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康百万家族为什么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直富裕十二代四百年?

春和景明,天朗气清,一家人驱车前往郑州西南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参观游玩。

康百万庄园

01

游玩之前,路途之中,和孩子做了一些有关康百万庄园的功课。

康百万庄园位置:古人置房建屋很讲究风水,大户人家康百万庄园更是如此,建造于一处风水宝地,背依起伏如五龙朝天之邙山之五圣顶,面临洛水,有“金龟探水”之势;

庄园的雄伟: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选址,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共计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而且康百万庄园作为三大庄园之首,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5倍;

康百万庄园的建造者: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建造的府邸,康家的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乾隆初年大建,又经过几代人的扩建,庄园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建筑设计巧妙,布局合理,成为一座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城堡,被誉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庄园名字的来历:“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对康氏家族历代传人的统称。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康店镇,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又向清政府捐赠白银一百万两,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广为流传,并赐“康百万”的封号。从此,“康百万”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统称,康家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的财富:康家鼎盛时期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十八万亩,财富无以数计,民间对康家的描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房里借的康家钱”。明、清时期,民间称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有“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的说法,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

02

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康百万庄园。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康家大门前,放眼望去,重重叠叠的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青砖青瓦,从山腰一直延绵而上到山顶,气势恢宏、错落有致。

进入庄园内,迈过一道高高的门槛,进入了栈房区“顺记”,“顺记”“魁记”“崇义徳”是庄园的集业务洽谈、经济往来等一体的经济中心。顺记往里走,进入一处院落,院内中间是一棵天下第一宝树——皂荚树,顶天立地,虬枝乱飞。右边是马厩,前面是一艘金色大船,游人驻足观望,据说这是当年康百万家最大的一艘商船,名曰“太平号”。靠漕运,从洛河出发,入黄河,康家生意横贯东西,船旁边有三匹健马,驮着货物,从康家出发,风餐露宿,进行贸易往来。

栈房区顺记


康家太平号商船

出了栈房区,就是作坊区,康家的生产、生活总部,又坐西向东的九孔砖券窑洞和坐北向南的青瓦房做成的五个院落。来到其中的酿酒作坊,酒香随着春风袅袅飘的满园都是,院落中间供奉着康百万酒传承人——康鲜,旁边屋里,康百万酒正在出售,酒香就源自这里。

通过一条长长的青砖青石砌成的狭长门洞,来到一个仿照北京长城的瞭望台而建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整个庄园的景色尽收眼底。旁边就是主宅区,康家主人的生活场所,共七个院落,在弯弯曲曲如同迷宫似的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穿梭,观看,感慨,震撼。

金色的匾额高高悬挂

高大的墙面上,有着一块块金色的牌匾,“良田千顷”“德茂行芳”“博学仁风”“义周仁里”等字眼,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窑洞为青砖券砌,从房顶屋瓦,到门窗廊柱,都有雕刻饰物,人物、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一栋房屋、每一件物品都在彰显着这个家族曾经的殷实富有、家风严谨、家运昌盛。

03

自古以来,家族守富很难,民间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亚圣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品行高洁、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泽,经过五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古人的智慧,但是在康百万庄园,我看到的却是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大型庄园,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从六世祖康绍敬,到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

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是如何做到屹立数世纪而不倒?

1、“留余匾”中探玄机。

康家主客厅上方,我看到了悬挂着“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

留余匾中探玄机

这块匾泥金刷底,低调奢贵。

清同治十年正月初一,康家门婿、巩县进士牛瑄前来做客,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热情接待。席间谈起堂号的命名和南宋嘉定进士王伯大的《四留铭》,康道平感慨之余,牛瑄挥毫泼墨,阐释“留余”的深意,留下“留余匾”。

它形状独特,如同打开的书卷,又如同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象征旗开得胜,无往而不利,匾上凹下凸,“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上留一天,下留一地”象征事情不做尽做绝,虚不自满。留余匾上面大大的书写着篆体“留余”二字,用行楷刻着这样一段话: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翻译过来: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做得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我根据老伯的想法写下这些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育他儿子的话,加以概括:“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尽做绝罢了。”时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敬题。

观看“留余匾”,仔细推敲匾中含义,深感康家对世事、传统所做的深刻的、通透的领悟。

他们认为,“有余”的物质财富,应该回馈于社会;“有余”的精神财富,应该流传给子孙;为人处世应当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财不可占尽……这才是“昌家之道”。这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要执中守和,不走极端,不说满话,不做绝事,凡是留有余地的处世哲学。

留余的实质是和谐,万物不尽取,各予生存发展余地,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留余的形式是得半,最多七分,留下三分给别人。

