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    吴文才

文化,是学校之魂。具有凝聚共识,启迪思想,提升境界,开阔视野和建立信仰的作用。文化的影响力,大而无形,日用而不知,深入到育人者的观念、习惯和方法之中;它是教师人格魅力,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品质提升的保证。最终,积淀为传统,决定了一个学校的育人环境、办学水准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所以,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灵魂和品格的体现,也涵养着这所学校的精神生命。

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在研究和观察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形态问题,在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上做了一定的探索;而校园文化则是这种关系的最直接的体现。笔者经过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而后以所任职的无锡市蠡园中学为例,提出把哲学思想提升、核心价值提炼和逻辑体系完善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三个原则,同时,将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作为文化融入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从蠡园中学的资源分析入手,梳理传统的办学理念,根据上述三个原则对传统进行核心价值的提炼、思想高度的提升和体系化的建构,提出本真文化的概念和主旨,同时对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与方向,物态文化呈现的方式方法以及新的思想理念的生成进行了阐释。虽从个案出发,分析具体案例和寻求问题解决路径,但其普遍性也自然融入其中了,希望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以下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分析、建设重点、基本思路、对传统的融通、物态呈现和总结与生成六个部分。


一、资源分析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和历史等原因,形成的现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思想资源以及建筑风格等文化建设中可资利用的的条件和必须考虑的要素。


(一)自然资源

学校地处蠡湖风景区;也因本地著名的园林蠡园而得名;同时,和太湖佳绝处——鼋头渚相邻,鹿顶迎晖可登楼而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尤其是,这里的湖光山色,集中地体现了江南山水清灵俊秀的特色;“灵秀”也是本校所追求和拥有的精神特质。办学从文,以文化人,当从山水草木等物质中感受到天道真理所折射出的真精神;也让教育人的精神追求更加有质感。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的思考不能忽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赋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所以,江南水文化无疑是学校文化的神与魂,这一点,和学校的建筑风格也是统一的。

总之,区位优势决定了我们可挖掘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及相应的文化、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二)人文资源

     我们蠡园中学的“蠡”字,不被外人所熟悉,尤其是来自外省市及外国到本校参观交流的人士,这个“蠡”字校名会在视觉上以鲜明的特点赫然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有的甚至说,不了解吴越春秋的往事,还不见得认识这个字。

在多次的陪同讲解中,关于范蠡、蠡湖和蠡园的介绍,便自然地成了校本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了。尤其是在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和中国文化传统关系密切的国家访问团介绍时,所激发的浓厚的兴趣和对学校的高度的认同感,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从现场的感受来看,很难分出这兴趣和认同感究竟是给予我们这所学校的,还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应当是兼而有之吧,它提示我们,人文及历史资源在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要重视起来。

     实际上,我们这所学校已经被这片山水中深厚的人文资源所拥抱,而且,在自然而然的浸润中已与之血脉相连了。

     春秋末期的范蠡(公元前536——前448),是当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越国大夫)和道家学者。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携西施归隐江湖。至五里湖(后为蠡湖)时,他和西施同被这里的山水之美所吸引,便在此定居下来。

泛舟于湖上,醉美于山水。日常教民众养鱼栽种,并著有《养鱼经》,被尊为“渔父”——和他的“商圣”美誉并称与后世。本地民谣有“种竹养鱼千百利,感谢西施与范蠡”,五里湖改为蠡湖即是对其功德的感念和精神的继承。后世典籍中,概括范蠡的一生功业最典型的评价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其实从本质上说,“成名天下”的三个方面,“为国”突出其政治军事成就,“保身”体现道家智慧,“致富”不负“商圣”美称。

但这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进退自如,功名成就还在于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在那个智者以师法自然为宗旨的时代,无疑,如此钟情于蠡湖的范蠡,这片湖山,一定是他阅读自然长卷,体悟宇宙人生大道时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化育之境了。 “渔父”之心之智肯定不仅仅局限在池鱼之小利,而在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大境界中。他的山水世界中,宏与微,远与近,收与放,得与失,仁与智,均可从他的为人处事和家国事业中获得印证。

