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默的孩子,绝望的内心
追剧到现在,越来越心疼颜子悠这个孩子。
一个男孩子,在他本该顽皮的年龄没有嘻笑打闹,只有耷拉的肩膀退缩的眼神,以及越来越多的沉默,这正常么?
他让我想起了安妮宝贝在《八月未央》里的那段话——
“小时候我是个沉默的孩子。
一个沉默无语的孩子会带来恐惧。
如果她在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她有残疾的嫌疑。”
这段话,是未央对她小时候的描述。
小未央的沉默,来源于绝望,一次次遭遇母亲歇斯底里的仇恨发泄,一次次被母亲伤害,一次次燃起的一点点希望都被扑灭,到最后习得性无助,再也燃不起一丁点儿对生活的希望了,便如行尸走肉般地任由生活摆布,不作一丝反抗,对生活的一切变得麻木,没有快乐,没有眼泪,不会去相信,也不会指望有诺言。
颜子悠的沉默来自于哪里?
剧中,我们看到颜子悠不是在学习的路上就是在学习的课桌边,妈妈田雨岚对他一切唯学习论,把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学习塞得满满当当的,不让他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最爱的足球不让踢,养小生物被责备,他没有了一丝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控制权全被在妈妈手里。一个人,没有一丝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力,他跟傀儡有什么区别?
另一方面,田雨岚每天洗脑似的地给他灌输一套一套的鸡血理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等这样的理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这些是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并且这样的灌输,会在孩子心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感官呢?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会让孩子内心对世界的光亮一步步扑灭。
甚至,当颜子悠在金牌班上遭遇了老师带有侮辱性语言的辱骂,他都不被妈妈保护,眼睁睁地看着田雨岚坚决地站到了老师的那边去为老师说话。颜子悠当时的眼神太让人心疼了,本来对妈妈还抱有一丝希望,看到妈妈的表现又失望地收了回来,埋下头。
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反抗的机会,在家长会上,老师设置了让孩子畅所欲言的环节,颜子悠鼓足勇气控诉田雨岚,说田雨岚爱的不是他,是考满分的他,说田雨岚口口声声的为他好,其实只是为了她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他开不开心愿不愿意,说田雨岚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他高兴……
听到孩子这样的控诉,田雨岚回到家里满腹冤屈,哭哭啼啼,说她这个当妈的多不容易,她每天操碎了心,她养着他,把他养这么大……他还不如扇她两个耳光……她是全家的恶人,她是他后妈……
田雨岚采取了另一种控制方式,弱势控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方式,一旦出现问题,不反思问题的缘由,直接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位置上坐好,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哭天抢地,这样,错误就全是对方的了,自己可怜又无辜了!
遭遇这一出的颜子悠,默默地回到房间关上门,坐在桌边抠指甲。
颜子悠反抗无能,只能自我攻击,任由田雨岚控制而不能做出一丝反抗了。
越来越沉默。
而内心,却有一片绝望在生长。
2、这到底是不是爱?
颜子悠说妈妈爱的不是他。
而田雨岚却一口一个爱他为他好。
田雨岚对颜子悠到底是不是爱?
如果是爱,为什么被爱的人,却被爱得越来越沉默?
如果是爱,为什么被爱的人,却被爱得忍不住自残?
如果是爱,为什么被爱的人,那么想要远离那个说着爱他的人?
近些年来,随着武志红等等心理学家的努力,中国几千年来背负的孝道的压力逐渐松绑了一些,道德的压力没那么大了,那么,对于一些事情我们便敢于去承认它的真相所在了。
这其中一个我们敢于承认的真相便是:父母也会不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剥除掉父母的身份,他们首先也是普通人,父母跟孩子之间,不会因为他们的这层关系就过滤掉了人性当中的那些阴暗面而只展现光明面,父母对孩子也有人性的阴暗面,如果他们自身还不能觉察,对孩子也会不爱甚至造成伤害。
我们看看田雨岚所谓的对孩子的爱——
1、对孩子唯学习论,学习比孩子本身重要,只看见学习,看不见活生生的孩子本人。
2、四处显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个学习好的孩子是她在周围人中刷存在感的重要工具。
3、不尊重孩子的喜好意愿,剥夺孩子的爱好,孩子只需要听从她的安排。
4、孩子被老师用带有人格侮辱性的语言辱骂那么久,视而不见,最后闹开了还坚决站到老师的那边维护老师。
5、孩子不能对她有一丝反抗,一旦反抗,她就是含辛茹苦的受害的母亲,孩子那就是个坏孩子了。
这是爱吗?
