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自上而下”法

说起读书,几乎没有人会说自己不会的;可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好像能说清楚其中真谛的人还真不多。今天,我就从思维导图阅读法的角度出发,解读一下这个很多人不得其法的话题。


首先,要搞清楚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又可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此时的我们只要掌握语言中字词的基本含义,打个比方:就是看到一句话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这种初级阅读能力是后面三种类型阅读能力的基础。


检视阅读其实是一种略读或者泛读,解决的是“这本书在说什么?”我们可以从序言和目录开始浏览,索引和后记,出版信息、作者简介等等都可以粗略过目一下!重点是关注书名和目录,因为这两个部分透露了作者写书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内容,可以从中提取大部分核心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性地浏览部分章节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而定!


分析阅读是我们能做到的做好的阅读方法,解决的是“这本书的系统是什么?”这种阅读需要花时间深入文本“咀嚼消化”,透视并列出整本书的大纲,找出作者想表达的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并能灵活运用。这个过程要找出书中重要的关键字、词、句,有点像古人作诗的“炼字”!如果我们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当我们有清晰的答案时,那么这本书就算读完了!


主题阅读其实是比较阅读,根据特定的主题关键词选定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书籍,从我们关心的主题出发,挑选不同书上的章节加以分析、比较阅读。这种方式对读者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学会以自己的选题为核心,对比、验证、批判、完善不同作者之间的观点和案例,最后化为己用!


其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今天的社会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一年的出版物在二十万种以上,我们穷尽一生也难以面对这样的信息海洋。那么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让阅读变得真正高效呢?英国人东尼·博赞给出了答案:带着思维导图去阅读!限于篇幅,我只能说一说其中一种简化版的思维导图阅读法——自上而下法!这种方法把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融合在思维导图的框架之中,结构化一本书的核心模块,达到系统阅读的目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种方法都会有其适用范围,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

1.整体架构:用检视阅读快速浏览整本书的大致信息,从中提取核心关键词列出整本书的大致框架。书名和目录章节大标题是关注的重点,往往从这两个出处就能找到作者写书的逻辑结构和整体框架,大脑中对书的分类和关注的重点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此我要多说两句:有很多读者拿到书,直接跳过这两个地方去读书中内容,结果还不如上网听别人拆解说书,比如《樊登读书》!但每个人解读一本书的视角和需求都不相同,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碎片化的输入取代不了自我阅读!

2.从上到下:在梳理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进入书中内容。不过此时依然用检视阅读继续浏览每一章每一节的框架,大标题和小标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把相关内容整合到整体框架的下一级分支中,从标题中列出关键词,它们是书里的重要概念术语(或者观点、论点,下同)。

而这些概念术语其实就是作者用来解释说明他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然后我们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整本书的脉络是否全都清楚了?如果有疑问,就重复前面两个步骤;如果没有疑问,就继续往下看书。

接下来,我们要正式进入文本的分析阅读:可以从跳读每一章每一节的开头提示和课后小结开始,抓住每一段的首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书里面用重点符号或者加粗字体标出的内容,把这些关键句按照一定的顺序圈出来,根据它们之间的关联设法构建出这本书的基本论点,书中的主旨也呼之欲出了。

这是阅读的第三层内容,我们还要和前面两个步骤搭建的框架结合起来,此时大约可以掌握书中4%的核心内容和20%的重点内容,剩下76%的内容都是用来解释说明的数据和案例。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内容搭建好骨架之后,再去理解外面的“皮和肉”就会事半而功倍了。

3.回顾复盘:看完整本书之后,我们还要把书中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对于同一领域的知识要进行对比筛选,做到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定期复盘、反思总结自己没有吃透的地方,考虑一下要不要找到同样类型的书进行主题阅读,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毕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是阅读最根本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的“自上而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