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记忆》36:成都“首街”东大街

【本文作者: 韩忠智;摄影:张郁菲、陈志强、完璧】

        成都东大街曾在商业场和春熙路修建前被誉之为“成都首街”,其富庶繁盛程序可想而知。

        东大街的兴起,源于唐代。唐之前,成都城繁华于隋城与大城内,东城垣之外当属荒郊。唐代中叶,成都人口渐增,由原城垣之内往外迁移。唐玄宗幸蜀后,颇仰佛教的玄宗建规模宏大的大慈寺于城东,节度使韦皋复加修治,东郊逐渐人烟兴旺。后韦皋开凿解玉溪,流经大慈寺前,再于内外二江合流外建合江亭,附近建菩提寺、宝应寺等,加之贞元年间开辟的成都城南门之新南市,成都的东南区域就此繁华起来。而作为旧城往外东方向延伸的主要干道东大街自然顺时应势,日趋繁盛。高骈出任西川节度使时,再次扩展兴建城垣,城东圈围之地尤广,东大街之盛亦再上台阶。其筑建新城之史有《资治通鉴·唐纪》为佐证。

       早在五代时,大慈寺之南既今东大街一带,为市集所在,五代之后成为商贾及游乐之胜地。说起东大街的夜市,许多旧俗习袭多年,那热闹的场景更是代代相传,少有间断。每至黄昏后,百货萃集,设摊肆于阶上。游人摩肩接踵,有如赶集。按旧定俗成的规矩,城守署至走马街口为售卖饮食之摊贩,什么粉子涝糟、担担面、卤肉锅魁、甜水面……糖油果子、冰糖葫芦,但凡是成都民间的各色小吃,大多能在逛夜市之时见到,行至此段时那口鼻生香的滋味引人垂涎。顺路往下,西至臬台衙门,汇集的是江湖卖艺和看相算命的。诸如“张半仙”、“李神婆”之流尽聚此段,一张张铁嘴口沫四溅,一段段因果众说纷纭。还有那跑龙套、弄把式、售卖跌打膏丸的艺人。买与不买不重要,单是那些有真有假的胸口碎石,脊背断棍、头裂青砖这些“绝活”就令人眼花缭乱了。再往下走,到制台衙门一段,多是经营佳肴的饭店,档次和格调自是与那街摊之食不同。跟着行至盐市口,此段街面两旁全为挑灯延时营业的洋广杂货商户,兼有少数贬卖旧书的摊贩。接近盐市口,便成了小手工业品的天地了,林琅满目的各色小商品良莠参差,叫卖和吆喝之声此起彼伏。这里的热闹场景自华灯初上一直延展至夜半,东大街也成了民间百姓日常游乐胜地,更多的人并非专程至此采买物品,而是借此游玩,故旧时民间流传着“赶东大街”的俗语。

        著名文学家李劼人先生在其《死水微澜》中写道:“凡是大绸缎铺,大匹头铺、大首饰铺、大皮货铺以及各字号,以及贩卖苏广杂货的水客,全部在东大街。”这段文字,是对清以后的东大街之富庶情形的描写。那清一色的上等里漆铺板门面光亮气派,各号招牌各有讲究,那是黑底描金,凸显贵气。先说下东大街,东起东门,西至北打金街南口,光绪五年后改至南糠市街南。街口筑有牌楼,横额“既丽且崇”四字源自于左思之《蜀都赋》。其街之北是城隍庙,庙内集聚众多饮食和百货店铺。据说,曾有在庙内售卖十全大补汤的,生意还曾一度红火。往下至南纱帽街口的一段是中东大街,旧名为下东大街中段。明代的税课司茶局设于街北,西面是泾县会馆。再往下是上中东大街,原居名为下东大街上段。街北有刘氏祠,其西有向氏祠,紧邻的是明代专门监督地方军事的清军察院,又称清军御史署。接下来是城守东大街,清以前街名为中东大街东段,其西口至春熙路南。街的北首是明代都司衙门所在地,当时又称此街为东门内正街。到了清代,原都司署改设为城守游击署衙,专管守护省城,因而街名亦因此变更为城守东大街。顺道而下是西中东大街,旧称中东大街西段。明代的长史司署和按察使衙门设于街北,改朝换代后,清按察使署仍设于明代旧址之上。最后至盐市口的一段是西东大街,街东有鱼市口,买鱼卖鱼,热闹经年。此街亦是老成都的匹头商户聚集区域,街南靠近青石桥街口的“马裕隆”是成都最早开设的大百货商店。整条东大街共分六段,全长约1520米。

