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凤首瓶
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立国,国号契丹。946年,契丹兵南下灭后晋,947年,正式改国号为辽(983- 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 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历时210年。
辽代陶瓷在辽朝手工业部门中占有重地位。在没有陶瓷业以前,契丹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皿是游牧民族习用的木制器皿、皮囊和粗陋的泥质陶器,瓷器成为皮囊之类则是从汶地(今河北省)输入的。有了陶瓷业以后,所烧造的瓷器和釉陶器虽然还没有完全代替往日所使用的器皿,但却成为契丹人的主要生活用具。
黄釉葫芦式执壶
辽代设窑烧造陶瓷器皿,大约始于辽太宗朝,烧制陶瓷的造型,既有契丹形式,又有中原形式,这是因为辽国实际上是以契丹人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农业区居民和官手工业工匠又主要是汉人和汉化很深的渤海人。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辽朝烧制的陶瓷造型。
属于中原形式的陶瓷制品,有日常生活用具的杯、碗、钵、盘、碟、盒、盆、盂、壶、瓶、罐、盏托、渣斗、瓮、缸等,还有文具砚台、水盂和玩具棋子、瓷笛、小人、小兽等。大多数是白釉瓷器'也有少量的黑釉、茶末绿釉、绿釉瓷器和黄釉、绿釉、三彩釉陶器。
黄釉提梁壶
属于契丹形式的陶瓷制品,有鸡冠壶(即皮囊壶)、鸡腿瓶、凤首瓶、长颈瓶、长颈盖壶、穿带扁壶、海棠花式长盘、暖盘、方碟等。还有杯口和盘口长颈注壶、盘口长颈执壶、盘口长颈瓶、盘口穿带瓶等。其中的盘口和杯口器,唐和五代,中原一带虽有制作,但式样单纯,不如辽代种类多。此类器物大多数是绿釉、黄釉和三彩釉陶器,白釉、酱色釉陶器和白釉、黑釉、茶末绿釉瓷器则较少。
黄釉执壶
鸡冠壶:来源于皮囊,皮囊壶唐代河北邢窑即有制作'辽的鸡冠壶,有单孔、双孔、环梁、横梁诸式,因单孔式鸡冠壶的单孔在鸡冠状内,故名鸡冠壶。器身有扁有圆,有仿皮襄缝合针脚纹,或饰以贴堆的皮条及带扣,在断代上一般多以壶身保留皮囊祖型程度多少来推定时间早晚。辽瓷的鸡冠壶釉色以绿釉为多,白釉、黄釉次之,酱色釉和茶末绿釉为最少。有的白瓷横梁式鸡冠壶,外底则划有“官’’字款。
绿釉划花单柄壶
鸡腿瓶:器身如柱状,下部稍细,小口平底,因晚期制品器身细高如鸡腿,故名鸡腿瓶。釉色多是茶末绿釉,黑釉者为辽末制品,故不多见。
三彩印花方盘
凤首瓶:器形有如伸颈敛翼矗立的风鸟’上有花式杯口'很像凤冠,杯口下为结节状长颈,在长颈上端塑有风鸟的嘴、眼、眉、耳等,瓶身有如凤身,宽肩瘦足,底足外展。此种器形当来自西亚,曾见于高昌壁画,辽瓷制品可能是受回鹘的影响。多绿釉器,黄釉和白瓷制品则不多见。
三彩印花海棠式盘
长颈瓶:常见的器形为喇叭口、细长颈、宽肩瘦足’颈、肩部饰有弦纹,年代较晚。侈口、粗长颈、颈部饰有凸起弦纹的长颈瓶年代较早。有的为杯口,有结节状细长颈’有的为花式杯口,细长颈上无纹饰,器身划草花纹,都比较少见,当是由凤首瓶简化而来。
三彩印花盘
长颈盖壶:长颈、鼓腹、凹底、口唇外卷,口上有盖'颈部饰凸起弦纹,有的肩、腹部有仿璎珞式皮条装饰。此种器式比较少见,仅见有酱色釉和绿釉器两种。
穿带扁壶:扁圆形体,上下有长方形小口和小座'两侧有沟槽和穿带鼻,器身两面印同心圆组成的星光纹饰’仅见有暗黄釉器一种。在灰陶制品中,有器作扁圆体,正面微凸'背面较平或微凹,上有侈口长颈,下有小圆座,两侧有穿带鼻一至二个,正面印同心圆饰,尚未发现有釉的。
三彩鱼形壶
海棠花式长盘:又名八曲长盘。器作八曲海棠花冠式,平底浅身,宽平边,多印花三彩釉陶器,白瓷印花者极少,器形可能是受了突厥和回鹘的影响。
方碟:当来源于木器或木胎漆器,方形平底,侈口曲边。多三彩印花器,白瓷印花者则极少见。
暖盘:器作扁圆筒式,上承大盘,下连圆座,平底,圆座沿边有孔可注沸水,可使食物保温。有黄、绿釉二彩印花器和白瓷刻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