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好久不见,我是汶川。
洗澡的时候存了好多话想对你们说,但是每次出了浴室就忘了。
最近在宕机,在停下来,约了许多人喝咖啡。
一边在聊,一边想着今年剩下的时间,下一年,未来的三到五年要干嘛。
1
工作到了第四年,是个瓶颈?
前段时间和个朋友聊天,她在一家视频内容公司,背着1200万一年的业绩,极少加班,没有跳槽的想法,谈了个男朋友,周末就找个短途目的地旅游,安安稳稳地过着小日子。
“我开始养老了。”她说。
实话说我内心是有点小惊讶,因为这个家伙是和我大学通宵达旦折腾了N多事情的人,动不动就有超多躁动的想法,冲动想去做些创作的人。
如今待在自己喜欢的视频内容团队,极少去跟片,也已经丧失创作的欲望了。
我呢,从广告公司出来之后,就开始创立了摄影猫不斩,但其实并没有沉下心来,用三年时间全身心投入去做。
也许是害怕自媒体的泡沫,也许是看到自己所在领域的天花板,也许是外面风口换了一个又一个,担心自己跟不上。
于是这三年,陆陆续续也进了几个创业公司去看,却全都无疾而终。
特别前段时间,花了四个月时间组建团队,想着大干一场,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告别。
退出新团队的时候,心酸之余,已经开始在怀疑自己在职场上的商业价值。
觉得已经无法在一个地方安定地待下去了。
2
最近看到一个讨论话题,叫“社会时钟”,指的是“到了什么年纪干什么事”的社会潜规则。
这是一种来自社会的外部期待,是整个社会文化所形成的一种生命节奏。
它会迫使处在相同文化场景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某种节奏往前走。
我27岁了,按部就班地毕业工作结婚(还没)生子,但这几年的摸爬打滚,似乎渐渐看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
不遵循“社会时钟”,选择自己的“人生时钟”,才会变得开心一点。
我从小就是个贪心的人,总想着自己什么都要会,什么都得会。
“身上都是刀,但却没有一把是锋利的。”
做过产品的人都知道这是最危险的状态,正确做法应该是用最小MVP去验证,聚焦聚焦再聚焦,用单点突破,才慢慢迁移跑道扩散影响力。
一直在想,为什么自己总是不安分,想要各种闹腾。
难道是因为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因为希望获得所有人的喜欢,所以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反抗人和事。”
在满足各种人各方面的期待,最终让自己变的四不像?
“每当我们说“我想怎样怎样”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而是想让别人看起来像是想怎样怎样。真正想的人,他们总是什么都不说,一扭头找人借个自行车,骑着就走了。”
3
前段时间一直在问朋友一个问题:
“如果余生只能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她停顿了片刻,说:“我想开家餐饮店,和我爸妈一起工作。”
我找不到自己余生想要做的那件事。
从大二开始自立更生,我做过半吊子的设计师,准专业级的主持人,准专业级的摄影师,全职广告人,全职自媒体人,全职运营人,涉及在线教育、传播、广告、创意、自媒体等等。
但我没法说明哪件事是我今生最爱,必做不可。
于是我转念一想:
“有没有哪件事,是你这辈子不做就一定会遗憾的。”
那倒有,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去看看这个世界。
这是18岁那年就定下的目标。
向小丁求婚的时候,数了下我们已经走过了五六十个城市,七八个国家。
想通了这一点,就得出了下一个短期目标,干多一年,再弄一百万,然后还下一年房贷,剩下的钱就可以拿出去环球了。
那实现路径呢,正在想,从自己的价值出发。
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为大家提供什么价值,帮助解决大家的什么痛点。
切切实实地回归到用户价值上去,为他人提供价值,从而赚取旅游经费。
另一方面,也想清楚了自己是那种“宁做海盗,不当海军”的人,从不犯错的无聊的人生,真的是一秒都待不下去。
“余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大于一份稳定工作的保险单,大于做一只圈养的猪了此一生。”
接下来,是要把自己埋到土里,重新生根发芽。
4
人生来就分成了两类:
一是悲伤的人,二是快乐的猪。
我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你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