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webpack
的进阶用法,演示内容继承自上一篇文章的内容,所以没看过上一篇文章的建议先学习上一篇内容再阅读此篇内容,会更有利于此篇的学习~
文件指纹
文件指纹指的是打包输出的文件名后缀,一般用来做版本管理、缓存等
webpack的指纹策略有三种:hash
、chunkhash
、contenthash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每种hash影响的范围不同。
占位符
webpack提供占位符用于将特定信息附加在打包输出的文件上
名称 | 含义 |
---|---|
[ext] | 资源后缀名 |
[id] | 文件标识符 |
[name] | 文件名称 |
[path] | 文件的相对路径 |
[folder] | 文件所在的文件夹 |
[hash] | 模块标识符的 hash,默认是 md5 生成 |
[chunkhash] | chunk 内容的 hash,默认是 md5 生成 |
[contenthash] | 文件内容的 hash,默认是 md5 生成 |
[query] | 文件的 query,例如,文件名 ? 后面的字符串 |
[emoji] | 一个随机的指代文件内容的 emoji |
我们可以使用特定的语法,对 hash
、 chunkhash
、contenthash
进行切片:[chunkhash:4]
,像 8c4cbfdb91ff93f3f3c5
这样的哈希会最后会变为 8c4c
。
hash
与整个项目的构建有关,只要项目内文件有修改,整个项目构建的hash值就会改变
我们使用多入口打包来体验一下: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ain: './src/main.js',
index: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hash:6].js',
path: __dirname + '/dist',
clean: true
},
// ...
}
此时我们使用了占位符来设置文件指纹[name].[hash:6].js
代表的是文件名+6位hash
此时我们执行npm run build
,看打包出来的内容如下:
此时两个js文件的hash
都是207495
我们修改一下index.js
的内容,再打包一次
我们会发现此时两个js文件的hash
都变成了9f0e2d
chunkhash
chunkhash 是和 webpack 打包的模块相关,每一个 entry 作为一个模块,会产生不同的 Chunkhash 值,文件改变时只会影响当前chunk组的hash值
我们再来看看chunkhash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ain: './src/main.js',
index: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hunkhash:6].js',
path: __dirname + '/dist',
clean: true
},
// ...
}
还是延用上面的例子,这次我们只修改main.js
文件内容
修改前两个文件的hash值如下:
修改后:
此时只有main.js
的打包产物的hash发生了变化
contenthash
contenthash 是和根据文件内容相关,单个文件发生变化,只会引起此文件的hash值
这里我们使用miniCssExtractPlugin
将CSS内容提取成文件,并为它设置contenthash
// webpack.config.js
const miniCssExtractPlugin = require('mini-css-extract-plugin')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ain: './src/main.js',
index: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ontenthash:6].js',
path: __dirname + '/dist',
clean: true
},
mudole: {
rules: [
{
test: /\.css$/,
use: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css-loader']
},
// ...
]
},
plugins: [
// ...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filename: 'css/[name].[contenthash:6].css'
}),
]
// ...
}
然后打包看一下此时的hash:
我们修改index.css
内容再打包一次
此时只有index.css
的打包产物hash值发生了变化。
根据不同的文件类型一般选择不同的文件指纹策略,通常情况下:
- JS文件采用[chunkhash]文件指纹策略
- CSS文件采用[contenthash]文件指纹策略
- 图片资源采用[hash]文件指纹策略
代码压缩
压缩JS
目前最成熟的JavaScript代码压缩工具是UglifyJS
,它能够分析JavaScript语法树,理解代码含义,从而能做到诸如去掉无效代码、去掉日志输出代码、缩短变量名等优化。但很遗憾的是UglifyJS
不再维护,并且它不支持 ES6 + 。
现在推荐使用的是Terser
,它在 UglifyJS 基础上增加了 ES6 语法支持,并重构代码解析、压缩算法,使得执行效率与压缩率都有较大提升,并且Webpack5.0 后默认使用 Terser 作为 JavaScript 代码压缩器
简单实用: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optimization: {
minimize: true
}
}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模式中构建时,Terser压缩是默认开启的
当然它也允许你通过提供一个或多个定制过的TerserPlugin实例,覆盖默认的压缩工具,实现更精细的压缩功能
// webpack.config.js
const TerserPlugin = require("terser-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
optimization: {
minimize: true,
minimizer: [
new TerserPlugin({
parallel: true,
terserOptions: {
// https://github.com/webpack-contrib/terser-webpack-plugin#terseroptions
},
})
]
}
}
在Webpack4中 默认使用 uglifyjs-webpack-plugin
压缩代码,也可以通过 minimizer
数组替换为 Terser 插件
压缩CSS
CSS代码同样也可以使用webpack来进行压缩,比较常见的CSS压缩工具有:cssnano
、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对于 webpack5 或更高版本,官方推荐使用 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该插件是使用 cssnano
优化和压缩 CSS,支持缓存和并发模式下运行。
安装:
npm i 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配置:
// webpack.config.js
const CssMinimizerPlugin = require("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 用压缩css
const MiniCssExtractPlugin = require("mini-css-extract-plugin"); // 用来提取css成单独的文件
module.exports = {
//...
