己的时间去向时,会花在哪儿及为什么”这个问题,才知道如何从根本上改进自己的产品,变成一个人们会主动打开的产品。
(其实之前转岗产品3.4个月的时候,想过这个问题也写过一篇,https://mp.weixin.qq.com/s/yU3AXfc4lNB2hj5JMGmC5g,但现在看来还是太浅了,不能说有错但只能说太非黑即白了,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交叉进行的。)
那么无聊玩手机的时候是怎么消遣时间的呢?为什么?(不包括聊天和打游戏),以下纯属观察,可能以后再看又觉得幼稚:
第一种情况,纯打发时间。比如直接打开抖音快手刷短视频,直接打开微博知乎刷推荐信息流。
特点有3个:被动接收、信息短、会带来情绪波动。就是说在短时间内仅滑动屏幕就可以看到足够多的信息,并且其中有比较多信息能带来愉悦感、看故事的好奇心等情绪,让你不会觉得无聊(虽然单个信息带来的情绪波动不会很长),虽然你放下手机,还是会觉得无聊空虚毫无收获,但你下次无聊的时候还是会想起它们有点意思并轻易打开。
经常发生在时间很零碎、或者懒得去想其他选择(如追剧看书等)、或者说其他选择之前带来的愉悦感不足以让你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故意寻找它们来消遣,毕竟短视频短内容只需要你打开app就好了,不需要搜索或者去找历史记录等等。
第二种情况,看小说看综艺看电影追剧等。特点是:主动寻找、长内容、持续情绪波动。就是说因为之前某个信息(综艺电视电影小说或人等)能持久的给你带来愉悦感或好奇心等情绪,所以你认定了这个信息对你而言是有价值的。所以下次会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去主动寻找它,继续陷入愉悦或好奇等。甚至由此变成了某个信息的忠实粉丝甚至衍生出了爱好。
这种情况需要做到的是,能占据比较长时间的单个信息必须要能持久的带来愉悦等情绪波动,人们才会记住这个信息是什么,才会有可能成为它的粉丝,而这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比较高。
第三种情况,学习。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往往是想某领域里快速达到某一目标,是由自驱力驱动,不是愉悦感等情绪波动驱动。达到目标后,就不再频繁接触,所以使用频率可能较低,长期流失率较高。比如看旅行攻略,阅读、正儿八经的看书等。
所以启发在于,要思考的问题是,结合现实,你的产品期望用户打开的频率如何?期望他的长期留存是多久?定位是在消遣时间,还是爱好,还是学习?主导的是多信息的长内容吗?能持续引起别人的情绪波动吗?(目前来看,如果是长文字,除非能和小说一样生动,否则还是视频能表达得更多更清晰),是带来怎样的情绪?主导的是短平快的内容吗?多而全吗?能带来怎样的情绪?
二.关于产品
目前来说,我心中最感性的产品经理是师母,最理性的是俞军。师母强调同理心和需求背后的真相,是我所崇拜的。俞军强调的是一切皆交易,注重排优先级和决策,是要学习的。
写一下半年来的一些总结吧。
1.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提的需求。
要从信息源、目标、解决方法三个维度上来辩证看待。信息源是指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对不同角色的人是否有不同影响?我是否了解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还是仅仅提需求人的主观感受而已?目标是指问题影响到当前的哪个目标?是否严重?解决方法是指肯定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还有哪些是没考虑过的?各个解决办法的优劣是什么?从而才能综合起来排优先级定解决办法。
2.需求没法完美
新用户老用户会有冲突,不同类型的用户会有冲突,我们最终只能满足的是某些用户的某些需求,但我们工作的价值就是选择哪些用户和哪些需求。
清楚这一点之后,就能理解推出一个新策略之后,不同人会有不同声音了。而我们也可以做好应对准备。
3.所见即所理解
用户打开产品的第一眼,即会有一个自己的理解,然后根据这个理解判断是否有价值,并且是会用最少的操作来完成理解。所以不再妄想会有什么“我觉得很好的探索行为了”。
4.需要数据抑制一时兴起
有很多一时兴起的点子是件很常见的事,甚至短时间内觉得非做不可,但只有马上看数据才能知道它影响多大,然后浇盆冷水清醒一下……
三.关于自己
1.少点偏执。
记得小时候我妈给我泡泡面,结果买错了河粉,我看着最后的成品,不知道哪里怪,但就是和印象中的泡面不太一样,然后一直哭不肯吃,当然后来被教训得印象深刻。
之前也想到了一个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功能,然后很坚定的认为做了肯定会带来效果。因为各种原因,拖延了大概半年,评审了很多次,每次评审都会有人质疑。热情渐渐退出后,我开始认真审视大家的怀疑态度,慢慢地开始能理解和承认大家的怀疑。
所以,当发现别人无法理解我认为的完美时,其实不用先沉浸在急着让大家理解,而是去审视别人的不理解,去思考真的是完美吗?
2.多点怀疑
不知道是不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前的自己是一个很容易相信的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
实习时上司说商家悄悄拉达人写好评是严厉打击的,于是我一发现这个问题,那感觉就仿佛看见人犯罪一样。现在看来其实只是身处某个职位会有自己的立场而已,而所有的商业交易必然会有支撑它的逻辑存在,事情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谈恋爱了之后头像换成了女朋友,票圈也各种秀恩爱,然后见面问起,却一直说心累,甚至想好了分手之后要干嘛干嘛。他的表达和他的想法可能有出入,我的理解和他的表达可能也有出入,所以呢,亲眼看到的,亲眼听到的,都不一定是别人的真实想法。
对不一定是对,错不一定是错,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存在即合理。借用半佛仙人的话,这真是个魔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