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内经》的成书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经典。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的理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而且2000多年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因此后世医家把《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并把它作为中医学者必读的医学典籍。

一、《内经》的成书

1.《内经》的书名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关于“黄帝”,战国秦汉时期许多史学家,都把他说成是古代的一个帝王,皇甫谧(mi)《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号。“其实,“黄帝”并非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氏族,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据《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所述:“传说黄帝曾居住涿(zhuo)鹿(河北宣化鸡鸣山)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到了春秋时期,这个氏族又称之为“华族”,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始祖。黄帝氏族开发了中原,使文化空前发展,农业开始兴盛,它的文化对 华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而为荣。为了溯源崇本,于是古代各方面的许多文献及其文物制度,都推源于黄帝。古代的学者,为了显示其学有本根,亦每将其著作冠以“黄帝”二字。《淮南子。修务训》揭示了这种情况:“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显然,《黄帝内经》之“黄帝”二字,只是托名取重而已。



托黄帝之名的书有很多


关于“内经”二字,后世医家解说不一。如张景岳《类经》卷首云:“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吴昆《素问吴注》卷一说:“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但是,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目录中可以看到,古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由此观之,《内经》与《外经》乃是相对之称,别无深义。

在古典医籍中,以“经”字命名的书籍除《内经》之外,还有如《本草经》、《难经》、《甲乙经》、《中藏经》、《脉经》等。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经者,常也,法也,径也,由也。”《汉书.艺文志》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内经》中包含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一系列基本内容,正合此“医经“之义。

现存《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81篇,共计162篇.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今有《针经》(即《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素问》之名,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全元起注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问》。““新校正“又云:“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zhai)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这种解释是以气、形、质的变化认识物质世界。因此,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提出:“《素问》就是研究人这个物质体生理病理的问题……《素问》的含义是唯物的。“ (《内经十讲》第四)

《灵枢》共有三名,最早叫做《针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先立针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又说:“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次后又名《九卷》。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王叔和《脉经》亦称《灵枢》为《九卷》。皇甫谧《甲乙经》序文中则称《灵枢》为《针经》,而其引文中又多称其为《九卷》。这种《针经》与《九卷》混称的情况,正说明了《灵枢》名目的演变。《灵枢》其名,约从唐代王冰开始。王氏在《素问.三部九候论》注文中称《灵枢》,在《素问.调经论》注文中又称《针经》,“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为《针经》的证据。关于《灵枢》之义,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卷首谓:“《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元之称。“张景岳《类经》卷首则谓:“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诸说自无不可。任应秋先生认为:“《灵枢》既名《针经》……它本来的取义应该是: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须得其刺法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曰《灵枢》。“(《内经十讲》第四)

2.《内经》的作者

《内经》冠以“黄帝”二字,并不是黄帝的著作,也不等于说是黄帝时代的书。宋臣高保衡等《甲乙经》“新校正”序:“或日:《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高氏等当时的说法并不肯定,可是经过后来许多学者考证,如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司马光的《传家集》,程颢(hao)的《二程全书》,明代方孝儒的《逊志斋集》,清代魏荔彤的《伤寒论本义》等,均证实高氏的说法是基本正确的。就《内经》的内容而言,它是由162篇文章构成的一部论文总集,其中各篇内容繁简不一,表述顺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前后内容间有重复,文笔风格亦各有异,可见此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元代吕复指出:“《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元戴良《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引)比如《素问》中的运气7篇大论,“新校正”怀疑不是《素问》的原文,而是《阴阳大论》里面的文章,为唐代王冰所补入。日本丹波元简又提出:“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宋臣之说,乃难从焉。”于此可见,7篇大论确系后面补入,很可能是王冰补人的。此外,王冰在编次注解《素问》时,已经亡佚了《刺法论》和《本病论》,只有79篇文章。到北宋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却又有此2篇,不仅有经文,而且有注文,可是其内容及文笔却与《素问》各篇明显不同。“新校正”当时就提出怀疑,丹波元简则认为两篇的经文当是王冰以后的人所补入的。

综上所述,《内经》的作者,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出自诸子百家。《内经》的内容,主要出自战国时期,而秦、汉、唐代,代有补充。经多数学者考证,《内经》的汇集成书,很可能是在西汉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素问》,是经过唐代王冰编次整理而来的,又经宋代高保衡、林亿等校正。《灵枢》则是宋代史崧(s0ng)根据“家藏旧本《灵枢》九卷”以及宋哲宗八年(1093年)高丽所献的《针经》整编而成的。


各家解说:

徐文兵:《素问》的意思是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些问题,这种问题都带有普及性,它解答了中医对生命,对天、地与生命的关系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所以它是一本关天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灵枢》是指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那个节点,关节点,枢是关键,就是我们开阖的门轴,它一动整个门就动。它是讲针灸穴位的书。

所以原文中有讲《灵枢》又称《针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概论——《内经》的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