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明成祖朱棣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仁宗即位仅一年就驾崩,接着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这段史称“仁宣之治”。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明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宣宗驾崩,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王振大肆揽权,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明英宗对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
瓦剌逐渐强大,明正统十四年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
瓦剌也先释放明英宗,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把明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明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态,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
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贬明代宗为郕王,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贤等贤臣治国。
土木堡战役是汉族战争史上继靖康之难后的又一场耻辱之峡,也是一场无战争经验的人凭主观意念而指挥的一场奇葩战争,这一战差一点使南明提前来临。
靖康之难有许多无法避免的因素,因为北宋太弱而金国太强,而土木堡战役的失败完全有人的因素,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和一个腐败的太监导演的一场战争游戏,结果皇帝被掳,太监被杀,明朝的拐点提前来临。
其实这是一场不应该失败的战争。因为明朝是周边环境最好的一个朝代,明开国太祖朱元璋和第三代皇帝朱棣已经为明朝江山奠定了基础。蒙古人的势力已经并不强大。
对于朱祁镇的亲征,完全是一种作秀,其实并没有必要性。这里面主要是权欲和私念的膨胀。
当时朱祁镇刚刚亲政,独掌大权,对皇权有着一种特殊的贪娈,太监王振也长期被压抑,正好想乘机捞取资本,就这样,一主一奴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要导演一场皇帝亲征的轰轰烈烈的好戏。朱祁镇和王振都没有作好战争的准备,更不知道战争的千变万化。
一场志在必得的讨伐战争变成了包肉饺子的残酷流血战役,朱祁镇是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王振自作自受,死有余辜,而朱祁镇却成了阶下囚。当然他与北宋的两位皇帝完全不同,北宋是亡国了,南宋朝庭完全无心去救他们,而朱祁镇时大明王朝还劫数未到,于谦的力挽狂澜,救了大明,也救了朱祁镇,蒙古人既不敢杀他又不敢怠慢,最后也同意放马归来。
朱祁玉也不是一个具有宽大胸怀的皇帝,大概是基因的关系,这兄弟俩都不是好鸟。
既然你已经夺了人家的皇位,而且已经接纳他回来,那么就应该善待他,不至于落井下石,废了太子,还软禁了朱祁镇,八年牢笼生活足于使他刻骨铭心,仇恨由此而生。
朱祁镇也就是一个私利小心,什么家国理念,什么忠孝礼仪,全然抛弃,复僻后马上进入报仇程序,于谦本是大功臣,有救国救命之恩,然而朱祁镇放不下八年软禁之恨,残忍地杀了于谦,足见其虎狼之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臣不侍二主,这似乎是定律,其实这却体现了朱家皇帝心胸的狭隘,唐朝李家天子比他们高大了许多。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