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 《杨氏之子》小思考

于老师《杨氏之子》小思考

文字:丹老师

针对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课例研究的三个讨论话题,聊一聊自觉浅薄的思考:

于老师这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表情朗读,背诵课文。二.咬文嚼字,细读文本。三.读写结合,丰满文本。环环相扣,将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一.于老师指导学生文言文朗读的策略是什么?

于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指导,并且在逐字逐句地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了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的范读。给予学生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于老师示范背诵课文,激发了学生背诵的热情,在第一环节,就将朗读和背诵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于要求背诵会的内容,在充分理解后,学生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学习于老师的方法很重要。)

二.于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杨氏之子“甚聪慧”的?

于老师在第二个环节“嚼文嚼字,细读文本”提到的主问题就是: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在于老师一连串的“追问”下,学生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说明小孩的聪明;儿应声答曰,说明小孩的反应很快;小孩听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回答得很巧妙。这三处都说明了杨氏之子“甚聪慧”。

“会听、反应快、会说”,这是学生阅读的收获,于老师及时归纳。

(文章学习就是这样“咬文嚼字”的过程,才能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细枝末节。这也是我要特别学习的地方。)

三.于老师三个环节,你最欣赏哪个?

于老师的导入部分深深地吸引了我。

于老师是这样跟孩子们打招呼的: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从表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做面带微笑状)。有的孩子说:于老师很高兴。也有的孩子说:于老师好像很紧张。大概是因为听课的人多的缘故吧?于老师说:对。这么多人听课,是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更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别让我紧张行吗?——-大家看,表情是不是会说话呀?会的,所以我们要“察言观色”。

靳家彦老师评价到:从表情入手,学会“察言观色”,为表情朗读做好铺垫。表情朗读,曾经有过这样的提法,其实它是有感情朗读的内容之一,情之所至,为之动容。如此开局,生动有趣,和谐自然,颇有新意。

(在我的课堂中,练习对比朗读时,也引导孩子运用不同的表情朗读,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边反思,边践行。

9月24日晚11点50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老师 《杨氏之子》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