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的朱元璋

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朱元璋传》。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吴晗,他是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经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清华大学教授等。其代表作除《朱元璋传》外,还有《明史简述》、《读史札记》等名著,这本传记中,吴晗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条件,生动描绘了朱元璋的性格、用人、处事的人生哲学,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将为大家解读以下三个要点:


一、在作者吴晗眼中,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导致朱元璋一举夺得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三、朱元璋作为明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塑造皇权新形态的?


首先,我们解读本书第一个重点:作者眼中,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书中,通过历史学家吴晗的描述,我们用三个词来介绍朱元璋:残酷的政治家、恐惧症患者和终身学习者。残酷的政治家、恐惧症患者是作者吴晗的看法,终身学习者是我们对其一生的概括。


关于第一个词,残酷的政治家。


作者吴晗认为,带兵时期的朱元璋是一个喜欢屠杀的军事统帅,而且也是因此而闻名天下。登基后的他则是一个阴险残酷的政治家。作者通过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朱元璋以“猛”治国,也就是用严峻的法律治国。而他的“猛”主要体现在:特务网、杀功臣、兴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等手段上。朱元璋通过严厉的法律治国,完成了对政权的巩固,使明朝达到了皇权的顶峰,一时间,杀贪官杀的到最后都没有人敢当官,这种场景也是千古难遇。具体,我们将在后面为大家做详细解读。

关于第二个词,恐惧症患者。


看到这个词,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当了皇帝,九五之尊,怎么还会患上恐惧症?作者吴晗认为,朱元璋自从登基之后,就得了一种严重的综合心理疾病,即高度紧张病、猜疑病和恐惧病。

而且这个是有理有据的,著名学者张宏杰曾写过《朱元璋:心理咨询记录》这篇文章,介绍了朱元璋得这个病的原因,离不开他一生孤独的经历。因为父母的早亡,三个哥哥以及几个堂兄弟的先后离世,让朱元璋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亲侄子朱文正。所以朱元璋早期白手起家,能依靠的有且只有自己一个人。“高处不胜寒”形容这时候的朱元璋心境再恰当不过。


雪上加霜的是,后来唯一的亲侄子朱文正也被杀,他自己的儿子还小。眼看着自己的江山大业还不稳定,他却孤零零一个人处在高处,身边连一个推心置腹的人都没有。因此,他时常觉得周围的人都要害他,且都是他的敌人。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这句话对于朱元璋来说再适合不过。他的早年生活贫困潦倒,中年的军队生活更是让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为了守住打下的江山,40岁之后的朱元璋,便把主要精力用在了防备假想敌上。对于得来不易的皇位,朱元璋开始心存焦虑,皇位能否保住,能否延续到子孙后代,这份焦虑让他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和不信任,总想着如何守住那份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喜怒无常,性格变得极其残暴。为了寻求刺激,他会因为一句话、一个字打人杀人,还会用许多奇怪的刑法去折磨人。书中吴晗认为,这是一种病,也就是朱元璋得了一种虐待狂的病,这种病就是用别人的痛苦来减轻自己的恐惧。


在遗嘱中,朱元璋也表现出了对于皇位的担忧,他说,自己在位这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其意思就是表明自己在位期间,常常在心里担忧国家百姓的安危,每天勤勤恳恳,不敢有丝毫懈怠。本书作者吴晗认为,“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八个字,不但道出朱元璋这一生的恐慌猜疑,也道出了朱元璋为守住家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第三个词,终身学习者。


与众多皇帝的渊博学识不同,朱元璋毕竟不是皇室正统,因此也没怎么上过学。但他十分好学,历史也记载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而他,也成了大家学习的典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朱元璋的一生很好的实践了这句话。无论是在流浪生活中,还是在军营里,作战时、或是战事后方,他随时随地都注意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采纳别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幕僚专家的意见。从军之后,没怎么上过学的朱元璋,特别喜欢与儒生文人打交道。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他身上也沾上了书卷气,也让他变得特别喜欢谈古论今。正是因为他爱学习的特点,加上朱元璋原本就很聪明,且有大局观,才让他在各种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了天下。

从南京政权开始到71岁去世,爱学习这一特性贯穿了朱元璋的一生,也因此,让他成为了明朝最善于学习的代表人物。他常常是早起晚睡,每天忙完政务唯一的事情就是读书,哪怕再忙再累,也都会抽时间读完当天既定的书。此外,他还把汉高祖刘邦当作学习榜样,处处模仿刘邦,处处自比汉高祖。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他让身边知识分子给自己上课,时常一起赛诗,开展学术讨论。以至于,后来的朱元璋不但能写出对仗工整的骈体文,作的很多诗词辞赋也是有模有样。这与他对学习的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

上面就是作者吴晗对朱元璋的评价,作为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一代帝王。朱元璋的一生,经常被大家讨论和研究。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过,明太祖朱元璋是“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从学者对其评价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复杂和多面。