     文化营养的精髓,主要都集中在思想的世界里。所以,今日湖畔学人,崇尚其德行、智慧和务实之精神。民间感念其恩德,改五里湖为蠡湖。蠡园地处蠡湖之滨,作为国家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4A级景区),以湖来命名;本校处在蠡湖的怀抱之中又与蠡园相邻,所以名为蠡园中学。概而言之,湖因人(范蠡)得名,园因湖得名,校因园得名。

名,代表着一种理念的认同和文化的传承——修德、启智、求实,在今天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且成为校园文化一脉相承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我校早期主导开发的“尚蠡办公系统”,新校区的“蠡风书馆”等。在接下来的文化设计中,如浮雕、壁画、主题墙等都可以融入上述文化元素。

“蠡”中的文化资源,和这片山水一样,丰富而美好;千年而不断。是蠡中湖畔学人得天独厚的精神给养;也是从历史文化传统的古木中长出的新芽,是具有天然文化厚度的教育品牌。


(三)思想资源

建校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学校在实践和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以办学理念、目标和原则等形式为载体被解读、传播和继承着。

经过对学校近十余年来教育教学、课程研创和各类活动等文本材料的较广泛的搜集和梳理,这里,选择其中和学校教育教学融合度最深,日常使用频率最高,对师生影响力最大的十个方面,作为蠡中办学传统中思想的精髓来进行阐释和吸收。也作为后文中体系建构、核心价值提炼及思想提升的基础。现列举如下:

1.    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微笑成长

2.    育人理念: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

3.    校训:笃行

4. 管理理念: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

5.   导学理念:建立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

6.    家校合育口号: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学校,咱们携手共进

7.   课程建设名称:微笑发展大课程

8.   “六助”核心理念:助生自助

9.    三问分数:分数是多少?分数是怎么来的?分数之外有什么?

10.    “四问四清”核心指导思想:基于标准的教学

     以上各项内容所承载的教育思想在学校各类文件中被解读着和传播着,是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和传统。


(四)建筑风格

学校的建筑风格,不同于沉稳厚重的传统红楼,也不同于粉墙黛瓦的地方雅居,而是采用灰白色金属外立面,呈流线式的如同水波纹的形态。彰显出现代、大气、开阔、灵动和进取的精神品质。这和本校所处的现代科技产业核心区(太湖之光等)和蠡湖之畔在风格上也是非常和谐一致的。楼宇波纹状的设计,把江南湖畔的水文化和现代性、国际化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经过以上介绍,概而言之,如水一般的灵动与生养的教育品格;现代而大气的气质;开阔而进取的精神,这些正是蠡中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也是文化设计中必须考虑和突出的学校精神风骨。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思想资源、建筑风格和学校文化传统及其精神特质的一脉贯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总原则。


二、 建设重点

文化建设的重点的确立,必须基于对本校校园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短板及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认识,将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建设目标。

根据梳理和分析,本校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三个方面需要作为重点问题给予关注和解决,这些也是确保校园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实际上,这三个方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较普遍且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知高度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观念的集合。或者以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形式直接呈现,或者由物化的建筑、雕塑和标志标识来表达,无论如何,以思想观念对人施加影响,达到育人化人的目的是不变的

一所学校通过它的文化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和本体信仰相关的思想观念,显示出这所学校对教育认识的高度,是衡量其文化品质和影响力的关键标准。没有高度的思想很难在思想者中间统一思想;没有对教育达到哲学高度的认识,很难在教育人中建立属于他们的信仰。倘若如此,文化对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让我们的思想观念指向教育,在对教育本质及价值的认知中提升其原有的水准,不断攀登,从而达到哲学哲思的认识高度,这是开阔思想视野和办学境界的必然选择。

这一认识的过程,如同爬山的路一样,彼此的隔阂和分歧大都分散在山下和山腰;而到山顶,不仅所有的路都因交汇而贯通,而且,因为视野开阔,任何一条路的方向、作用和难易程度都一览无余。学校单一分散的教育理念、模式等就如同每一条登山的路,虽在各行其是中体现出部分价值,却常因思想认识的高度不够,尚处在游离甚至隔阂状态,难以被充分整合、提升和利用。