留余思想在康家家训中是这样表达的:“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这是康氏家训,提倡在经商、交际、生活中,始终要秉持着吃亏心、退让心、节俭心、感恩心,宁愿让别人觉得我笨拙而轻视,也不要让世人觉得我奸诈而产生强烈的抗拒心和防备心。前人的忠厚秉性,大智若愚,是我们后人的智慧所不能企及的,所以,我们要忠厚退让,留有余地。

留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智慧。

2、看到“叶氏井”,想起“六尺巷”

进入庄园幽深典雅的院子里有一口井,井台青石砌成,辘轳静静地横在上面,绳子缠绕出沧桑时光。井旁有一石板,上写“叶氏井”。古井无言,却默默记录着康家人讲诚信、讲义气、重乡情的一段往事。

叶氏井在诉说着过往的那段岁月

这口井所在的土地原来是叶家人所有,与康氏为邻。康家扩宅院想买下叶家的地,叶家人表示地可卖但井不能卖,因为水代表着财源。地卖了,还能可以再买回来,财源卖了可要辈辈受穷翻不过来身了。康家以为叶家是想多卖一些钱,又派中间人去撺掇说和,只要地和井一起卖,价钱提高多少,由他们说。说了好几次,叶家还是一口咬定,卖地不卖井。按风俗乡规,付了定金后契约不能改变,地和井就得一起卖掉。如果打起官司,叶家准输。可当时的家主康大勇说:“强扭的瓜不甜。都是邻居乡亲的,咱得尊重人家的尊严和意愿,何必伤了和气呢?”结果康家盖房时就留下了这口叶氏井。

看到叶氏井,想起“六尺巷”。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邻里乡亲,以和为贵,和睦相处,胜似远亲。为人处事,忠厚之本,待人接物,善良之心,其不可依仗权势、盛气凌人。

3、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康氏家族深知:一个家族想要一直经营好,要克己复礼,好好经营,如有闪失就是黄粱一梦了,要想保持家族的昌盛就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支撑,康百万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孙的培养。

请最好的老师来教育子孙。据记载,名师中有举人孙涵三,他学习先人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边背煤谋生,一边读书学习而中举。贡生康裕远,饱经风霜,阅历较深,曾做过知县的幕僚,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却怀扶弱济贫之志。举人赵凤鸣,学识渊博且品行高尚。远近闻名的三位老师,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将毕生所学,尽传康家子弟。

庄园里建私塾学校、青年馆、藏书楼。私塾、青年馆按年龄段分开教学,颇具规模。经腴史华藏书楼,“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在浩如烟海的书中,刻苦攻读,虚心求教;要学有所用,利用学到的知识,探寻研究学问,提高自身修养,解决世事难题。

无处不在的楹联,匾额、碑等物品给子孙时刻的训诫、劝世、教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诚则信信则交交则活活则生财”,“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一日之中,出门奋斗,入门持家,要敬畏天规地矩,行“天人合一”之举,做遵纪守法之事,要敬畏世风家训,建“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之家庭。

“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为人要常读书,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广积德,多助人,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反之,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到头来都是一场枉然。

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百万庄园楹联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康百万庄园楹联

讲孝悌: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康百万庄园楹联

……

这些遗留痕迹,我看到了随处可见的谦虚礼让、正直清廉、忠厚崇德、崇尚中庸等儒家风范,时刻提醒子孙后代如何立身处世、如何保持家族长盛不衰,都说商人逐利是嗜血本能,但是康氏家族并未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赚钱上,把传承家教放到了首要地位。

有人说,康家楹联“蕴含着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明德修身,佛家的积德行善,兵家的居安思危,法家的遵规守炬,《易》家的避凶趋吉;蕴含着河洛文化之悠长,嵩邙风景之奇奥;百家治家之长,千商经商之要……可以说是,字含百卷书香,联盈千秋文脉”。

庄园中我看到了康家主人的“厕所”。厕所布置成书房的场景,门上题名“三上成文”。三上成文的典故取自于欧阳修《归田录》的“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因而,酷爱读书的康家主人就把自己的厕所命名为“三上成文”,教育子孙利用一切世间读书求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时间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利用碎片化时间,时间总是可以挤出的,跑赢时间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闲暇时间康家主人教育子孙临池书忍字。凡是要懂得“忍”为上,以忍为上,读书写字,心无旁骛。忍是学习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广的心胸,包容的度量,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赢得更广阔的人生。

康百万庄园中的寿石

走在康百万庄园里,每一处的布局、每一处的建筑、每一处的细节,都让人折服而又肃然起敬,康百万家族的留余思想,不依仗权势、盛气凌人,聚财有道,重视读书、重视子孙家教传承等带给了康百万家族400余年的兴旺,留给现在的我们无尽的思索。

门枕石所展现的雕刻艺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在旅途‖康百万家族为什么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直富裕十二代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