以上大家听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作者吴晗眼中,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概括一下,其身上有三个特点:残酷的政治家、恐惧症患者以及终身学习者。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朱元璋以猛治国,不但设置特务网,还杀害功臣、迫害知识分子,是个残酷的政治家。其次,因为孤独的生活经历使得朱元璋成了恐惧症患者。无论是早年的白手起家,亦或是后期的当权,朱元璋一直处于孤独当中。因此,得到权力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防备假想敌上。同时,因为深知皇位得来不易,所以朱元璋对皇位是否能延续心存焦虑,以至于,作者认为朱元璋是位恐惧症患者。最后,作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朱元璋穷其一生都在学习。


无论是在流浪的生活中,还是在军营里,亦或是作战时或者后方;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到老年后,随时随地都有他学习的身影,而且他喜欢接近儒生文人,还把汉高祖刘邦当作学习榜样,称得上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个特点鲜明,具有多面性的帝王,朱元璋是人们讨论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早期的负面评价,到成为农民起义的英雄,再到地主阶级统治的代表,都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在当前的研究中心,对朱元璋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认为他与历史上的很多著名君主不相上下,既肯定了其历史功绩,也没有回避其政治统治中的不足,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这位帝王的功过是非,也让大家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

前面我们解读了作者吴晗笔下的朱元璋,三个鲜明的性格特征,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导致朱元璋能够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流浪儿,逆袭成明朝的开国皇帝,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传奇,绝非偶然。相反我们透过书中作者吴晗的介绍,能够了解朱元璋脱颖而出的深层原因,固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形势,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朱元璋本人。他的睿智与魄力、大局观和爱学习等特点使得他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局势发展调整战略战术,最终一举成名夺得天下。


下面,我将从朱元璋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来让大家了解他是如何审时度势,顺应时局发展,掌握主动权的。


第一阶段,农民阶段,这个时期的朱元璋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窘迫,虽然对于压迫有反抗意识,但还是以隐忍为主。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是同乡,祖籍是江苏沛县。后迁至濠州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等到10岁时,朱元璋又搬到了太平乡孤庄,从这个时候起,朱元璋开始了放牛的生活,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放牛娃。

当时社会正处于元朝统治的末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濠州当地天灾人祸不断,先是旱灾,又是蝗灾,然后是瘟疫。很不幸,朱元璋的家人染上了瘟疫,不久之后,父亲、大哥以及母亲相继去世。朱元璋当时已经穷困潦倒,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都没有土地来埋葬亲人。


为了活命,朱元璋只能与剩余的亲人分道扬镳,寻找活路。他去了家乡附近的皇觉寺。在寺里,他主要就是干一些像扫地、上香、打钟、烧饭洗衣之类的杂活儿。但是,一不小心也会受到老和尚的训斥。


为了生活,这时候朱元璋表现得更多的是隐忍。比如有一次,大殿上的蜡烛被老鼠咬坏了,老和尚当着大家的面就开始训斥朱元璋。朱元璋没有当面反击,但他却在伽蓝神背后写了字:发配三千里。因为他觉得,那并不是自己的责任,被人供奉的伽蓝神连自己面前东西都看管不好又如何去普渡众生呢?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我们知道,古人对于神灵的态度大都是崇拜的,但朱元璋却在神灵上写字,足以看出这时候的朱元璋是不甘于被压迫的,但无奈生活所迫,他又不得不隐忍下来。可是,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寺庙粮食不够,老和尚就打发朱元璋去乞讨要饭。

第二阶段,起义军阶段。从流民到起义军领袖,这中间离不开朱元璋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大局观,有勇有谋且会笼络人心的处事风范。使得他能调用各种资源为其所用,最终走上了人生高峰。


这一阶段首先要给大家讲一下他是如何从流民到起义军大帅的。朱元璋17岁离开皇觉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以乞讨为主的流浪生活,这是一段窘迫、艰苦的经历,但也使得他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养成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


朱元璋外出云游的三年,正赶上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明王是指明教的神。而明教,又来源于唐朝的摩尼教,基本教义是要人们相信光明必然会战胜黑暗,坚信人类会走上光明极乐的世界。而这个理想的实现是要“明王”出世来解放身陷囵圄的人们,且大家要听从明王的号召。朱元璋接触到这样的宣传后,觉得天下要大乱了。所以,他重新回到了皇觉寺,发奋读书识字,广泛结交能人志士,为干一番大事业做准备。

“红巾军”起义在1351年爆发后,25岁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带领的红巾军。加入起义军后的朱元璋很快就崭露头角,作战的勇敢、机智,不但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还迎娶了其21岁的养女马氏。这期间,因为率领的队伍纪律严明,攻城略地取得了多个胜利,朱元璋被一步步提拔,最终在郭子兴病逝后,成了名副其实的主帅。


