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让人热泪盈眶的数学课03

感受八:

一个发言的孩子滔滔不绝地说他的思考结果:“这说明这三个年龄差都是一样的,那就可以求出……”孩子的精彩发言即将把课堂推向高潮,可华老师突然拍拍他的肩,手指竖在嘴唇间:“不说了,不说了!”

然后问全班同学:“大家发现了吗?”

同学们点头,说:“发现了。”

“快做,快做!”华老师说。

“不说了”,是为了把思考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

在这里,再一次显示出华老师让孩子“憋一憋”的智慧。

感受九:

课上完了,华老师提起了课前那个问题:“这堂课你们认为谁表现最棒?”

好几个学生居然说:“老师您表现最棒!”

华老师幽默地说:“我觉得说我表现棒的同学是在批评我,因为我对我校老师说过,上课如果老师表现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应该看到同学们表现棒才行。”

这里,看似诙谐的一句话,却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于是,好些孩子都说出一个名字:“杨一博。”

如此不约而同地说出一个学生名字,让当时听课的我有些惊讶。

同时很感动:其实,凭着华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的互动,他完全可以直接推出某位表现突出的孩子,其他孩子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但第一,他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独裁;第二,已经公开的“最棒”的唯一标准,是“进步最大”,而这是一个比较的维度,孤立地看这堂课的表现是无法判断谁“进步最大”的,所以,只能由长期一起生活学习的孩子们来决定;第三,更关键的是,华老师让孩子们推出这个最棒的同学,就是想让这个孩子感到,荣誉不是老师个人的表扬,而是来自全班同学的集体称赞。

这些“非数学”因素才是这堂课的精髓。

果然,华老师没有满足于同学们一致说出的名字“杨一博”,而是问大家:“杨一博为什么表现最棒?”

一个男孩说:“他进步最大,因为平时他是学不懂的,今天的课堂上他的思维越来越清晰了。”

几乎全班孩子都为这个同学的发言鼓掌,当然也是为杨一博鼓掌!

华老师走到杨一博的面前,问:“一博,你的感觉呢?”

杨一博站起来,说:“我今天感觉很兴奋!”

华老师拍着他的肩:“孩子,真棒!”

可华老师继续问:“有不同意见吗?还有其他表现最棒的同学吗?”

一个女孩举手了:“我觉得还是杨一博最棒!他平时不怎么爱听课,就搞小动作,比如转笔啊,可他今天听课特别特别地认真!”

掌声又响起来了。

华老师问:“大家都觉得杨一博有进步吗?觉得杨一博有进步的同学,请都把手举起来!”

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把手举起了。

华老师动情地对杨一博说:“一博,大家都为你举手了!”

全场的掌声再次响起。

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这里,华老师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如林的手臂给杨一博一种视觉冲击,而热烈的掌声又冲撞着他的耳膜,更冲撞着他的心灵——这不仅仅是来自老师一个人的鼓励,而是来自整个集体的褒奖!

这样的荣耀,这样的尊严,今后将给这位平时并不出众的孩子注入怎样的成长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让人热泪盈眶的数学课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