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有个“67届老同学”微信群

图片发自App


在渤海之滨的塘沽,有一个“67届老同学”微信群,成员30多人,都是50年前原大沽渔校的学生,其中少数在外地的同学也有加入,例如在呼和浩特的我。

这个同学群的母校情结令人唏嘘。因为半工半读的大沽渔校,早在1969年就改为了与原校学生再不相干的东沽中学了。而67届的同学因文革推迟到1969年才离校,自始至终陪伴着大沽渔校走完了全程,母校情结最甚。

如今67届的同学们大部分经过上山下乡,小部分经过入伍当兵或出了校门进工厂,都走完了在职生涯,又大都游子般地回归了塘沽。这时候,同学们发现,离校后拼搏了大半生的曲折经历,可以很容易地放下,唯独对花样年华时欢聚在大沽渔校的记忆不忍割舍,一生难忘。

于是,“67届老同学”微信群就成为了与母校隔空相望的港湾,大家在群里返璞归真,梳理人生,把所有不爽归零。

我是前不久经群主“琪琪姐”相邀加入了“67届老同学”群,与分别了几十年的校友微信,不由得心潮澎湃,便连续一个月每天定时在群里发一篇我写的回忆文章,其中就有在校的往事和与同学一起当知青的故事。过去的事情讲给老同学听,好似穿越了一回。

昵称“希希姥姥”的同学在群里发文回应:“每天都准时看你的文章,很感人,看完后心里有一种或甜或苦的别样滋味……(略)”

虽然我不知“希希姥姥”是哪位女生,但悲悯柔肠的字里行间,在我的眼前闪现出美丽善良的温婉模样。

赵瑞芳在校时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女生,阅读了我的“每天一篇”很是惊讶,因为我那时的少言寡语在她的印象里难以改变。赵姐感慨万千地语音与我叙旧,当年她那“两根大辫粗又长,微笑经常挂脸上”的老大姐风范,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也不知昵称“意美克”的同学是哪一个,她在阅读我的文章时,发文、发图迅捷回应,雷厉风行的作派,在我的眼前勾勒出了活力四射的学妹形像。

姚占林是回应我较多的一位男同学,虽不同班,但他还能回忆起我在校时的一些片断,微信里原创打油诗戏说当年“少年壮志不言愁”。

深感惭愧的是,在班里经常被我无端找茬发难的女同学“敏”,成了微信给我鼓励最多的人。

……

在渤海之滨的塘沽,有一个“67届老同学”微信群,穿越时空沐浴着校园的春风,岁月带不走熟悉的姓名,记忆中还是那年轻的笑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塘沽有个“67届老同学”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