成为主帅之后,朱元璋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巩固后方,增强经济实力,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但要一统天下,朱元璋还面临着几股割据势力。包括:东南邻的方国珍、长江上游的陈友谅,长江下游的张士诚和南邻的陈友定。这几方势力中,陈友谅对朱元璋的威胁最大,因为其力量、疆土、野心在那几方势力中都是最大的。


于是,为了消灭实力最强大的陈友谅,朱元璋的谋臣刘基献策,抓住陈友谅杀君自立,部下离心离德的缺点,再加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可以制定诱敌深入的策略。由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信,假装内应。鉴于两人是好友,陈友谅就信以为真,率兵前往,结果却以失败告终。随后,朱元璋用十六年时间,经过了一系列的征战、讨伐,步步为营,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放牛娃,成为了明朝的一代开国皇帝。


第三阶段就是朱元璋称帝后,巧妙地调节了与功臣们之间的关系,成功实现了战友到君臣关系的过渡,这门管理学艺术即使放到现在,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管理艺术。具体我们接着来看。


称帝之后,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将领们,自然少不了封官进爵,地位和权利的突然转变,让有些人骄纵起来,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事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已经开始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这时候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朱元璋就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管理艺术,他要让这些昔日的兄弟们明白,如今他们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昔日的兄弟如今变成了群臣关系,所谓君臣有别,并非儿戏。为此,从建立明朝开始,直到他去世,他充分利用了皇帝的权威,颁布了系列法令制度和文件,用以警示、教导群臣们要坚守君臣之道,遵纪守法,他成功将与功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转化为了法制和破坏法治之争。

在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中,我们看到,朱元璋能够逆袭并成功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其实源于朱元璋自身的谋略。他审时度势,深谙人性的特点,让他能根据不同局势、面对不同人类,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谋划。


在第一阶段的农民阶段中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朱元璋年龄还比较小,虽然对于压迫有反抗意识,但还是以隐忍为主。在第二阶段起义军阶段里,我们知道:从流民到起义军领袖,再到夺得天下大权,这中间离不开朱元璋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大局观。其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巩固后方,增强经济实力,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他能调用各种资源为其所用,最终走上了人生高峰。第三阶段就是朱元璋称帝后,充分利用了皇帝的权威,颁布了系列法令制度和文件,巧妙地调节了与功臣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上下级关系”到君臣关系的过渡,成功将与功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转化为了法制和破坏法治之争。


江山打下来了,但如何守住江山也并不轻松。尤其是当时天下并不太平,初登皇位的朱元璋一刻也不敢放松。这也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朱元璋作为明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塑造皇权新形态的?


概括来讲,朱元璋塑造皇权的新形态分了“四步走”,下面我们来着重讲讲是哪四步:


第一步,全民的文化教育控制。


作者吴晗说,朱元璋时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的极峰”。这个时期,朱元璋对皇权的控制可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为了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他调用了大量资源,在村头巷尾建立两个亭子:“申明亭”、“旌善亭”,前者用来召集大家学习皇帝谕旨,后者用来号召大家学习正面榜样。每个村还会选派一位老人,在街道上朗诵朱元璋的“六谕”,六句谕旨不但包括了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还囊括了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每天有人天没亮就开始摇着铃给大家朗诵,让大家在床上就知道要一心向善。


同时,为了重视教育的发展,达到用教育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朱元璋兴办了三级学校,也就是:国学、郡学和社学。国学就是国立大学,面积大、学生多、待遇也好,可以享受多种津贴,但学规也非常苛刻,规定了一切国家大事学生不得发表意见,隔断了学生与政治的联系。他还改革科举,实行八股取试,对人才造成伤害。为了用教育控制人们的思想,更是命人删除《孟子》一书中“民贵君轻”的思想。

此外,他认为看戏耽误正常工作。除了限制人看戏,还限制戏剧的内容,倡导歌功颂德的戏曲,禁止杜绝对统治不利的戏曲。


第二步,废除丞相制度。他将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产生了一种君主独裁的局面。有人会问,丞相不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般的存在吗?怎么还废除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丞相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在明朝初期,中书省地位最高,负责处理天下政务。丞相位高权重的结果就是,丞相跟皇帝容易发生矛盾。而矛盾激化则是发生在,胡惟庸担任丞相后,作为朱元璋早年起义时的老部下,胡惟庸有野心也有魄力,做了十年宰相,门生遍布朝野,对当时的皇权形成了很大威胁。1380年,在矛盾激化下,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和相关党羽,其罪名是擅权枉法,他甚至还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丞相制度自秦始皇开始,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丞相作为皇帝处理朝政的辅助,对政治的运行也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但朱元璋却废除了丞相制度,自此,皇帝兼职宰相职务,君权和相权不再分开,朝无重臣,直接导致了君主独裁的局面。著名史学家黄宗羲曾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言外之意,就是明朝的政治,从皇帝废除宰相制度时,就开始走向下坡路。对此,本书作者认为,在政治制度史上,胡惟庸被杀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步,各种酷刑打击贪官。


