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1)

共读早已在4号就开启,昨天拿到新书,今天开始阅读。

很吸引人的一个书名,《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估计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的大脑天生不是用来思考,甚至是避免思考的。我们的大脑对于看、动更有优势。

由此得出大脑思考的三个特点:缓慢的、费力、不可靠。


既然思考这么费劲,我们是如何度过一天的?靠的是由于习惯形成的记忆。

好消息是,尽管大脑不擅长思考,但其实我们是喜欢思考的。或许会因为喜欢而有所改变?解决问题会带来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吸引人去思考,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太难或太简单都不可靠。这就有点接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了。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


作者更厉害之处在于反向思维:我们可否让思考容易点,而不是降低题目难度?


那么,我们究竟是怎么思考的?了解思考的机制,会帮助你理解学生是如何思考的。

作者从最简单的大脑思维模型开始,思考包含三个信息,涉及到的有三个概念,第一是周边环境,第二是工作记忆的大脑,等价于意识,保存正思考的事情;第三,还有个长期记忆,包括你记忆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否一样?查阅了资料,过程性知识就是怎么做的知识,那么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应该一致)的仓库,平时不动,进入工作记忆时才浮现到意识中。

简言之,思考要用到环境信息,但环境信息往往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需要用到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来补充解决。


而思考,就发生在你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方法组合时,发生。所以,长期记忆中储存着正确的程序对思考很有帮助。

而当工作记忆空间储存不足,就会导致思考困难。

小结:思考的成功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工作记忆的空间大小;缺少一个方面,就可能导致思考失败。


对课堂的启示是什么?

第一,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即让问题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第二,意识到学生认知能力限制,意味着知道学生缺乏哪些认知,需要及时补充,提供相应的支架,比如文字或画面,或视频等;(作者建议是,如果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就留待到能解决问题的时候)

第三,解释待解决的问题,即让问题和学生有关联,以终为始的备课思想,确定中心问题,使问题吸引学生,又能估计学生认知限制(长期记忆里面的相关知识)。

第四,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好奇,促进思维持续发展,而非仅仅是激发兴趣;

第五,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差异主要源于预习程度,家庭支持程度;布置不能完成的作业会让孩子们掉队更远。

第六,改变速度。即适当“换挡”,引发学生新兴趣。即课堂上学习需要一定的节奏。

第七,坚持记日记。便于形成长期记忆,特别是记录成功控制问题难度的时刻。成功思考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长期记忆的数量和质量。


反思:

以上7点,要完全能够做到,定能成就一个优秀的教师。

反思下上述七点,都有相应的大概念:

第一点说的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三点说的是前概念和学习支架的搭建;

第四点说的是大问题;

第五点接受并尊重差异性;

第六点课堂要有浪漫精确综合的节奏;

第七点是日记记录课堂。记忆课堂的成功,也记录失败的课堂。

以上七点当化为教师备课、上课、辅差的自动化概念,熟练运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