爱他,爱得忽视他本身的意愿喜好,爱得把他当个工具满足自身的需求,爱得眼看着他被霸凌也不管不顾,爱得对方说了一句不就又哭又闹的?
这不是爱,更像是利用。
就像我们利用任何一个工具一样,我们通过他达到我们自身的某个目的,而对于工具的感受,我们当然是不在乎的,当然也不允许工具反抗。
父母对孩子,剥开父母的身份,便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这个关系有没有爱,需要我们去看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感受。
田雨岚只需要一个听她安排的颜子悠,而颜子悠感觉那么压抑忍不住自残。这样的互动模式,这样压抑的感受,这里面,流动的更多的是伤害。
田雨岚一口一个为颜子悠好,其实只是打着为他好的旗号,而实际干的却是利用颜子悠满足她个人私欲的勾当。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文化土壤下,父母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总是那么容易畅通无阻,容易欺骗对方,欺骗周围人,甚至都欺骗了自己。
不过,行动不会骗人,感受不会骗人,结果不被骗人。
颜子悠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感受确实没错,他的妈妈不爱他。
3、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更多是在培养替死鬼
越来越觉得真爱的不易。
因为它需要一个健康的人格,充满爱的心和良好的自我觉察。
缺少这些,与其说你在爱别人不如说你在以爱之名,爱你自己,而对别人,或许更多只是伤害。
田雨岚经历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成长,等她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物质生活充裕,她孩子面对的,再也不是她成长时候的那个匮乏环境了,她的孩子完全可以以一种比较轻松的姿态,去享受生命的这场旅程。
但她不让。她看不见真实的颜子悠和颜子悠所面对的环境,她把她内心的那个慌乱的小孩投射到了颜子悠的身上,她要让颜子悠一刻也不轻松,苦哈哈地背起她小时候背起的沉重负担,负重前行。
替死鬼心理,指的是,一个人当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于是,他会在他的生活中选择一个人,让他去重复他的命运,如此,他才能得以解脱。
一个母亲,当她的成长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她最容易下手抓住的那个替死鬼,是她的孩子。
田雨岚,那么费力地见不得颜子悠闲下来一小会儿,那么费力地不让颜子悠高兴,那么费力地剥夺颜子悠的兴趣爱好,那么费力地,把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苦哈哈的沉默的退缩的孩子,她是想要让她曾经遭受的命运,让颜子悠也遭遇一遍么?
学习,本是我们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的一种方式,怎么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至高无上般的存在了呢?
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让步于它,生命除了它,没有了其它。
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难道不让人起疑吗?学习再重要,怎么重要得过一个人本身呢?怎么就不能允许有一丁点个人的时间空间呢?怎么就不能有个人的喜好爱好呢?怎么就不能有个人的尊严呢?怎么就不能有个人的想法和反抗呢?
学习,多么义正严辞的方式,通过它,我干什么似乎都显得无比正义。在学习的掩盖下,伤害于是变得那么不着痕迹。
学习,只是一个好用的旗号罢了!
在学习的掩盖下,颜子悠是田雨岚试图抓住的替死鬼。
让颜子悠成为小时候的她,去背负她的沉重包袱,去品尝她的战战兢兢,去感受她的人下人的滋味,去尝试她的想要而不可得,去面对她的生活的无限的压迫,以及暗无天日和没有希望……
这,或许才是田雨岚潜意识里,真正的目的所在。
而田雨岚似乎也达到了她的目的,一个越来越沉默的孩子,一个忍不住自残的孩子,一个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的孩子,该有些那个时候的她的样子了吧。
别轻易说爱。
请承认你的伤害。
虽然这是那么不容易。
田雨岚,这个自身内心有着那么大缺口的人,她自身的那个匮乏如果没有补齐,她口口声声对别人的爱也是有毒的。
特别是当她对她自身完全还没有一丝觉察,还一腔执念地认为她就是爱孩子啊!那么有毒的爱,会把颜子悠的未来推向何方?
如果是真实世界的颜子悠,最好的方式是,有人能够告诉田雨岚,让田雨岚去接受心理咨询,让她看到她内心的黑洞,让她去好好爱自己弥补自身,并给颜子悠更多的个人空间不干涉。
不然照这样下去,一个替死鬼的未来,真的是一个让人十分担心的未来。
一个沉默的孩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八月未央》中,小未央以隐秘的方式杀死了她的妈妈,她用极端的方式在沉默中爆发了。
颜子悠呢?他会选择爆发,还是选择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