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少读书了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渐渐的读书的时间少了,至少是在工作之后阅读能能够带来的体验被碎片化的刷手机的时间所代替,有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觉得是因为时代变了,人们都变坏了,不开始好好读书了。

读书也就是一种交流,和书中的作者交流思想感情,可能这只是一种单向的交流,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从书本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也是很重要的需求,那么随着微信以及今日头条这样的社交化的平台产生,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足够的简单,与人交流也就变得足够简单。

这让我想起来斯宾塞的《互助论》,人之所以能够演化到现在,多数都是要归功于人类互相帮助,而团队的协作是需要信息的交流,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语言让我们更加高效的净化。看看其他动物的演化,吃到有毒蘑菇的兔子都被蛇毒死了,通过几代的演化,兔子的基因中就产生了怕蛇的本能。而如果是人类有人被蛇咬了毒死了,不久之后就会传遍整个部落,信息的传递使得我们的演化更加的高效。

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过去,我们获得信息多数都是在和周边的邻居交流时得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手机就能让我们感知到整个世界,周边都发生了什么,记得小时候夏天的时候,晚上左邻右舍都会在外边纳凉,相互的聊天八卦,从而得知哪边菜场的菜便宜,哪边有发什么火灾。这也就无外乎朋友圈中的爸妈总是会转发那么多不靠谱的文章,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更古老的过去,即使是纸张发明几个世纪,亦或是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后,书籍并没有被普及,书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仅限于贵族才能享用,更别说在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前的中世纪,一本圣经几乎需要一个抄写师抄写六个月的时间。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要的节点是在英国实行义务教育之后,很多的平民受到了教育,文盲率大大的降低,导致社会上能够识字的大大的增加。随之而来就是报纸行业的兴旺发达,一场行业的剧变也就到来。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书籍,被是为圭臬的书籍被拉下了神谭。

随之而来就是对精英阶层的巨大冲击,随之报业的发展,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年代中,人们用强制的义务教育学会的阅读能力并没有用在阅读经典书籍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并不是大众所热爱的,正如现在一样,严肃的文学读起来不会带个人丝毫的愉悦感。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国家大事并不是需要关心,叙利亚又开始打仗了,伊朗又开始骚动了,特朗普又开始扬言要加关税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一段无用的信息而已。

而在19世纪的英国来说,身边的邻居的二狗丢了,某某明星的花边新闻才是更加关心的。文学也就变成了粗俗的文学,尤其是当地的报纸上充斥大量这样的信息,让人不禁觉得现在今日头条,你想关心的事情都在上面。这就是精英贵族所担心,这样下去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呢?就像王尔德所说,世界变成了一种十足的臭水沟,每个人都将水溅的更高了。担心的事情就这样的发生了。

更大的问题摆在面前了,人们不再读精英的经典书籍了,那些书中的故事并不比小报上的花边新闻精彩,并不比《霸道总裁带着厂妹私奔了》这样的文章更加有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你们精英的经典书籍呢?这就是为什么斯宾塞会反对义务教育,这是我们一个在平民社会中很难去想象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随后的意识流小说的出现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了区别于大众的文化,凸显出文学的价值,一种自上而下的审美情趣,完全不是我们熟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那些在温饱线上的人不可能创造出艺术,艺术都是在那些不用为生计而发愁的人闲来无事时的娱乐。当你每天都在想着明天的面包时,就绝没有可能想到世界上还有比一日三餐更重要的事情了。

当一切都变的平民化之后,也就留于了俗套,那些浅显的知足常乐的价值观更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更为糟糕的是当明智一旦开花结果之后,民主的暴政也随之而来,在这个越来越提倡民主的社会之中,像英国脱欧,川普当选也就不足为奇。

人们再也没有耐心去看那些经典的书籍,就连一篇短短的“长文”都不可能又耐心去读下去,而图片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样的风气。女人天生就是对图片敏感,而男性则全然是理性抽象的思考。一切都流于女性的审美,在这流媒体的时代,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一张张的图片被打包变成了视频,而越来越没有耐心的人,需要短视频这样不断的刺激的应用。

时间就这样被吞噬,朋友圈变成了私人相册,每天数亿万级的图片在服务器上生成,与抖音相比,书籍能够带来的快感相比几乎为零。而且这是一个向上的时代,是一个每个人都在赛跑的时代,经典被束之高阁,时代变幻莫测,一个极具功利的时代。而当浪潮腿去,经过时间的冲刷不变的永远是那些被人遗忘的书籍,只是沙滩上多了很多白花花的屁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很少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