所以,以思想观念对学校教育认知高度为主线,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让思想文化的顶峰达到教育哲学的云层之上,让这一高度及高处的旗帜成为学校文化最突出的标志便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核心价值

如果说,校园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观念的集合,那么,其中所包涵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则是文化精神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又具有着定位、统领和生成新的观念与思想的关键性的作用。即文化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而价值追求是以核心价值为参照和依托并围绕着核心价值展开的。

核心价值对价值体系的定位作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表现为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学校本位与师生本位等不同的倾向与形式。

而核心价值的统领作用,在于它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统合性。如果把文化比作整个机体的话,价值体系则如同其神经系统,对整个机体都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那么,核心价值呢,就如同神经系统中的大脑了,它是价值系统之统领。

核心价值的生成作用,在于它始终保持着文化传统中的基因,让价值体系及其性质保持下去,让文化也因此体现出自身独特稳定的特质。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价值系统进行优化、补充和增生,让文化保持勃勃生机。此时的核心价值,就如同生命体的细胞核一样,具有保持遗传信息和生成作用。

核心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要素。


(三)思想体系

文化作为思想观念的集合,只有成体系,讲逻辑,才能真正发挥思想的力量。同样,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只有成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核心价值,建立自洽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和必需的工作。

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其一是有明确的核心价值,且能够理解和发挥核心价值的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二是以命题的形式呈现的关于学校发展中主要的理念和思想,这是构成文化体系的骨架和血肉;

其三是以逻辑和理据作为依托和支撑,这是保证体系健全自洽,有理有力的关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教育的认知高度、核心价值的认同和思想体系的建构,作为三个重要元素,在这里重点提出来,意在明确,它们是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和文化的化育功能的关键。


三、 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文化建设的三个关键要素,以及对自然、人文等文化资源的分析,结合本校实际,确定下一步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应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哲学本体的高度确立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方向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引领受教育者求取真理的过程,在求真的过程中,同时感受美,感知善,最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求真、乐美、向善无疑是人类教育活动及文化建设最根本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求真,是基础,失去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美和善就会无所凭依。

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出于教育本身,还是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对任何问题的研究和追问,只要是求取真理的真问题,终极之问都会指向哲学,指向哲学层面的本原和本体;或者说,只有达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终极响应,从而豁然开朗。

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不仅为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确认提供思想的指引,而且,为我们观察、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方向和方法。

基于上述思考,在充分梳理和分析本校办学传统及思想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以“本真”为主旨的“本真”文化。

“本真”的释义如下:

本: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指哲学本体和本原;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学理及操作方面的根本和根据

真:也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个是认知层面的真理真知;第二个层面是情感层面的真情真意

相应地,本真的意义即为:①哲学层面的本体本原之真理,即至理,它是一切学科和领域中真理的统合;②科学层面的基于根本和根据的各学科及各领域的真理;③人文层面的出于本心的真情真意。它涵盖了从哲学科学到人文艺术中,知识学人所追求的最为宝贵的至真至纯之理、之情;也贯通了从先验到经验,从真际到实际的一切思想精神的活动。

作为传承文化思想,传授科学知识和传递人文精神为主要责任的学校,在办学思想及其文化建设方面,应当具有这样的高度和视野。这是我们建立教育本体信仰的柱石,也是坚守科学理性教育信念的依托。

于是,基于上述思想高度、视野和教育价值追求的需要,经过反复提炼和斟酌,将 “务本求真,乐美向善”作为本真文化的思想主旨。将本真文化和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


    (二)以学生“微笑成长”为核心价值的生命形态

  优质的校园文化是有生命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具有生成性,让学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及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它的生命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校园文化这棵生命之树的细胞核,其中浓缩并凝聚着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最为精炼的生命基因。它可以通过复制而使生命之树枝繁叶茂;可以在对环境的顺应中得到进化和优化。