module: {
rules: [
{
test: /.css$/,
// 注意,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与 style-loader不能同时使用
use: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css-loader"],
},
],
},
optimization: {
minimize: true,
minimizer: [
// Webpack5 之后,约定使用 '...' 字面量保留默认 minimizer 配置
"...",
new CssMinimizerPlugin(),
],
},
plugins: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使用 mini-css-extract-plugin
将 CSS 代码抽取为单独的 CSS 产物文件,这样才能命中 css-minimizer-webpack-plugin
默认的 test
逻辑。
压缩HTML
我们之前使用的html-webpack-plugin
,它除了可以生成html模版,也可以用来对html进行压缩。
htmlWebpackPlugin常见参数
template
:模板的路径,默认会去寻找src/index.ejs
是否存在。filename
:输出文件的名称,默认为index.html
。inject
:是否将资源注入到模版中,默认为true
。minify
:压缩参数。在生产模式下(production
),默认为true
;否则,默认为false
。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
plugins: [
//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public/index.html',
filename: 'index.html',
minify: true
}),
]
}
生成的 HTML 将使用 html-minifier-terser
和以下选项进行压缩,所以它实际上的压缩功能其实是html-minifier-terser
来实现的,更多配置可以查看这个工具文档
{
collapseWhitespace: true,
keepClosingSlash: true,
removeComments: true,
removeRedundantAttributes: true,
removeScriptTypeAttributes: true,
removeStyleLinkTypeAttributes: true,
useShortDoctype: true
}
禁止生成LICENSE文件
经过上面这些配置后,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每个bundle
产物都多了一个同名的LICENSE.txt
文件,打开一看里面都是一些注释内容。
为什么会生成这些文件,带着疑惑我去翻了下官方文档,Webpack5 默认压缩代码工具为terser-webpack-plugin
,那就先从它入手吧。
在它的配置中找到了extractComments
参数,默认值为true
,表示将注释剥离到单独的文件中。
如果我们不想要,直接关掉该配置就行了
module.exports = {
// ...
optimization: {
minimize: true,
minimizer: [
new cssMinimizerPlugin(),
new terserPlugin({
extractComments: false, // 关闭注释剥离功能
}),
'...'
]
},
}
CSS增强(autoprefixer)
前端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处理兼容性,因为前端的运行环境并不固定,可以在各种浏览器以及各种webview中运行,并且每个浏览器厂商对CSS的写法也各不相同,这就势必会导致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为了兼容各种浏览器内核,圆角属性应该这样写:
.container {
-moz-border-radius: 16px;
-webkit-border-radius: 16px;
-o-border-radius: 16px;
border-radius: 16px;
}
试想一下如果在开发中需要你这样写,那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我们一般都会通过webpack配置插件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处理CSS我们首先会想到postcss
,没错webpack也有使用postcss处理CSS的loader --- postcss-loader
,然后我们还需要使用postcss
的插件autoprefixer
来帮我们自动添加浏览器前缀。
安装:
npm i postcss postcss-loader autoprefixer
修改配置: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
module: {
rules: [
//...
{
test: /\.css$/,
use: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css-loader',
{
loader: 'postcss-loader',
options: {
postcssOptions: {
plugins: ['autoprefixer']
}
}
}]
},
]
}
//...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自定义转换的规则,最好是将 autoprefixer 的 browsers
选项替换为 browserslist
配置。在 package.json
或。Browserslistrc
文件。使用 browsers
选项可能导致错误,并且browserslist
配置可以用于 babel、 autoprefixer、 postcss-norize 等工具。
比如package.json中配置browserslist
:
// package.json
{
//...