        正如李劼人先生文中所述,这条被称之为“首街”的东大街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当之无愧地成为成都商业文化的炼金石。中国历史步入清末民初之后,东大街上的商业氛围愈发浓厚了。首先,是“绸缎商帮”雄踞。千余米的各街段上分布了专营绸缎贸易的商户数以百计。其中的“干德元和”、“杨仁和长”以及“吴裕丰源”等商号为名噪一时的绸缎贸易的老字号。还有如设在上中东大街向氏祠内的“杨昌茂全”和设于城守街段的“罗荣兴”等数十家从事织绸生产的机房,其绸缎生产能力为当时成都乃至四川之最。除此之外,又有专营湖绉生产的商号近百家,知名的有下东大街的“蔡兴盛隆”、上中东大街的“张乾泰永”德昌店、上东大街的“王义泰隆”等等。再加上如中东大街的“彭开源远”西东大街的“钟永兴”等数十家经营布匹和洋广杂货的商号,林林总总算下来,但凡是当时稍具名气的绸、布商均汇于东大街开店营业。因而东大街也成为了当时成都的疋头一条街。

        除了疋头业在东大街的兴盛之外,当时成都的“玉器商帮”各知名商号也汇于此街,尤以城守街一带最为集中。诸如经营玉器杂货的“张集义公”、“郭元茂兴”、“陈富源生”等总有十余二十家。还有“张同兴昌”、“何涌源长”等二十多家经营栏杆业的商户驻扎于东大街各段。西中东大街设立的“李世德辉“银庄和西东大街云祥店内的“郝建顺明”账庄皆为当时颇具实力的私营银号。“华洋大药房”的进驻,则是成都药材帮向东大街渗透的标志。紧随其后入驻的有中东大街的“金精一堂”、上中东大街的“杨万源亨”、下东大街的“恒昌新”等,共约十五家。“白纸帮”来了,“张义昌恒”等十余家纸品店开门纳客。“店帮”也来了,“邹德昌店”等三十余家大大小小的客栈、店房分布于各街段之上。还有“油米帮”的“杨云龙号”、“钟泗兴通”等,“茶叶帮”的“陈广丰泰”等,“扇庄帮”的“姚金兴成”等,“金号帮”的“张金隆兴”等,再有“夏布帮”、“盐酒帮”、“大绸帮”、“丝烟帮”共数十种行业数百家商号汇聚首街。有“钟明胜远”商号于西中东大街一段开店售卖木炭和石炭。“刀剪帮”也不甘落后,其位于城守街的“廖广东”及其新号均是老成都刀剪业中的佼佼者。

        民国时期,杨森督川,他推行兴修马路的新政。先是将东大街拓宽,将原红砂石板的街面改成碎石路。然后又令修整沿街的角檐,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此举引起了沿街商家的抵触,当时名噪成都的“五老七贤”为此专程拜访杨森,却遭到杨森拒绝。杨森还出动了军警,强行督促施工。后来,商业场和春熙路相继建成,这条昔日的商业首街也慢慢淡去,而它自唐朝以来绵延数百年的精彩却留在了老成都历史的画卷上。

(完璧摄影)

(下篇《金融中心东大街》)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记忆》36:成都“首街”东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