 同时,它也让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围绕着它的核心精神而建构起来。为此,笔者通过对学校思想传统和诸多理念的全面整理和分析,确定“微笑成长”为核心价值。因为,站在本真文化的高度,在对文化传统进行新的阐释中,只有“微笑成长”能够集约、浓缩学校办学思想的精髓,发挥上述核心价值的作用。

作为核心价值, “微笑成长”这一理念,需要进行如下的界定和阐释。

首先,这一核心价值中的价值核心部分是“成长”。成长之所以被确立价值的核心,释义如下:

成长,即为“生长+成全”。

其一, 生长,是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也是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必须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由此摒弃了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干扰,将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本身。

其二,成全,即是对人的成全。

它是生长的目的和结果,包含了生长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所以,成长,涵盖了教育的前提——生命意识,教育的过程——健康生长和教育的结果——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呈现。它是核心价值中的价值核心。

在此基础上的“微笑成长”,是对“成长”的外延的限定和内涵的丰富,也是对核心价值的再确认。这一确认,根据基础教育学段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增加了如下内涵:

 其一,外在神态:“微笑成长”之“微笑”,表现首先在外在的神态上,孩子一张张笑脸,是充满阳光的健康向上的成长的状态的体现。

 其二,内在情态:“微笑成长”之所以“微笑”,来自于内在的情态,是内在的内心的情态的自然外显。这一情态是积极的、主动的和自信的。(成为我们“建设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的依据。)

 其三,环境生态:“微笑成长”中,“成长”的良好状态,来自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及育人生态,孩子的“微笑”,也是学校育人环境建设的美好愿景。

“微笑成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既考虑到育什么人的问题,也考虑到怎样育人问题;同时,和学校的文化环境紧密关联。


(三)文化体系建构的三个原则

文化体系建设作为今后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生于核心

    体系之所以得以建立,并能够在自洽中不断地生长和完善,就在于它有一个价值的核心。本校的文化体系本着这样的原则,其核心是“微笑成长”。围绕这一核心,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思想连接起来,并且能够互相贯通,成为一体。这是文化体系建立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基于逻辑

    从核心生发的体系,之所以能够成为严谨自洽的系统,就在于它是基于逻辑的。这个逻辑的前提就是“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这就决定了逻辑推理和思考的过程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可以很好地契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

第三,求于本真

     本真,生于核心——“微笑成长”,基于逻辑——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和以学生为本的目标指向。这样,本真文化就从核心价值出发,领起了学校思想文化的体系,让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在追去本真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以上三个原则,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既是文化体系建构的总要求,也是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四、体系建设中对传统的融通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确学校文化发展的策略应该是:在追求本真——求真的过程中,围绕核心价值——微笑成长,来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而在这样的策略之下,对传统的融通则是重要的前提。它既可以利用好传统的资源,又可以在一定的策略和价值的引领下让传统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以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和育人目标的需要。以下是对本校十项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体系化梳理,作为文化建设和解读的提示和导引。

思想脉络按照如下顺序展开,即立足本体,围绕核心,走向实践,成于育人。


(一)从本真文化到教育思考

无论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出发,还是从追求教育本身永恒的价值来看,追求本真,都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切入点。思考本体本原之真,培育人的哲思和信仰;而基于根本,重于根据地求真,是科学理性精神得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真又是美的基础,也是善的源泉。

所以,本真文化及其哲学内涵,囊括了教育价值追求中真善美的精髓,也将我们的认识不断推向哲学本体的高度。

     由此可见,本真文化及其育人策略,正是在追去本真的道路上完成其育人目标的。这条路“务本求真,乐美向善”的路向着更高更远处延伸,和人类的认识求索之路一样,只有进步,没有尽头。

 

(二)从核心价值到体系建构

让每个学生微笑成长。围绕着“微笑成长”,从以下三个维度来集约整合文化传统中的精要部分,从而形成基于传统的文化体系。

维度一:所求

 一是外在的神态:微笑。孩子的微笑是校园最美的花朵。

二是内在的情态:建设积极情态,追去高效学习(导学理念)

三是环境的生态:包括管理现代化和家校一体化。

管理现代化: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管理理念)