"browserslist": [
"last 10 Chrome versions",
"last 5 Firefox versions",
"Safari >= 6",
"ie> 8"
]
}
此时我们打包的CSS的产物就会自动添加浏览器前缀
静态资源拷贝
假如我们需要在html中引用一些不需要打包处理的资源,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在index.html
中引入了一些日志的工具函数,这时候我们直接跑起来会发现这个文件直接404了,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写的路径肯定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打包后这个utils
文件肯定是不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会报404
所以这里我们需要使用copy-webpack-plugin
将文件拷贝至dist
目录下
// webpack.config.js
const copyWebpackPlugin = require('copy-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 ...
plugins: [
new copyWebpackPlugin({
patterns: [
{from: 'module', to: __dirname + '/dist/module/'}
]
}),
]
}
此时再打包,我们会发现dist
目录下已经有了module/utils.js
,并且页面也不会再报404了
sourcemap
SourceMap 就是一个信息文件,里面储存着代码的位置信息。这种文件主要用于开发调试,现在代码都会经过压缩混淆,这样报错提示会很难定位代码。通过 SourceMap 能快速定位到源代码,并进行调试。
比如我们没有开启sourcemap
,然后开发过程中报错了,它的报错信息是这样的:
定位过去是打包后的内容,这样的话对我们排查报错非常不方便。
当我们开启sourcemap
,再来看看这个同样的报错是怎样的: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
devtool: 'eval-cheap-module-source-map',
}
此时的报错指向就非常清晰了~
关键字
devtool的值有20多种,并且都是由以下七种关键字的一个或多个组成
eval
关键字
当 devtool
值包含 eval
时,生成的模块代码会被包裹进一段 eval
函数中,且模块的 Sourcemap 信息通过 //# sourceURL
直接挂载在模块代码内
source-map
关键字
当 devtool
包含 source-map
时,Webpack 才会生成 Sourcemap 内容
cheap
关键字
当 devtool
包含 cheap
时,生成的 Sourcemap 内容会抛弃列维度的信息,这就意味着浏览器只能映射到代码行维度
module
关键字
module
关键字只在 cheap
场景下生效,例如 cheap-module-source-map
、eval-cheap-module-source-map
。当 devtool
包含 cheap
时,Webpack 根据 module
关键字判断按 loader 联调处理结果作为 source,还是按处理之前的代码作为 source
nosources
关键字
当 devtool
包含 nosources
时,生成的 Sourcemap 内容中不包含源码内容 —— 即 sourcesContent
字段
inline
关键字
当 devtool
包含 inline
时,Webpack 会将 Sourcemap 内容编码为 Base64 DataURL,直接追加到产物文件中
hidden
关键字
通常,产物中必须携带 //# sourceMappingURL=
指令,浏览器才能正确找到 Sourcemap 文件,当 devtool
包含 hidden
时,编译产物中不包含 //# sourceMappingURL=
指令
devtool的值以及各自的功能可以在webpack文档上查看
如何选择
对于开发环境,适合使用:
eval
:速度极快,但只能看到原始文件结构,看不到打包前的代码内容;cheap-eval-source-map
:速度比较快,可以看到打包前的代码内容,但看不到 loader 处理之前的源码;cheap-module-eval-source-map
:速度比较快,可以看到 loader 处理之前的源码,不过定位不到列级别;eval-source-map
:初次编译较慢,但定位精度最高;
对于生产环境,则适合使用:
source-map
:信息最完整,但安全性最低,外部用户可轻易获取到压缩、混淆之前的源码,慎重使用;hidden-source-map
:信息较完整,安全性较低,外部用户获取到.map
文件地址时依然可以拿到源码,慎重使用;nosources-source-map
:源码信息缺失,但安全性较高,需要配合 Sentry 等工具实现完整的 Sourcemap 映射。
解决跨域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跨域问题,对于本地开发我们一般可以通过配置代理来解决
我们先来简单写一个接口: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api/getInfo', (req, res) => {
res.json({
code: 200,
data: {
name: 'nanjiu',
age: 18
}
})
})
app.listen(3000, () => {
console.log('服务已启动~')
})
然后把服务跑起来,再到vue项目中去调用
const getInfo = async () => {
try {
const res = await axios.get('http://localhost:3000/api/getInfo')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console.log(err)
}
}
这时候你会发现接口调用跨域了
配置代理
接着我们再来通过webpack配置代理解决跨域问题,由于我们本地使用了webpack-dev-server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它来配置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
devServer: {
hot: true,
open: true,
proxy: {
'/api': 'http://localhost:3000'
}
}
}
这个时候我们的接口请求就正常了
由于篇幅问题,这篇文章就介绍到这里了,后面会接着更新webpack
更多高级用法。
如果这篇文章有帮助到你,❤️关注+点赞❤️鼓励一下作者,文章公众号首发,关注 前端南玖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