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

作者: [苏] 肖洛霍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金人 / 贾刚 校

出版年: 2015-8

页数: 1714

定价: 1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名著名译丛书

ISBN: 9787020104505



《静静的顿河》(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作者:

米·肖洛霍夫(1905—1984) 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遇见:

史诗般的作品,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萨克。葛里高利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个勇敢的哥萨克,但是一个软心肠的人。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是他厌恶胡乱杀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他受不了不公正对待,看不惯一些过激的行为。最终导致他站到了对立面,在叛军里他同样受不了不公正的对待,对同情导致叛军对他的不信任。

      他总是这样让人感觉无路可走,也许他的性格不适应这样的时代没有坚定的信念,所谓旧政权、苏维埃、邓尼金、科尔尼洛夫等等都不是他理想的结果。他的性格导致他的摇摆不定,他的经历导致他到处不受信任。即使做一个土匪也是不称职的,他下不了手,对待敌人也是那样的软心肠。倒真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哥萨克,不愿杀人的他甚至在彼得罗被杀以后都不愿伤害米什卡。可是处在 那样的时代,是不允许出现骑墙派的,不能举棋不定,无论苏维埃胜利还是白军胜利,葛里高利的结局都是悲剧。

    葛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贯穿始终,虽然说阿克西妮亚最终也死了,但不能说这是一个悲剧,毕竟她死在了爱人的怀里。勇敢的阿克西妮亚说走就走,这样的女人真是少有的,对葛里高利的感情是如此的真挚。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娜塔莉亚的悲剧之上的。很难说谁更爱葛里高利,也许娜塔莉亚更多一点,但葛里高利对娜塔莉亚亲情多于爱情、怜悯多于爱恋。也许这样的悲剧更应该责怪葛里高利,毕竟阿克西妮亚是有夫之妇,他与娜塔莉亚的结合更多是父母之命的悲剧,葛里高利对阿克西妮亚与其说是真爱,不如说是习惯的爱恋,只是从情窦初开就习惯了阿克西妮亚的存在,此生便再也摆脱不了。最终娜塔莉亚在悲伤中去世也没有太打击葛里高利。他心中所想的始终是阿克西妮亚,斯捷潘就这么冷冷的看待自己的感情生活,那样的无能为力,阿克西妮亚甚至从来都不愿关心他。

      正教的静静的顿河,养育了多少哥萨克,顿河边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彷佛目睹了数十年的苦乐哀愁。合上书之后才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可怕的战争在夺走了一切之后才让人明白,明白在过去最不经意的东西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乐不加冰:

一个多月,这本将近150万字的鸿篇巨著。肖洛霍夫深邃的人性关怀以及史诗般的描写让人特别着迷。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写顿河的自然风光与景物,非常的细致入微,从恢弘壮阔的天空、奔腾的顿河水到小小的水珠儿、金黄的麦叶子,都能被他写出花来,构成了风光旖旎、气象万千的顿河草原图景,特别生动特别美。人物塑造也是非常的生动鲜活,笔下的人物自然纯粹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语言质朴流畅,可细腻可粗旷,可温情可冷静,文风切换自如,情感真挚,把哥萨克的粗鲁、野蛮、正直、善良等复杂的民族特征表现得很到位,真的很喜欢。尽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但读起来诗意盎然,心情跌宕起伏,时而压抑难受,时而温情一笑,时而哈哈大笑,真的很佩服作者可以把读者的情绪调动得这么自如呢。

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淌,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又一年,永不停歇,而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时局变了一次又一次,十年间俄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哥萨克们被时代裹挟着,抛妻弃子远离家乡,奔赴前线,从这个战场换到那个战场,回来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生命就要像断梗的树叶一样脱落了”,最终只剩下孤儿寡母和老人守着颓败的村庄。年迈又贪生怕死的潘捷莱一次次借口当逃兵,给自己找了个风水宝地,最终还是逃不过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下场;普罗霍尔打腻了仗,为了逃避战争,他想尽办法感染上梅毒,最后好像真的病了但战争也差不多结束了看着真是心酸。

别尔嘉耶夫说,哥萨克的自由逃民是俄国历史上十分出色的现象,它最能体现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极性、矛盾性。主人公格里高利非常具有代表性地凸显了这种矛盾性,他徘徊于之间,他既不认可A行为,又得不到B认可,最后成了无所皈依的精神流浪者。他的迷惘是因为在交战双方中都找不到道义上的绝对真理。格里高利的左右徘徊、颠沛流离,是带着朝圣的梦想出发,然而他无法逃脱时代的裹挟,在尘世的分裂、动乱、厮杀中渐行渐远,只余下唯一的潜逃之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尘世的道路就是潜逃的道路,或者朝圣者的道路。”

多年参战,让格里高利看清了战争的残酷,“良心,我连想都不会想到它。你杀人,也不知道为的是什么?我心里一直很难过、难过,生活的道路不对头……如果往我的心里看看,那儿是一片漆黑,好像在一口枯井里。”于是,他选择了逃亡,在经历了哥哥、老婆、大嫂、爸爸、妈妈死亡后,心如枯井的格里高利逃出匪帮,与心爱的阿克西妮亚逃亡,然而阿克西妮亚被流弹击中死在他怀里,那一刻我觉得格里高利已经死了,整天整天的发呆,半夜里泪流满面,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想着能回到家乡看看孩子也不错,然后回家了。回到家后得知女儿害病死了,只剩下他和儿子,“格里高利在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然而无尽的悲凉与沧桑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



我:深邃的人性关怀以及史诗般的描写可能是本书获奖的优点。当然还是有点日瓦戈医生的,西方对苏联政治上认为其有错的偏见,这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吧。单说作者塑造的这个主人公,他似乎是很多普通人在那种情况下会变成的样子,他是自由的逃民,他既不认可A,也不认可B,所以也没有哪边会是他的依靠,他似乎成了无所皈依的精神流浪者,但其实他自己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话,他应该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了,他不会被任何一边甚至任何一个除他以外的裹挟了。他直,又善良,又正直。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想着能回到加家乡看看孩子也不错,然后文末,他那个多少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但对于他来说,这也许真的是一种看透和心想事成了。几十年了,世事变迁,经历过生离死别和恐惧恐慌痛苦后,才知道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静的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