家校一体化: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学校,咱们携手共进(家校合育口号)

维度二:所行

“笃行”(校训)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包括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

首先,是学校教育:分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教育课程化:微笑发展大课程(课程建设名称)

二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助生自助”(“六助”核心理念)

其次,是课堂教学:包括质量观和教学策略。

                 一是质量观:体现在“三问分数”中——分数如何,分数怎么来的,分数之外有什么。(三问分数)

                 二是教学策略:体现在“四问四清”中——问标层层清,问学段段清,问课堂堂清,问练题题清。(“四问四清”教学策略)

维度三:所成

 “微笑成长”,不仅关注生长过程,也必须追求对人的成全,最终,成全的什么样的人,体现在“育人目标”中:

                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三气”育人目标)

  以上,围绕核心价值——微笑成长,通过所求、所行和所成三个维度,将本校十大教育理念全部整合在一起,为体系化建构校园文化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即传统的梳理与整合。


(三) 从传统积累到未来发展

就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而言,未来的新枝肯定是从传统的根脉上生发出来的。结合上述本真文化的哲学内涵和传统的体系化梳理,未来发展方向,应当遵循以下规律。

1.文化建设的三个原则保持不变

即重视思想引领,提升思想境界;关注核心价值,价值的引领是建设文化和发展教育的前提;体系化建设是文化得以发扬的保证。

2.发扬学生本位的文化传统

本学校具有着良好的学生本位的传统,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日常学习和各类活动的主人。这是他们“微笑成长”,具有“孩子气,诗书气和浩然之气”的前提和基础。

3.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文化建设践行的是环境育人的基本理念,而课程建设中,利用环境资源来开发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校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让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是务实且有发展前途的努力方向。

4.坚持公民教育和生命幸福的目标导向

本校必须以开阔的办学视野,与所在的高端发展区域的服务对象相一致。所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一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为学生未来的人生的幸福奠基,也是我们的终极价值追求;教育必须为生命的幸福进行谋划、思考和努力,否则,就会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而变成劣质的教育。

所以,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教育追求,其目标和价值导向一定指向未来,指向公民素养的培育和对生命幸福的憧憬。


五、物态呈现举要

作为一所新学校,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到物质文化的物态呈现,既要做到理念和物态的一致性,又要做到板块明晰,适当留白,给未来一定的空间。这里,先从几个物态建设的重点进行说明。

 

(一)校史室

1.   功能定位:

(1)是集中保留学校文化传统、办学传统,介绍学校发展历程的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学校文化传统浸润和教育的基地。

(2)是了解校情的重要的场所。包括学校办学规模、师资情况、组织机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分类(含课程目标)、制度常规和各部门职能等。

(3)是保留师生教与学记录、记忆所在,也是师生的精神家园之一。优秀教师的业绩、事迹、教案,优秀学生的创作及师生获奖的情况等的呈现,校友名录、照片和在校学生活动的影像资料等的展示。连接着学校传统与现实的教育生活。

2.   资料提供:

(1)学校老物件和可展示历史文档、照片等资料。

(2)各部门提供的各类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的工作及活动材料。

(3)教师、校友提供的素材。

(4)社会人士及老领导提供的物件和各类材料等。

(5)其他单位组织和个人。

 

(二) ]中间大厅

1.    功能定位:

(1)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区域,是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育人目标及精神特质所在。

(2)历史性:将校名、校史和思想传统融合起来。

(3)现代性:学校的布局、发展愿景、活动场景和师生形象的呈现等。

(4)是本校展示自身文化厚度、精神面貌的客厅。

2.    设计风格:

(1)利用好自然和传统的资源,和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水文化滋养浸润,灵动鲜活的特质。

(2)追求历史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与大气、现代和开阔的校园建筑相一致;这也是本校面向未来的办学风格。

 

(三) 一楼走廊

两幢教学楼和艺术教室共同围成的U形长廊,是学校文化设计中难得的环境资源。这里提出“长廊文化”的概念,目的是统一设计,发挥出文化的浸润和课程的教育功能。

1.    功能定位:

