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在职业生涯的50多年来,卢森堡博士致力于运用非暴力沟通,为世界各地人民解决争端和冲突。这是一种神奇而和平的沟通方式。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与身边的人更和谐相处。
记得很多触目惊心的案例,13岁男孩杀死亲生母亲,而这个男孩的父母文化低,脾气暴躁,孩子一不合他们的心意,就会被打,而男孩在被警方带走前曾跑到学校的顶楼上一个人坐着,身上有伤。还有,20岁的少年因讨钱上网不成,拿起菜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砍死在血泊之中;16岁女孩囚禁母亲8天,4天不给饭吃,将母亲捆在椅子上殴打,母亲被折磨致死。
看似这些孩子像个恶魔一样,脾气暴躁,不懂得感恩,反观我们作为父母,身为施教者,有没有教给孩子控制情绪?教给孩子如何感恩?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训,在这些父母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笑话,当然,也许这些父母本身的成长过程也是充满了暴力和裂痕,但这不是让暴力传递下去的理由,是时候意识到暴力的恐惧性、血的教训,而应该学会“非暴力沟通”这种爱的语言。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马歇尔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能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是条件反射式的惯性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然后,我们既能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能尊重与倾听他人。
而与之相反的暴力性质的沟通语言,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它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它经常无形的出现在我们周围,大致分为四种。
二、暴力语言的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道德评判。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一个人,就是以自身的价值观来评判对方,比如朋友没有请过我们吃饭,就是一个“吝啬的人”;下属经常准时下班从来不加班,就是一个“不够勤奋的人”;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就是“不好好学习的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想法,但不能直接给对方贴上标签、归为某类。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比较的话,我们从小听得多了,爸妈们常常在耳边唠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你看看你……”这种比较的话也是一种暴力语言,它让我们心情低落,陷入不自信的迷思,甚至能感受到隐含在对方心底的指责和批评。我们从小就不希望听到这样伤人的话,为什么回过头来又会对着自己的丈夫或孩子说同样的话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经常使用“不得不”,这种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作者说,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以一个“母亲”的一天来感受一下,这个词的“威力”。一大早,我不得不起床,挤地铁赶公交去上班。回到办公室,不得不带着微笑对着那个令人讨厌的上司,不得不听从他的安排完成工作。下班了,今天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得不加班弄好。加班太晚了,不得不打车回家。回到家,不得不给孩子做饭,不得不指导孩子学习,不得不给老公沟通,不得不等到一家人睡着了自己洗衣服收拾卫生。
生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动担起责任。当我们想起“不得不”的时候,作者建议大家用“我选择……因为我想……”这种句式来替换它。
第四种是强人所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对我们说要么考试合格,要么去补习班。女生对男朋友说,要么给我买包包,要么分手。新婚妻子对丈夫提出度蜜月的要求,要么去这个地方,要么我们就都别去了。强人所难也是一种暴力语言,作者认为这种思想其实是上位者对弱者的控制,剥夺对方的选择权,毫无爱意可言。
要想做到非暴力沟通,在开口前,就把话在脑袋里过一遍,是不是有给对方贴标签的举措,是不是在比较是好是坏,是不是有很多的不情愿,是不是对方必须完成否则会受到惩罚。只有抛开这四种条件反射的暴力语言,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学会用爱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沟通,才能让沟通更顺畅,也更真诚。
三、“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四要素如何运用?
