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二 席上之珍以待聘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二

                   席上之珍以待聘

孔子是在阳货的劝说下才出来做官的。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问了孔子两个问题:

“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喜欢从政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

孔子被说服,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阳货是季桓子的家臣。当时,鲁国的政治很特殊,不仅“政在三桓,”而且是陪臣执国命。也即是鲁国的执政权在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手里,而“三桓”的权力又分别被其家臣窃取。“三桓”又以季桓子权力最大。作为季孙氏家臣的阳货,实际上成了鲁国的掌权者。

阳货邀请孔子出来做官,是看中了孔子的才干,想为自己找一个得力帮手。

孔子当时五十岁左右,早已名冠朝野,德性、学识、能力广为称道。且门下弟子众多,各怀技艺。成为了鲁国不可小觑的一股社会力量。

阳货所看重的正是孔子的怀中之宝。打动孔子的也正是这句话:“怀揣治国良策却看着国家混乱能算仁吗?”

由此便不难理解,孔子为何要把“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作为儒者特立独行的节操之首了。

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是席上之珍,一是待聘。

席上之争,重在珍字。舌尖上的珍品,我们常说的山珍海味。譬如参鲍翅,自然不像萝卜白菜这么普通。席上珍品对应的是人中龙凤。孔老夫子这是在比喻,儒者就是席珍一样的人中龙凤啊。席珍为人们所争相品尝,龙凤则为王侯所争相聘用。而儒者携珍在身,行为高洁,志向远大,非郑重礼聘是不会主动投靠的。这是儒士所恪守的行为准则。

孔子这话带有理想色彩,把上古以来贤达之士的作为纳入了儒者的行状。同时也给后世儒士树立了标杆。必须高尚情操,必须刻苦修炼,必须良策在怀,还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能矜夸虚名,不能狗苟蝇营,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投怀送抱、拍马溜须、跑官买官。

帝尧年岁大了,想让许由接班。许由以清节闻世,就躲到了箕山里面去。尧于是又招许由为九州长。许由觉得这话脏了自己的耳朵,便跑到山下的颖水边,掬水洗耳。正巧他的朋友巢父牵着小牛来饮水,听说了这件事,便指责他说,这都是你平时在外面招摇,惹出来的麻烦,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弄脏了我小牛的嘴!”,把小牛牵到了上游去。

儒学是入世的学问,追求的是席珍待聘,是用德行、知识、才能作用于社会,造福生民。像许由和巢父这种避世的做法,显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他推许的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是范仲淹说的:伊尹负鼎,太公直钩,诸葛亮邀主于敝庐,祖迪誓江而克清中原。

舜道德高尚,深孚民望。他“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于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精益求精,不粗制滥造。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他所居之处一年成为村落,二年成为乡邑,三年成为都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选贤任能,举用“ 八恺”、“ 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 四凶”,任命禹治水,教化民众“行厚德,远佞人”,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传说伊尹用一锅汤征服了汤王。他出生以后被有莘国的庖人收养,打小学会了烹饪,做得一手好菜。其实他不光精于烹调,还乐尧舜之道,以研究三皇五帝的施政方略而远近闻名。招致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吕氏春秋·本味》:汤得到了伊尹。君臣相见,伊尹与汤说起天下最好的味道:天下三类动物,水里的味腥;食肉的动物味臊;吃草的动物味膻。无论恶臭还是美味,都是有来由的。味道的根本在于水。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决定了味道,味道烧煮九次变九次,火侯是关键。一会儿火大一会儿火小,通过疾徐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质。调和味道离不开酸、甜、苦、辣、咸。用多用少用什么,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配。若要准确地把握食物精微的变化,还要考虑阴阳的转化和四季的影响。所以才能煮熟了又不过烂,甘而不过于甜,酸又不太酸,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浓烈,淡却不寡薄,肥又不太腻,这样才算达到了美味啊!”

这些话把汤王给整呆了。做个饭咋还这么多门道啊?见商汤入迷,伊尹顺势就从五味调和与火候,引到了治国上,大谈特谈了一大通古圣先贤安民理国的道理。商汤听得频频点头,立马让他做了宰相。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商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并给他传授了为解救百姓而征伐夏朝的计谋。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选用,不像现在这么多规矩,又是笔试,又是面试,还得托关系找门子打通层层关节。那时候讲究机缘,只要有真本事,又机缘相契,就很容易脱颖而出,鲤鱼跳龙门。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邹忌身上。

邹忌因为精于琴艺而深得齐威王喜爱。让他住在自己旁边的房间里。一次齐威王正在弹琴,邹忌走进去即赞叹说:好,弹得好!威王不高兴了,按着剑柄说:太夸张了吧,还没仔细听,你怎么就知道弹得好呢?邹忌回答: “大弦缓慢温和;小弦高亢明快清亮;手指勾弦用力,放开舒缓;发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声而不相干扰。我由此知道您弹得好。”威王说:“你很懂音乐啊。”邹忌说:“何止是音乐,治国安民之道也尽在其中。”威王又不高兴了:“别瞎掰了。谈论五音,您很在行。但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和琴弦有啥关系呢?”邹忌说:这里面关系大了。听我慢慢道来。大弦缓慢温和,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清亮,象征宰相;勾弦用力但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弹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声不相干扰,象征四时。回环往复而不乱,是由于政治昌明;连贯而轻快,是由于保了将亡之国:所以说琴音调谐就能保天下太平。威王说:好极了!您来给我当助手吧。三个月后,就让邹忌当了宰相。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成为帝王师友正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标。

读书人最大的遗憾是怀才不遇。于是便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见”的感叹。

其实,我们今天学习《孔子家语·儒行解》中,孔子的这句教诲,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那就是自己是否真的是珍、是宝。是否真的拥有了雄才伟略。

还是孟子说的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如此,又怎能澡雪情操、卓异才能呢?

等待一双慧眼,首先自己得是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二 席上之珍以待聘)