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好课堂优课展评活动感想(一)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暖和的深秋,湖北省好课堂小学学科优秀课例展评活动在宜昌市区举行,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争取到了本次家门口的学习机会。

记得工作第一年,那时我还在天门江汉学校,领导派我前往襄阳,参加湖北省英语优质课听评课活动,当时也是大开眼界,收获满满,只是四年过去,除了空间里仅仅留有两张现场的照片,竟寻不回一丝一毫关于学习本身的回忆。今日想起,倍觉遗憾和自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现实教训尽显于此。

于是,下定决心,用心记录此次活动的所感所思,或许浅显稚嫩,言不达意,至少下一个五年,或若干年,再有幸参加此类大型活动时,能对相通之处有所领悟。

由武汉沈妮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的内容,这节课令我久久回味的片段有很多很多。其一是在学生仅仅学过表内除法的前提下,用算式表示“将7颗草莓,每2颗摆一盘”时,老师捕捉到了3种类型的反馈。第一种反馈是,有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了“7➗2=”,等于号后面没有结果。老师将这个学生的作业呈现在大屏幕上的第一个位置,抛开善于捕捉生成资源和后续的层层引导是老师的个人素质不讲,我思考更多的是这个学生。老师请他交流为什么没写结果,他稍有沉默,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们可以摆成3盘,但是还有1颗草莓剩余。怎么样写成结果,刚开始,我也很焦虑。”话到这儿,全场开心一笑。

我想了很多次,我所接触的学生,大多都不敢这么畅快地表达自己,更不曾在正式的课堂上提到自己的“焦虑”。原因由很多方面造成的,而从老师的角度思考,我们平时一呈现空白作答时,教室里肯定会响起学生的笑声和评论,“他怎么写都没写”“某某,算式没写结果”“他连这都不知道”……来自同龄人的舆论,会给这个孩子造成怎样的压力。在我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可能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个反馈,但我更多地会一带而过,不做评价,只是以一种陪衬的目的,将他的算式与第二个同学的“7➗2=3”和第三个同学的“7➗2=3(盘)剩余1个”做相互比较,突出别人的思维更得体。

沈老师今天请该生上来交流不写结果的原因,寻根问底,孩子坦诚交代,获得了肯定与赞赏。换做我的课堂,学生大概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听着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作业各种评论,却没法倾诉出自己的“不得已”,更别提得到表扬了。至于同龄人的课堂回应,也很大程度与老师的日常教学有关,老师虽然阻挡不了来自学生群体本能的、不带任何恶意的笑声和评论,抛却那些作品本身的教学价值,老师都应该用适度的鼓励保护好学生幼小的心灵,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思维才能体现以生为本。否则,长期下来,学生一改原本的率性作答,变成知也不言,不知更不敢言。

其实,在人生的各种启蒙阶段,引导者对探索者的有效保护会为后续所有的精彩提供无形的力量,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老师之于学生,领导之于下属,家长之于孩子,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都值得被呵护。呵护孩子这个层面大多数人能做到知行合一,成年人呢,每一个正在前进的成年人也是需要保护与鼓励的。今日的第四节课《圆锥的面积》,在观众看来,在5节课里比较,是相对逊色的,但是省专家刘教研,以她独特的视角与深度,赏析了这节课难能可贵之处,并赞赏得滴水不漏,这无疑是对上课老师最好的保护。

说到刘教研的评课,分别针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抛出三个思考题,或针对教材整合,或针对设计意图,既为授课人的反思指明了方向,也为听课人拨开了迷雾,让所有人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最后都不忘了小结,“我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到…”不对强者锦上添花,不给弱者伤口撒盐,走心的评价语言里哪怕没有一个“好”字,被评者都会心生感动与敬意,观课者也会学会赏析式观察。作为每位被听课的年轻人,有时候很怕接手磨课任务,并不是他们不知进取,拒绝成长,而是怕自己辛苦设计,却被他人评论成一无是处,他们畏惧的是那种毫无肯定或虚假肯定带来的挫败感,更有甚者,产生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这种他人眼里的脆弱,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相通的。

以前时常听人说,自己也这样认为,大型比赛的课都是一种“秀”。别的学科我不敢妄加评论,我今日感受到的数学优秀课,它们是真真切切的让学生学习的课堂。我自己仅参加过一次宜都市教学比武,那时候,我曾两次接触上课的班级,第一次是为了做课前预测,第二次就是正式比赛,当天,我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体验过后,我才知数学课来不得半点虚假,课前只能调查学情,却不能预告知识,否则低于或高于学情的课堂设计都会漏洞百出,前者可能是教学目标的无法达成,后者可能就是贻笑大方,演出来的课堂终归是假的。用来现场比赛的课可能是团队里试教了几十次的,那又何妨,每一次课的学情都不一样,老师正是在变化的环境中生长出各种应对机智,多种预设加以归纳,选择合适的活动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我思故我在,我记故收获永存!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北好课堂优课展评活动感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