(1)体现学校课程建设成果和文化品格,让学生在行走之间,获得知识与精神营养。

(2)是中厅的延伸部分,注重即时性和现代性。

(3)校史室重心在历史;中厅本身就是融历史和现代于一体的核心部分;而长廊的重心则是现代,是当下学校教育的窗口。

2.    设计原则:

(1)以学科为中心,分版块来设计。大体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科学技术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及相关社团活动成果等。

二是艺术体育类:音乐、美术、体育及相关社团创作活动等。

三是人文社科类: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和相关的社团活动及其成果等。

(2)在保证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设计方可以根据三个板块的特点来选择色彩和格调,如科技的理性,艺体的美感和社科的厚重等。

(3)作为学校接待参观常行的路线,设计时也需考虑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四)建筑及道路命名

     可在师生当中进行征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这里举例说明:

1.   围绕两幢教学楼的环形道路:笃行路。意在明确本校校训。

2.  内园和操场之间有两座桥:分别为蠡风桥(西侧)和蠡水桥(东侧)。蠡园之内的风和水,都包涵着本校特有的文化意蕴。

3.   图书馆:蠡风书馆(已定名)

4.    此外,报告厅、教学楼、食堂、计算机中心等都可以采用上述的方式进行征名,征名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与浸润的过程。


六、 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总结与生成

     以上,从学校的自然、人文及思想资源出发,对学校文化传统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了提升思想高度、提炼核心价值和体系化建设的三个重点,有重点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提升和发展。为了在文化设计中,能够突出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髓,同时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现将上述办学思想和理念进行总结和提炼,同时进行必要的生成和汇总。


(一) 文化建设主题:本真文化

        思想内涵:务本求真  乐美向善

从根本和本原出发,尊重事实,崇尚科学,敬畏真理,引领学子追求真、善、美,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育人价值追求宗旨。


(二) 核心价值:微笑成长

   体现于学校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微笑成长

(三) 体系梳理

1.    我们的追求(所求)

(1)学生成长状态:

 一是外在的神态:微笑。让每个孩子微笑成长(核心价值),是蠡中教育,追求理想中的教育的内涵。孩子的微笑是校园最美的花朵。

二是内在的情态:建设积极情态,追去高效学习(导学理念)

(2)学校环境生态:包括管理现代化和家校一体化。

一是管理现代化: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管理理念)

二是家校一体化: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学校,咱们携手共进(家校合育口号)

2.我们的行动(所行)

行动的总领:“笃行”(校训)

(1) 学校教育:分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教育课程化:微笑发展大课程(课程建设名称)

二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助生自助”(“六助”核心理念)

(2) 课堂教学:包括质量观和教学策略。

                 一是质量观:体现在“三问分数”中——分数如何,分数怎么来的,分数之外有什么。(三问分                            数)

                  二是教学策略:体现在“四问四清”中——问标层层清,问学段段清,问课堂堂清,问练题题                              清。(“四问四清”教学策略)

(3)我们的目标(所成)

集中体现在“三气”育人目标中:     

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三气”育人目标)

 

   (四)生成与发展

    1.校风:求真  乐美  向善

   2.教风:真理  真知  真情

   3.学风:自助  自觉  自立

   4.本真文化统领下的教育理念举要:

     (1)本真在我。

     (2)敬畏真理,崇尚科学。

     (3)我们的微笑,既是外在的神态,也是内在的情态。

     (4)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5)我们是湖畔学人,真山真水真理真情育真人。

     (6)教育课程化,学习自主化。

     (7)因自律而得自由。

     (8)蠡园,蠡湖,蠡风,蠡中精神,立校化人。


本真文化是思想浸润和价值认同的总领,构成了校园文化的背景和底色;“微笑成长”这一核心价值是文化体系的内核,将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目标全部地联系起来,而且具有较强的生成性,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和体系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总之,有思想,有核心,有体系的文化建设,才会真正地赋予学校文化以生命,使之不仅具有丰满健康的躯体,也具有体现自己品格的精神境界和高贵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