第一步,描述观察。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就需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每次”、“曾”等量词在句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比如,我看你打了几个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而”总是“、“从不”等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评论就带有指责埋怨成分。比如“你总是很忙。”“在需要你的时候你从不出现。”
第二步,表达感受。我们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了,想法带有评判的意思,容易让对方反感。“我觉得”、“我被”、“我得不到支持”等都是在表达想法。比如,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觉得被男朋友背叛了。我觉得没人支持我。
我们可以用“我感到”以及情感词汇来表达感受。比如,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搞砸了,我感到沮丧。男朋友离开了我,我感到很难过。没有人投我票,我感到很失落。
比起使用那些负面的、笼统的词语,如失败、拒绝、欺负、打扰等,作者更主张我们表达自己的心情,满足时应该是高兴、快乐、幸福、温暖、喜悦等,不满足时应该是害怕、担心、气馁、难过等。
第三步,体会自己的需要。需要和感受往往联系在一起,要知道,我们感受的产生正是因为某些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作者提出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比如,母亲看到孩子考试不及格,应该这样来表达,“看到你考试不及格,我感到失望。因为我希望你能好好学习,为以后升学打下好的基础。”而不是说“你考试不及格,让我感到很失望”。听到后面那句的孩子,会觉得母亲是在批评、指责他不够努力,导致考试不及格,然后反驳母亲的话,争吵一触即发。
由此可见,感知自己的需要,然后准确地表达,可以减少误会的产生,也可以让对方做出更积极的反馈,而非受到指责、批评等伤害。
第四步,提出请求。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要求。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如果需要沙发保持整洁,那么这就是我想要对方满足的需要。然后,在提出请求的时候,要具体地说出来,而非抽象地概括。比如,妻子希望丈夫可以负责一点。什么是负责一点呢?这种抽象的说法不适合用来做请求。妻子可以这样表达,“我希望你能在大事上多做决定。”其次,在提要求的时候,要更注重正面的说法,而不是负面的。比如,我希望你能完成每天的作业,比起我希望你不要在这个时候看电视,来得好多了。在提出请求后,可以加上“好吗”、“清楚吗”等疑问语气词,可以更好地提醒对方,记得给我们反馈。除此以外,不要把命令和请求混为一谈,不要因为对方拒绝、反抗、不服从而威胁、惩罚对方,或是让对方愧疚。
概括这四个步骤,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可以这样将沟通公式变成这样来说:
“我看到……这让我的内心感到……而我需要的是……那你可不可以帮我做……”
举个例子,你看到丈夫最近总是和朋友聚餐不回家吃饭,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样来表达“我看你这周有四个晚上都约了好朋友,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感到很孤单,我需要你的陪伴,你明晚下班可以早点回来吗?”
仔细回想,在沟通中,除了学会如何“说”,还要学会如何“听”,那么,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话?
四、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话?
首先,在倾听中我们需要全身心投入,保持高度关注。书中作者解释了什么是全身心地投入,我们先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并适时给予反馈。另外,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体会对方的所见所想、需要和请求,这些都要通过提问来完成。
我早晨就刚运用了这个方法,平息了心里的怒气。事情是这样的,因为疫情父母和孩子都被困在外地,无法返程,我看到有某超市有及时送菜到家的功能,好心询问父亲他们那里需要买什么?父亲埋怨说:你这么喜欢操心,你买这些吧.......。此时,冲动之下我挂掉电话,火药气味十足,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但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我们听到的话就很不一样了。我们能感受到,父亲的埋怨中,他的观察是我操心他们的吃喝,他的心情可能是郁闷而心疼的。那么他需要是什么呢?是照顾好我自己,是让他放心我的吃喝,那我心里满满地都是爱意了,自然也就发不了火了。
非暴力沟通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对自己的爱。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正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当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苦痛当中。
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要求我们压抑自己,相反它是让我们充分表达愤怒。表达愤怒的步骤有:第一,停下来呼吸;第二,留意我们的指责;第三体会我们的需要;第四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它让我们练习把每一个指责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表达感激,表达方式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第二,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第三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结束语
特别喜欢镜姐说过的一句话:语言是思维的衣裳,无论包裹皮囊的衣服是什么材质,你的一句话可能就暴露了你的人生底色。如果说衣裳的作用是遮盖皮囊的羞涩,那语言的作用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两座桥梁,通往哪里,取决于你的沟通方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们做语言的主人,学会用爱的语言,传递爱的温暖。一句真切的感受、充满呵护的需求以及鼓励的话语,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