因为从小饱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朱元璋曾发誓当上皇帝,要杀尽天下贪官。登上皇位后,为了打击贪官,他制定了纲领性文件《大诰》,将惩治贪官的措施制度化。这本书不但包括贪污案例,还包括了对贪官的态度、处置手段等。朱元璋更是命令天下子民必须学习这本书,还差人将节选段落进行张贴,让官员读后自律,让老百姓学习法律以抵制贪官。同时,朱元璋还发明了“剥皮实草”处罚贪官,即先把贪官剥皮之后,在皮囊内放入稻草、石灰,最后把这个皮囊放在公堂座位旁,警示下一任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再贪污了。不仅如此,他还设置了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这些举措,强烈震慑了当时的贪官污吏。以至于朱元璋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明朝都是吏治明清的榜样。


第四步,建立特务网,实行恐怖统治。


上面我们提到了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不但实行全民文化教育控制,废除丞相制度,各种酷刑打击贪官,而且为了保障他的皇帝权位,他还建立了特务网,实行了恐怖的统治和镇压。

因为是造反之后当上了皇帝,所以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总是怀疑别人在觊觎他的皇位。他觉得单纯依靠军队来镇压不忠之臣已经远远不够,他需要一个特殊的组织和人员,严密监视京城中官吏的行踪,并对不忠之人进行处罚。于是,在1382年,朱元璋就成立了这样一个军事特务机构,该机构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锦衣卫由皇帝全权掌控,并设有专门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里面设置各种酷刑,如抽肠、剥皮、刺心等。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不进行公开审讯,因此一时间造成了无数冤案。


除了特务机构,朱元璋还最先使用了廷杖之刑,就是大臣一旦犯错,可以直接在殿上杖打,自此之后,历朝历代因此而毙命的不在少数。嘉靖年间,因为皇帝的勃然大怒,廷杖一百多人,造成了十六人死亡的悲剧。因此,特务机构、廷杖之刑,朱元璋开了个不好的头,自此皇帝开始对大臣肆意妄为。


至此,我们本期要讲的核心内容就为大家讲解完毕,下面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我们了解了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三个词来简单概括就是:残酷的政治家、恐惧症患者和终身学习者。在治理国家方面,朱元璋以猛治国,不但设置特务网,还杀害功臣、迫害知识分子,说是残酷的政治家一点不为过。无论是早年的白手起家,亦或是后期的当权,朱元璋一直处于孤独当中。因此,得到权力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防备假想敌上。同时,因为深知皇位得来不易,所以朱元璋对皇位是否可以延续心存焦虑,以至于,作者认为朱元璋是位恐惧症患者。


无论是在流浪的生活中,还是在军营里,亦或是作战时或者后方;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到老年后,随时随地都有他学习的身影,而且他喜欢接近儒生文人,还把汉高祖刘邦当作学习榜样,称得上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个特点鲜明,具有多面性的帝王,朱元璋是人们讨论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早期的负面评价,到成为农民起义的英雄,再到地主阶级统治的代表,都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在当前的研究中心,对朱元璋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认为他与历史上的很多著名君主不相上下,既肯定了其历史功绩,也没有回避其政治统治中的不足。朱元璋能够逆袭并成功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即与朱元璋自身的谋略分不开。他能审时度势,深谙人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局势、面对不同人类,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谋划。


然后,我们朱元璋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来具体了解这个观点:


第一阶段,农民阶段,这个时期的朱元璋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窘迫,虽然对于压迫有反抗意识,但还是以隐忍为主。第二阶段,起义军阶段。从流民到起义军领袖,再到夺得天下大权,这中间离不开朱元璋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大局观、有眼光、有勇有谋,会笼络人心。其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巩固后方,增强经济实力,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他能调用各种资源为其所用,最终走上了人生高峰。第三阶段就是朱元璋称帝后,充分利用了皇帝的权威,颁布了系列法令制度和文件,巧妙地调节了与功臣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上下级关系”到君臣关系的过渡,成功将与功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转化为了法制和破坏法治之争。这门管理学艺术即使如今也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我们解读了,朱元璋作为明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塑造皇权新形态的。


概括来讲,朱元璋塑造皇权的新形态分了“四步走”:第一步,全民的文化教育控制。第二步,废除丞相制度。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产生了君主独裁的局面。第三步,各种酷刑打击贪官,强烈震慑了当时的贪官污吏。第四步,建立特务网,镇压不忠的人,实行恐怖统治。还通过锦衣卫实行种种酷刑,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五哥读书,每天一本好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